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要流量還是要“臉”?這是一個讓很多自媒體人“頭疼腦熱”的問題

由 公松臣 發佈於 科技

説正事之前,我得先借自己的地方插播一條重要的“尋人啓事”。

我的專欄,目前為止都是附帶“售後服務”的。

也就是我每一篇文章中都在強調的:購買後可私信我進入社羣,享受長期指導。

為什麼非得有“售後”呢?

因為自媒體每年大的變革就得有個兩三次,小的變動基本每個月都有。

10篇專欄只能告訴你到目前為止仍然符合平台要求的運營管理辦法,但不代表將來也一樣適用。

這不是嚇唬誰。

因為你每個月都能看到大神的隕落,和新人的崛起。

而這背後,大方向是優勝劣汰的篩選,小細節是規則和所謂“優質內容”的衡量變化。

但是專欄賣了也不少了,至今仍然有5位朋友我沒找到。

因為每天后台的信息都不少,所以常常沒法逐條去看。

所以,不要只在專欄下方留言,一定要私信!私信!私信!

那5位朋友,請私信時帶上購買專欄的日期和訂單截圖,拜託拜託。

真的不需要的話,那就算了…

(這年頭,售後服務送都送不出去了麼…)

行,下面進入正題。

從目前社羣私下交流來看,不少人都陷入了一個方向性的困惑之中:

我究竟應該打磨深度長文,還是應該追求流量短文。

我先説結論:“深度長文”、“追求流量”的説法,本身就不合格。

什麼叫深度?

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尤其是一些半年之前有“青雲頭銜”的寫作老師,都很愛把“深度”和“長文”聯繫起來。

這倆壓根就不是一套東西好吧

過去,每月的第一篇青雲計劃獲獎可以有1000元獎金的時候,在榮譽和經濟收益的“戴維斯雙擊”下,讓很多人為之痴狂。

但是結果呢?

放棄者甚眾。

而曾經榮譽傍身,各種教人寫文章的老師,在青雲計劃的評審標準改變了之後,“故事”也快説不下去了。

這個坑,我也踩過。

你別看我現在一個月能寫20篇文章左右,但是在我追求長文的時候,一個月能寫七八篇就不錯了。

但是我和他們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有個毛病,就凡事總喜歡對比。

追求長文可以,但是在機器的審核、推薦、加權推薦機制下,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你與流量無緣了。

如果能在百家內容榜、青雲計劃、扶搖計劃、繁星計劃等獎勵下有所斬獲,當然還能有點收穫。

但是如果全部落選的了的話,你的收益怕是都不夠交電費的。

反觀短文,在“讀完率”的加持下,流量明顯好於長文。

哪怕是那內容讓你看完了就想罵街,但流量和收益就在那擺着。

一個字:香!

二者看起來,似乎是要榮譽就沒幾個錢,要流量錢就沒榮譽。

水火不容。

而你想讓一位作者在二者之間進行切換,更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

因為大部分擼流量文的作者,要麼靠量取勝,哪個爆了算哪個;要麼是標題黨橫行,作死了就換號。

一般來講,文字功底相對有些欠缺。

讓他們往長文上發展,可能擁有足夠知識和思想積累的人不多。

而寫慣了長文的人,大部分則過於清高。

總認為寫流量文太low,太低端,個個都是影響自媒體生態的“小編”。

其實我説不好聽的,很多寫長文的人,那文章也是寫得一塌糊塗,毫無營養。

就好比是説相聲的講究“説、學、逗、唱”四門功課似的,他看起來是樣樣都想模仿一下,但實際上,壓根就只佔了一個“聽”。

你讓他轉變下思路,往流量文上考慮一下,他立馬就覺得這好像是自貶身份、背棄情懷。

全網粉絲1200,但是“偶像包袱”比周杰倫還重。

留給他們的路,似乎只有我第一章裏寫過的那一條:自媒體,從入門到放棄。

其實這不是在説別人,我個人的運營歷程就是如此。

動輒四五千字的長文寫過幾個月,吸人眼球的流量文也寫過幾個月。

每一次的轉變,都虐心得一塌糊塗。

但是既然做,想做好,那就得用成績説話。

而我選擇的方向,是把長文寫短,短文寫“長”。

難道短文就不能寫得深刻嗎?

