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建設歷來不乏爭議伴隨。即使在最火熱的時候,智慧城市也是一邊被質疑,一邊快速建設。2020年,新冠疫情和新基建兩者合力給智慧城市按下了蓄力鍵,蓄力之後,智慧城市已有提速跡象顯現。
2020年8月9日全球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峯會(CCF-GAIR 2020)的【智慧城市新基建】專場,來自學術界,產業界的6位嘉賓從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數字孿生、城市大腦、數字政府、智能物流機器人實踐應用等方面共同探討城市在新基建浪潮下的新問題新思路。
作為中國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前沿科技活動,CCF-GAIR 2020 峯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雷鋒網聯合承辦,鵬城實驗室、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
從 2016 年的學產結合,2017年的產業落地,2018年的垂直細分,2019年的人工智能 40 週年,峯會一直致力於打造國內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跨界最廣的學術、工業和投資平台。
以下為【智慧城市新基建】專場上嘉賓的重要分享,雷鋒網產業組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深圳大學賀彪:基於虛擬地理環境的智慧城市工程邏輯《大國大城》中提到“大國需要大城”,大城市羣主導着世界的經濟,智慧城市是人類面臨城市發展問題提出的新發展思路,本質是提升和改善城市生活品質,讓城市迴歸“初心” 。
郭仁忠院士團隊,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長賀彪認為,城市有三個空間:
物理空間,人們生活的空間。
社會空間,政府管理和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它是人文社會的空間。
信息空間,信息化帶來的網絡虛擬空間
對一個城市做數字孿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底板,其路徑可分為三個方面:
按照三元空間理論,捕獲三個空間相應實體、相應活動、相應規律產生的數據,將其歸納為城市基礎的時空數據;
第二個是社會空間技術,主要是城市管理對象數據;
第三個是城市運行狀態的感知數據,現在城市中有大量的物聯網傳感器,可以捕捉這個城市運行過程中的各種狀態。將這些數據捕捉之後,可以生成數字化城市。
在此基礎上,賀彪表示智慧城市操作系統是橫貫整個三元空間,能將三元空間中各種各樣的數據進行彙集管理的,為政府、百姓提供統一接口。
從技術架構上,分為三層:
感知層,主要是物理設備,依賴於傳感器和互聯網的一些東西。
數據層,將數據匯聚起來,形成統一的數據底線,建立平台,提供應用支撐。
數據層+平台層,包括城市規劃、建造、智能交通、公共安全、應急管理,最後才是面向政府、企業、公眾用户。
同時,賀彪指出智慧城市的操作系統應該有如下的核心特徵:
數據應該是對象化的組織。
目前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可視化的能力。
城市操作系統應該有海量多元數據的接入與管理能力,城市操作系統應該具備海量時空數據的並行處理能力。
郭仁忠院士團隊認為:基於地理信息的技術構建虛擬城市環境,整合各類數據資源,形成統一的大數據平台,基於這個大數據平台支撐多元的智慧化應用,是可行的技術路徑,深圳市目前就是在這樣的思路下進行實踐探索。
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擔任院長。以地理空間信息技術為基礎,利用智能感知和高效處理技術,開展智慧城市發展建設中的基礎理論、創新方法、技術示範等方面的研究,在智慧城市領域,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一直走在智慧城市的前沿。在CCF-GAIR 2019 其團隊就帶來了智慧城市領域前沿觀點。
華為鄭志彬:以新基建為底座,構築充滿活力的城市生命體“無論是柏拉圖的《理想國》,還是孔子的《禮記》,還是古希伯來先知,都提出來了未來大同世界,怎麼讓人和社會融為一體。”
鄭志彬表示,未來城市的發展一定是新的科技和傳統的城市發展有機的融合到一起,真正的去打造一個混合功能的生命體。國內的頭部企業,如阿里也提出對城市生命體融合應用,讓城市更加會思考;騰訊也認為,城市應該像生命體一樣協同、融合、實現整體的智能。
作為華為全球智慧城市總架構師,發改委數字中國研究院常務副理事長,鄭志彬從事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已達7年之久,現兼任廣東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工作專家組委員,深圳市“數字政府”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 山東省電子政務和大數據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等。此次也是鄭志彬博士第二次在CCF-GAIR會議上帶來其最新觀點。
鄭志彬認為,智慧城市未來不可變化的方向,就是如何真正的把城市這個生命有機體打造好。因此應該體系化的建設城市的眼、手、經脈、大腦。
城市的大腦:智慧城市運營指揮中心是智慧城市的大腦,作為智慧城市的運行監測中心、指揮中心、分析決策中心和事件管理中心
城市的眼睛:機器視覺是智慧城市的眼睛,通過視頻、傳感等敏鋭感知物理城市的發展變化,獲取無處不在的城市數據。
城市的經脈:雲網是支撐智慧城市的經脈(神經系統)。統籌基礎的雲網設施,支撐智慧城市應用的開發建設和持續迭代優化。
城市的血液:數據是智慧城市的血液,血液的流動連接大腦、手腳,表現為數據的聯通,支撐業務的跨部門協同。
