彌合“數字鴻溝”得有硬標準

移動支付、亮碼出行、網絡購物……智能時代潮頭一個接着一個,但很多老年人卻沒有充分享受到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近日,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宣佈將在“敬老月”活動中開展“智慧助老”行動,專門聚焦老年人所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

彌合“數字鴻溝”得有硬標準

毫無疑問,老年人與社會之間的“數字鴻溝”已成為時下的熱點話題。銀行、醫院、火車站、地鐵站等公共場所,為了實現更高的辦事效率,都在加速“無人化”改造,人工窗口越來越少。這也讓很多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犯了難,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和摩擦,屢屢見諸報端,引發社會思考。相關部門適時啓動“智慧助老”行動,既是愛老敬老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治理精細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彌合“數字鴻溝”得有硬標準

事實上,對於老年人在智能時代的“掉隊”問題,市場並非毫無反應。許多互聯網公司都面臨着用户增長見頂的問題,數量龐大的老年羣體,被視為戰略上的潛在用户。眼下,不少網絡產品都推出了“老人模式”,在顯示字號、音量大小等細節上下了不少功夫,有的還加入遠程互聯、人工智能以降低使用門檻,試圖擴大用户來源。但着眼現實不難發現,這些改進並沒有把老年人“接入”互聯網,很多時候反而成為可有可無的創新噱頭。究其根源,很大程度就在於互聯網技術的研發羣體多為年輕人,他們本身就與老年人存在“代溝”,更難從“一張白紙”的角度去理解老一輩的需求。雖然“智能時代不能有掉隊的人”已是社會共識,但市場主體的單打獨鬥,顯然無法形成真正解決“數字鴻溝”的合力。

彌合“數字鴻溝”得有硬標準

某種意義上,幫老年人補上“技術”短板,是社會議題,也是公益課題,離不開相關部門的出手引導。組織社會力量對老年人開展智能手機使用培訓,要求公共場所保留必要的人工服務,鼓勵相關企業加強產品研發等等舉措,都要繼續堅持。但更根本的,則是為彌合“數字鴻溝”設立一套統一的強制標準,從而最大限度降低老年人的學習成本。比如,各家手機生產商的“老人模式”統一設計交互方式;比如,政府收集好老人需求給網絡產品劃定改進方向;再比如,要求企業的“產品體驗官”裏必須包含一名老人……正如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會強制設立“無障礙設施”一樣,為了那些在虛擬世界中寸步難行的人,網絡社會同樣需要有強制的“無障礙措施”,體現文明的刻度。

技術永在進步,而人終將老去。讓更多老年人跟上智能時代的腳步,既與每一個人有關,也將惠及每一個人。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74 字。

轉載請註明: 彌合“數字鴻溝”得有硬標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