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7日電 6月7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鏗鏘玫瑰”在這裏絢麗綻放——體教融合的瓊中女足樣本觀察》的報道。
從海口市沿中線高速向南驅車兩個小時,就到了位於海南中部山區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在這座常住人口不到20萬的小縣城,擁有50多塊大大小小的各類足球場,足球的標識和印記隨處可見。傍晚時分,很多大人和孩子在球場上奔跑,揮灑汗水。
這座縣城為外界熟知的是“鏗鏘玫瑰”瓊中女足。10多年來,這支主要由當地黎族姑娘組成的足球隊,不僅成了享譽海南乃至全國的一張靚麗的體育名片,也幫助很多黎族姑娘走出大山,改變了她們的命運。
如今,瓊中縣在做大做強瓊中女足的同時,以足球為抓手推進“足球+N”的體教融合模式,足球全面走進校園,蹚出一條獨具瓊中特色的體教融合新路子,這些探索將為青少年足球培養模式提供借鑑。
這是瓊中女足俱樂部辦公地點(5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胡智軒攝
大山深處綻放“鏗鏘玫瑰”
2006年2月,瓊中女足正式成立,大部分球員是來自瓊中偏遠山區的黎族女孩。瓊中女足總教練肖山發現,這裏的孩子有着很好的身體素質。通過年齡、未來身高、跟腱形狀、瞬間反應、協調和模仿能力等方面的評估,24名從來沒接觸過足球的女孩成為肖山選中的第一批隊員。
球隊建立之初很艱難,缺少專業裝備,甚至連像樣的球場都沒有。由於經費緊張,肖山帶着隊員們在空地上種菜,大家一起訓練、吃飯、種菜。儘管“創業”艱辛,但是山區女孩吃苦耐勞、純樸堅韌、敢打敢拼的特質,奠定了瓊中女足快速成長的基石。
短短三年後的2009年,瓊中女足獲得全國青少年女足比賽銅牌,這是瓊中女足綻放的起點,也是姑娘們圓夢的起點。
瓊中女足隊員們在奪得U12青少年女子五人制錦標賽冠軍後與瓊中中學體育教師肖山夫婦合影(2015年8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楊冠宇攝
2015年,瓊中女足首次代表中國參加“哥德堡杯”世界青少年足球賽U12女足的比賽,身材瘦小的姑娘們並不被看好,但最終斬獲冠軍,驚豔了世界。2016-2017年,蟬聯“哥德杯·中國”世界青少年足球賽冠軍。
2018年,隊員們陸續被選進各大俱樂部及國家女子足球隊。
2021年瓊中女足成立職業俱樂部,獲得中國女足乙級聯賽亞軍,創造了“當年成立當年衝甲成功”的歷史,成為海南省第一支獲得甲級聯賽參賽資格的足球隊。年底,瓊中女足俱樂部正式掛牌中國足協女足青訓中心。
隨着成績的提升,瓊中女足的軟硬件條件早已今非昔比。瓊中女足俱樂部運營副總經理朱墨介紹,瓊中女足示範基地共規劃建設11片符合國際標準的足球場地,目前已累計建成3塊,公寓、酒店、服務中心、體能康復中心等其他配套設施也已經開工建設。
瓊中縣旅文局局長趙建光説,瓊中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水平教練員到瓊中女足工作,不斷充實執教隊伍,當前引進專業足球教練員共37人。其中,引進前國腳訾晶晶擔任瓊中女足俱樂部主教練。
更為重要的是,足球改變了很多瓊中女足姑娘的命運。這羣大山深處的女孩原本的人生軌跡,或是外出打工,或是在家割膠耕種,或是早早嫁作他人婦,生兒育女。
2011年夏天,陳欣、陳巧翠等6名第一代瓊中女足球員,憑藉足球比賽獲得的國家一級運動員資格,在通過文化課考試後,順利進入了海南師範大學讀書。次年,又有7名球員考上大學。
陳欣從海南師範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畢業後,回到中學母校任教,成為華中師範大學瓊中附屬中學足球特色班級的班主任。“足球改變了我的命運,不踢球的話可能初中畢業後就出去打工了。”陳欣説,是足球特長和文化學習的均衡發展,讓她找到了走出大山的另一條路。
目前,瓊中女足累計有56人次被評為國家一級運動員,90人次被評為國家二級運動員,30餘名隊員靠着足球“踢”進大學。
瓊中女足U15隊員在華中師範大學瓊中附屬中學內訓練(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胡智軒攝
依託足球探路體教融合
2020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這份文件是我國對未來青少年教育發展的頂層設計,體教融合從此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
體教融合的路子到底該如何走?依託瓊中女足的發展,瓊中嘗試打造一個體教融合的示範和樣本。
避免過早地讓孩子做出只踢球不上學或只上學不踢球的選擇,這是瓊中女足在探路體教融合過程中首先需要解決的矛盾。
這一矛盾集中體現在初中階段,初中是學習壓力增加和足球技能提升的關鍵期,學生時間精力有限,同時被學習、考試、訓練、比賽的某一方過度佔用,成為矛盾的焦點。