城市的手腳:城市各行各業的應用,構建城市的惠民服務、城市治理、產業經濟和資源環境的應用體系。
基於如何打造城市有機生命體真正實現智慧城市,華為提出了1+1+N+X體系,即一個城市數字化底座;一個城市智慧大腦(IOC);垂直領域應用(N);跨領域應用(X)。
鄭志彬説道:“去年我在這個會上提出的是‘1+1+N’體系,但只有跨部門、跨領域的數據應用才是智慧的,所以在今年我們在架構中加入了X,未來面向場景應用,一定要考慮X的場景,讓多部門的數據面向一些城市治理的場景、城市應用中發揮作用。”
阿里雲曾震宇:城市大腦構建城市數字新基建“每個地方上線健康碼的難度程度是不一樣的,我們有深刻體會。對城市而言,上線健康碼有兩個要求:一是具有好的基礎設施,第二個是是否能面對大規模使用健康碼,產生的高併發的問題,很多城市被這兩點困住了。”
“城市構建基礎設施什麼是關鍵?我們覺得核心是數據。”阿里雲副總裁、數據智能總裁曾震宇在演講中表示到:“城市的數據量是非常大的,但目前這些數據散佈在各個地方,數據價值沒有被挖掘出來,其實潛力有待挖掘。”
曾震宇是阿里雲數據智能與產業AI結合的先行者、探路者和領航人,曾擔任阿里巴巴大數據開發平台研發負責人。領導阿里雲城市大腦、工業大腦等多個數據智能產品,在加入阿里巴巴之前,曾任職微軟首席研發主管,負責大數據及商業智能部門研發,支持微軟全球企業級客户以及數億消費級客户。
曾震宇表示城市的數據要真正起到作用,要形成從感知到認知到決策的閉環,並不完全是説數據拷貝在一起了之後數據自然而然發揮作用,數據一定要進行充分融合,因此阿里雲提出城市大腦。把阿里雲強大的雲計算能力和城市的數據相結合,把城市的數據真正轉變為城市重要的生產要素,把各種物理空間和各個信息系統產生的數據匯聚融合,構建一個城市新的基礎設施。
而城市大腦的核心在於其數據中台,城市數據中台有兩個特點: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數據加工和建模處理的能力。
曾震宇表示,基於城市數據中台,阿里雲所構建的城市大腦正與場景結合:
城市數字基因:對城市的基因是否瞭解,決定了是否能有效運行這個城市。把城市物理空間和數據進行充分融合之後,就構成了一個城市的數字化基因。
通過這個城市的數字化基因,一方面可以知道城市現在遇到怎樣的問題,另一方面針對一系列的數據和分析,可以把信息用到城市生命早期,在規劃階段判斷是否合理,土地資源是否配置合理,公共服務是否配置合理,周邊環境資源是否配置合理,這對城市數據中台底層的物理空間而言非常重要。
城市數字孿生:把城市物理空間構建好了之後,可以構建城市的三維空間,這是靜的數據所產生的。但城市還有大量的動態數據,這些數據是能夠被感知到,進入到城市數據孿生當中的。有了城市數字孿生之後,可以把數字孿生世界當中實時的運行狀況搬到需要做推演的環境當中,而以前的推演是根據人工經驗,根據採樣數據判斷。
業務創新:在城市事件預警以及多方聯動處置中,通過城市大腦構建協同的平台,這個協同的平台可以由以前靜態生成防控預案的方式變成動態生成防控的預案,在這個平台上,可以對城市發生的事件第一時間進行預測。其次,一旦事件發生了相關部門可以提前感知,讓城市的反應程度更高,讓協同更加高效,各個部門可以在城市大腦上進行相應的協同。
數字政府的建設就是圍繞着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水平,推進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數字廣東公司作為廣東省數字政府改革的技術能力支撐者,提出了3+3+3的建設模式,即打造3大平台(政務雲平台、政務大數據中心、公共支撐平台);提供3大應用(粵省事、粵商通、粵政易);面向3個對象(老百姓、企業、公務員)。
據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編制的《省級政府和重點城市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調查評估報告(2020)》顯示,廣東在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指數評估中名列全國第一。這是廣東去年躍居全國第一後,再次獲得這一殊榮。
數字廣東公司聯席CTO杜葵提出,數字政府涉及到方方面面,政務服務是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元素,數字政府的改革建設也是重點圍繞着政務服務的能力提升來進行推進的。
2018年,處於系統化建設的步驟,,服務事項上網、政務服務門户、最多跑一次等等的系統。
2019年,國務院推出了好差評的評價,服務化的概念被凸顯出來。
2020年,由於疫情的原因,大部分的城市提出了免證辦、秒批、秒辦、不見面審批。將各個系統、數據要夠連接起來,能夠最終為辦成一件事提供助力。
2021年,政務服務會智能化方向發展,通過數據、系統的互聯、跨領域、跨部門的建設,打造智能化的服務。
此外數字廣東公司也設計了數字政府的技術架構,共分為5層。
第一層:基礎設施,包括雲、網、數據、區塊鏈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第二層是數據服務層,打造數據中台,通過數據庫的匯聚、治理工作,形成數據的能力;
第三層是應用支撐,公共支撐平台,為各個業務系統打造一個基本的業務支撐的能力。比如説統一認證、電子證照、支付、地圖、物流、電子簽名、電子印章等等支撐性的系統和組件;
第四層是應用層:各個行業的專業的應用,包括跨行業的應用,讓各個行業的專業公司、專業團隊做好專業的事情。
第五層是門户層:以統一的門户為羣眾提供統一的服務。
在最後,杜葵表示數字政府建設是一個龐大工程,一家企業不可能完成數字政府建設的所有工作,需要一個開放、合作、共贏的生態圈,通過生態圈的建設來共同支撐數字政府的建設。
東華雲和智慧城市郭浩哲:新基建-智慧城市生態系統“新基建是國家明確要投入的數萬億市場,智慧城市從全球範圍來看,每年都在以兩位數的增速進行增長,全球來説這是萬億市場,在中國市場也是幾千億,我們是否參與其中?這是兩個天量的市場,我們怎麼實現疊加效應?怎麼做這個事,從哪着手?現在的智慧城市叫新型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和新基建應該是息息相關的關係,有哪些可以着手的?”