所謂深度,是用沒有溝通障礙的語言,來闡述表面問題下的深層內涵。

這就是一般意義上的深度。

對於絕大多數適合自媒體碎片化閲讀習慣的題材來説,深度跟內容的長短,其實壓根就談不上什麼必然的聯繫。

這裏面的頂層邏輯有兩個:

從讀者角度考慮,碎片化閲讀不允許你篇幅過長;從作者角度考慮,短時間內把核心問題展現出來是重中之重。第二個問題延伸開來,又包括幾個方面:

一個足夠吸引人的標題;三張讓人想點進去的封面圖;開篇快速建立與讀者的交流氛圍;邏輯連貫,讓人有讀下去的慾望;中心思想比別人更深一點。

所謂把長文寫短,是因為自媒體的用户特徵不允許你長篇大論地跟那扯犢子,你必須用精煉、可讀性強的語言,把貼合標題的內容展現出來。

所以在自媒體裏,能把文章寫長不叫本事,把長文寫短,而且寫得深刻才叫能耐。

所謂把短文寫“長”,是破除自媒體同質化的一個重要辦法。

這不是叫你去抬槓,逮着一個合理的邏輯去為了噴而噴。

而是説每一個問題的表面之下,根據事件本身的邏輯、事件結果的影響範圍、思考與觀點,都有着同一方向下的不同層級。

人云亦云的文章,很難脱穎而出。

因為自媒體裏最多的,本身就是“人(作者),平台憑什麼把寶貴的流量壓在你的身上呢?

閲讀過我第一章的朋友應該知道,我在自媒體裏的智商税,交了太多。

這其中,當然也包括被不少拿着所謂的寫作,來“賣慘賣情懷”的“老師”反覆收割。

有可能這些人的文章寫的確實不錯,但是有兩個問題你不得不考慮。

第一,你語文老師12年都沒教好你的寫作,網絡上的老師同樣沒那個能耐讓你逆天改命。

別指望有人能讓你的寫作水平提高多少,因為寫作水平的背後,是知識的積累,和思維的沉澱。

第二,內容的好與不好,和與平台的適配度是兩回事。

這就跟我們出去網購似的。

每個電商平台的商品基本都差不多,但是有人喜歡用淘寶,有人喜歡用天貓,有人喜歡用京東,還有人偏偏就喜歡拼多多。

自媒體也一樣。

只要是能讓個人發表文字或視頻作品的地方,嚴格來説都叫自媒體。

朋友圈算,個人空間算,連各種貼吧也算。

但是每個圈子的生態是完全不同的,既然選擇了一個方向,就得去適應這個方向的受眾,適應這個方向的平台。

而不是空有一腔情懷,一邊自己可憐自己,一邊怪平台不行。

當然了,情懷也很重要。

但這只是一個自媒體人職業操守的準則,決定了你在走上正途之後,還能再走多遠而已。

那些什麼“寫作情懷”,在沒有相應收益支撐的情況下,脆弱至極。

而那些“寫作是一輩子的事”,也終歸只是自己感動自己的賣慘吸睛罷了。

這節課,看起來都是扯閒篇。

但實際上這是我和諸如愫説育兒、淑的寶麻麻等青雲常客,在半年前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總結出的方向。

而在此之前,我們分別都已經努力了大半年的時候,幾乎顆粒無收。

寫自媒體,賺錢不丟人。

作為通過作者為渠道來對外展示的平台方來説,他們更是希望你能篇篇爆文,大家雙贏。

反而是不賺錢,才説明自己的文字功底或運營方式有問題。

至於那些讓你死守你自己都説不上來的“情懷”,無謂地堅持的導師,説白了,那就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