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術與WiFi在本質上,到底有什麼樣的區別呢 ?從無線技術上講本質上WiFi和5G區別不大,本質上都是屬於無線通訊技術,都用電磁波,頻率還差不多,很多物理上帶來的負面特性,都是一樣的,比如帶寬共享、衝突、干擾這些問題。就是裏面的協議不一樣,最後的功能特性和技術體系不一樣。5G不會也不可能比光纖更快,不論是帶寬延遲穩定性還有上層技術,比如網絡切片5G吹半天。
數通這邊網絡分層玩了幾十年了光纖和以太網這邊表示一對光纖400Gbps馬上就大規模商用了,一對光纖100G已經滿地都是了,萬兆光模塊已經幾十塊了,支持萬兆的入門交換機也做到1000塊以內了,25G接口交換機和萬兆交換機成本基本一樣了,5G確實有過度宣傳的問題,不能説5G不行,但都是些完全不懂的人和一些炒風口的人在瞎吆喝。但兩者定位的用户和市場不同,前者為個人用户更多。
因此無線路由器設計上不需要更多用户接入,簡化了接入和切換方面的設計,同時由於公用頻段發射功率限制,其射頻本身設計也簡化不少,最後因為免費無需計費,控制接入等一系列來維持數據業務的功能,所以才能簡單便宜。而5G頻段特殊,發射功率大,需要保持數據業務和鏈接,需要計費,需要控制接入保持接入的功能,而且要求支持大量用户接入,算法和資源調度不是就接10幾個用户那麼簡單的。
光這部分運算就需要高級芯片支持,兩者差別主要就是定位和市場不同,就像同樣是雞蛋,在大酒樓裏光配料就貴得出奇,街邊小店就是家常菜。拿WiFi和5G相比較的話,WiFi有個大缺點就是不可靠性:WiFi必定使用開放頻段,而開放頻段的干擾控制和管理、以及網絡覆蓋計劃是一個特大難點。即使是通信骨幹企業出資建設的CMCC、ChinaNet的WiFi覆蓋和穩定性也是糟糕的一塌糊塗,更勿論個人建設的網絡了。
舉個例子:商業街格子鋪那種高密度環境,你能搜到密密麻麻的各種固定和個人熱點,頻道擠得滿滿當當的,相互之間頻段競爭和干擾嚴重,連上店鋪WiFi出門幾米就發現丟包嚴重直至斷網。而公園等地又一個熱點都搜不到了,根本不能保證可靠在線。WiFi由於以上缺點,註定只能服務於家庭內部、辦公環境,連商場覆蓋都做不好,更勿論遠程醫療、無線會議、設備遠控等高可靠性要求的應用環境。
從理念上來説,5G是有質量保證的電信級服務,WiFi則是盡力而為。打電話你打着打着掉線了,或者別人打不通你的手機,如果碰到你脾氣不好的時候,肯定會勃然大怒,打客服電話投訴。WiFi麼,掉線了你可能只是嘆口氣,重啓一下路由算了。從應用場景來説,WiFi主要是遊牧式場景:你陪老婆進了商場,老婆去買衣服,你找個地方坐下,接入WiFi,開始看電影玩遊戲。
然後老婆出來了,你陪她上一層樓,然後重新找個地方,接入WiFi,繼續看電影玩遊戲。5G的場景要複雜得多,你坐着,站着,走着,開車,高鐵,無論到哪裏,始終在線,始終有通信能力。在你沒有察覺的時候,5G可能已經進行了小區間的切換,類似從一個路由轉到了另一個路由。這叫移動性管理。當初WiFi也想做,而且做出來了,叫wimax,但做得不太行,已經死掉了。
所以你看着5G的小盒子(微站)長得跟路由差不多,但背後的差異卻大得很。路由插上網線連上internet就行,微站要通過專門的傳輸網絡連到核心網,通過一系列複雜的流程,實現電信系的質量保證和服務。至於為什麼要500m一個,其實你已經提到一部分原因了,遠了信號不好,速率下降。那怎麼辦,就別太遠,離近一點唄。都想離基站近點,每個基站的覆蓋半徑就小了。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無線傳輸資源是有限的,大覆蓋意味着更多終端共享這些資源,小覆蓋意味着每個終端能分到更多的資源,通過提高無線傳輸資源複用率,整個系統的容量增加了。這就是蜂窩系統最基本的概念。至於小基站覆蓋不足的問題,小基站,自然部署密度高,還是要保證無縫覆蓋的。有時為了保證覆蓋,在一對小基站之上,還要建一個大基站,進行分層覆蓋,不用擔心。
【來源:美麗影視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