在演講伊始,東華雲和智慧城市董事長兼CEO郭浩哲就提出了這些問題。在郭浩哲看來,從訂單結構着手,務實地去看如何設計一個和新基建相關的智慧城市的訂單結構,才是這個階段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
“我們的行業天花板已經被打破,在2019年大家可以看到,居然有24億的單體訂單,也有10億、8億、5億的,從這個訂單結構來看,單體訂單成為一種趨勢,也代表着中國交付設計一體化的訂單結構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郭浩哲認為,2020年是中國科技屆最大的變化就是我們原來的生態系統再一次被打破,從以海外技術為主,到以中國產業互聯網公司為龍頭。
在這兩個背景下,是否融入到這個生態系統裏了,是否在這個新的生態系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決定着一些公司未來是怎樣發展的可能性。
在演講的最後,郭浩哲表示,目前最確定的市場就是新基建的市場。而此結論得出的依據則是東華智慧城市團隊上半年的業績增長超過了2019年全年的160%。
哈奇智能楊潔明:智能物流機器人在智慧社區的無人配送應用智慧城市的基礎單元就是智慧社區,而打造智慧社區,實現家庭智能化、公區安防智能化、生活服務智能化、出行智能化是四個核心需求。在“生活服務智能化”中,社區入户的末端配送一直是一個難點,也是一個痛點,哈奇智能則通過智能物流機器人提供了末端的配送能力。
哈奇智能室外機器人事業部總經理楊潔明表示,“智慧社區”的無人配送,必然要打通社區的三道門:社區的大門、單元樓宇的消防門、電梯門。
哈奇是如何應用物流機器人完成末端配送?楊潔明對此作出瞭解釋:
哈奇智能首先保證了物流機器人從室外到室內全路段的通行能力,通過全驅全向的獨立懸掛底盤,通過FPGA控制平台,保證機器人在轉向、給油門時候的精度。為了提高這種複雜情況下的定位精度,hachi delight在設計上基於輪速里程計、貫導、視覺系統和雷達等多個傳感器,擺脱了單一傳感器的侷限性,進一步保障了機器人在複雜路況下的定位誤差和精度。
網絡環境方面,hachi delight實現了對社區樓層網絡的全覆蓋,面向社區的智能設備,哈奇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標準協議,採用混合模式,既滿足邊緣計算的存儲需求,也充分考慮了5G高帶寬網絡條件下,智能設備大量數據傳輸和低延時的設備控制需要。
安全方面,為了確保機器人的生產安全、啓動安全和支付安全,hachi delight的核心模塊採用了TrustZone等芯片級安全技術;此外還接入標準安全協議,將社區內跟機器人聯動的相關設備接入VLAN,增加驗證安全機制,防止不必要的數據和信息廣播等數據外傳。
從底層的硬件平台到上層的雲平台、到應用管理平台、數據中台再到服務能力、可視化能力,智慧城市技術矩陣的穩定性成為了城市建設的發展基石。隨着應用的不斷開發,人們也體驗到了智慧城市建設為我們帶來的便利性。
但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長期持續的系統工程,在今年,疫情、洪水對城市造成嚴重影響、國家提出新基建等複雜環境、時代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本屆「智慧城市新基建專場」所探討基於虛擬地理環境的智慧城市工程邏輯、城市有機生命體的建設、城市大腦、數字政府、數字孿生、物流機器人在智慧社區中的無人配送等應用和技術,深度的剖析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現狀與趨勢,也為新基建浪潮下的智慧城市提供了新思路。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