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北斗”強強聯手,戰略性新興產業再發力
近日,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衞星已運抵西昌衞星發射中心,計劃6月擇機發射。這標誌着我國自主可控的全球導航系統即將迎來歷史性的一刻。
但更激動人心的是北斗遇到5G。同為智能化時代的基礎設施,5G有極高速率、極大容量、極低延時等特點,北斗系統則是唯一的全球性、高精度時空基準。兩者相互賦能,彼此增強,強強聯手將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注入“強心劑”。
北斗系統全球組網進入“倒計時”
近期,據媒體消息稱,中國北斗第54顆衞星日前完成在軌測試,已正式入網提供服務,這意味着距離北斗系統全球組網僅剩一步之遙。那麼,實現全球組網後的北斗系統有多“硬核”?
一直以來為大眾所熟悉的GPS在全球佔據着霸權地位,而“北斗”是由我國獨立研製的,這是一個能夠提供高精度定位、導航和時間服務的衞星系統。“北斗”雖然起步晚,但可以説是後來居上。據中國衞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於賢成介紹,“隨着北斗地基增強系統提供服務,它可提供米級、亞米級、分米級,甚至釐米級的服務。”
可以説,隨着功能測試和調整的完善,中國的北斗將成為世界最好的定位系統。
而5G和北斗,這兩大“國之重器”看似天地相隔,卻註定產生交集。5月27日,5G和北斗齊上陣為珠峯“新高度”測量“神助攻”。與往年不同的是,GNSS衞星測量不再依賴GPS系統,今年同時參考四大全球導航衞星系統,最終將以北斗的數據為主。5G在這次測量中則提供信號保障,通過“雲直播”坐實了中國5G技術在世界遙遙領先的水平。兩大強手雙雙聯合,將產生何種效應?
“5G 北斗”領跑戰略性新興產業
“5G 北斗”是彼此賦能、增強彼此的關係。隨着5G和北斗的到來,“北斗 5G”的應用技術也將紛至沓來,物與物相連的新應用被打開,也更“接地氣”。
據相關媒體報道,在冬奧會首鋼園區內,基於北斗的高精度定位技術已展開應用。無人駕駛中型巴士、無人駕駛大型清掃車、無人駕駛共享轎車等多種自動駕駛車輛已示範應用。這些無人駕駛車輛都是基於北斗提供的釐米級高精定位服務以及5G園區的建設,才能夠實現運行。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即將來臨的2022年冬奧會,“北斗 5G”的技術也將被運用到的方方面面。
據瞭解,在2020年,國產導航系統的市場規模將超過4000億元。未來,伴隨着技術不斷成熟,“北斗 5G”有望在機場調度、機器人巡檢、無人機、建築監測、車輛監控、物流管理等領域廣泛應,未來將催生更多的新技術、新需求與新業態。
“5G 北斗”機遇與挑戰並存
全國政協委員、北斗衞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先生提及:“未來北斗系統和5G結合後,將充分發揮北斗系統融網絡、融技術、融服務、融終端、融應用等天然特性,提供基於‘高精度定位、高精度時間、高清晰圖像’的智慧城市、智慧製造、智慧農業、智慧家庭等領域提供新的服務。”
這説明,北斗也將與5G一樣共同為數字“新基建”發力。二者強強聯手,將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風景。那麼二者將如何深度融合、彼此賦能?
行業人士分析,5G是智能化時代的基礎設施,其“極高速率、極大容量、極低時延”的特徵可為滿足未來虛擬現實、智能製造、自動駕駛等應用需求提供基礎支撐。北斗則是唯一的全球性、高精度時空基準。其全球性的特點,能實現全球時間的精確同步,可以在廣域甚至全球把感知時間和位置的能力賦給5G。
因此,對於“5G+北斗”的發展路徑,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也提出了“四步走”:
第一,實現北斗與5G基站的集成融合。基於這一步可拓展出更多新應用和新能力;
第二 ,5G網絡加載北斗地基增強信號,提供基於5G的地基增強時空位置服務,讓5G網絡本身不僅接收北斗信號,每個基站都有位置信息,也可以發出北斗的信號;
第三,構建遠程實時控制和信息安全的“人-機-物”CPS融合系統,使虛擬空間、實體空間和人三者形成一個融合系統;
第四,實現室內外一體化的導航定位授時,實現陸、海、天、空、水下、室內都能入網、感知。
“5G 北斗”的結合,最重要的是實現信息的時空位置可感知、可計算、可量測、可控制。先進的5G搭配超前的北斗,產業融合將更智能,實現“5G 北斗”融合和相互賦能,有大量的機遇,也將迎來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