為解決體育與文化教育“兩張皮”的問題,瓊中縣2016年將瓊中女足管理中心的歸屬權由原來的文體部門歸至教育部門管理,以體制融合促成體教融合。
瓊中縣教育局局長敖林介紹説,全縣採取“中心+學校”合作模式,讓瓊中女足管理中心遴選出的苗子集中在縣內3所教育質量高的學校上課,成立10個足球班,建立男女青訓梯隊,由女足管理中心負責隊員足球技能培養,學校負責文化課教學,配合訓練時間制定專門的課程表。
圖為瓊中女足U15隊員黃薇薇帶領隊友進行訓練後拉伸(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胡智軒攝
黃薇薇是瓊中女足U15主力前鋒,也是華中師範大學瓊中附屬中學初二(7)班的學生。在鄉鎮小學讀三年級的時候,黃薇薇因身體素質出眾,被瓊中女足選材教練選中,從而進入縣城一邊讀書,一邊踢球。
“爸爸媽媽都挺支持我踢球,因為來踢球可以讓我走出大山,見到更大的世面。”黃薇薇説,藉着訓練和比賽的機會,這個踢球前沒出過省的黎族女孩,不僅到過上海、北京和杭州等城市,還去過瑞典、丹麥和挪威等國家。
談及未來的目標,黃薇薇笑着説,“我希望通過足球考入大學,進入國家隊為國爭光”。
瓊中女足U15梯隊教練邢維冠介紹説,為兼顧學習和足球,瓊中女足隊員們每天早上6點起牀訓練,8點後和其他同學一樣上文化課,下午4點放學後再繼續訓練至少兩小時。
圖為瓊中女足U15隊員在上英語課(5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胡智軒攝
“如果隊員們外出比賽、集訓,學校還會專門派老師隨隊補課,儘可能為隊員們提供系統、完整的文化教育。”敖林介紹説。
為打通優秀後備體育人才的成長和上升通道,瓊中縣在海南省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通過“3+2”的方式,將符合條件的、有足球特長的適齡學生統一安排至海南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進行3年專科學習,再進入海南大學完成2年的本科學業。
第五代瓊中女足球員陳瑤,今年6月將從西南大學運動訓練專業畢業,是瓊中女足隊員中考取學校排名較為靠前的姑娘。畢業後,她計劃回到瓊中女足,接下教練員的“接力棒”。
圖為瓊中女足俱樂部球員和瓊中男足U15隊員在瓊中足球訓練基地進行訓練賽(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胡智軒攝
從一支球隊向全縣鋪開
當瓊中女足體教融合的模式釋放出更多育人價值時,瓊中開始醖釀在全縣實施範圍更廣、程度更深的體教融合計劃。
瓊中縣委書記徐斌介紹,瓊中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縣體教融合工作領導小組,推動瓊中女足體教融合模式全面走進校園,在全縣中小學生鋪開“足球+N”體教融合課程,幫助學生掌握2-3項運動技能,加快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課外體育活動發展新格局。
記者走訪瓊中縣多所中小學時發現,隨着體育課的“花樣”多了起來,在校園中很少看到“小胖墩”“小眼鏡”,這是瓊中縣以瓊中女足為引領,全面推進體教融合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
在“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瓊中紅軍小學,大課間的體育活動豐富多彩、非常熱鬧。在體育老師王大林的帶領下,一支男隊和一支女隊正在訓練,全力備戰全縣校園足球聯賽。除了足球,學校還開展了跳繩、籃球、游泳、竹竿舞、黎族歌舞等特色課程。
“班班有球隊,校校有隊伍,每年有聯賽。”敖林説,瓊中實施足球進校園發展戰略,將足球作為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課必修內容並納入課間活動,在全縣各中小學校開設足球課堂,加快編制校園足球校本教材。截至目前,瓊中有29所學校成立了校園足球隊83支,參與足球運動學生達1.8萬餘人,佔在校生總數的70%以上。
“足球+N”的體教融合模式落地生根,讓學生的體能素質和學習成績實現“雙提升”。從一組數據中可以窺見成效:2021年全縣中小學生的體能素質平均成績同比增長近8個百分點,中考綜合評價指數為460.32分,比前一年提高42.13分。
儘管瓊中女足近些年成長迅速,但職業化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需要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同時依託瓊中女足的體教融合路徑模式也仍有待深化拓展。
徐斌説,瓊中正在深度推進體教融合標準化、規範化,專門設立縣體教融合發展研究中心,聘請3位國家級專家,專職開展瓊中體教融合政策和規劃制定。
目前,瓊中正計劃與華中師範大學共建一所12年一貫制的國際足球特色學校,預計在校生規模約為2280人,擬於今年6月正式動工,2023年秋季開始招生。
在體教融合過程中,成為職業運動員的只是極少數,需要為大量“金字塔底部”踢球的孩子進一步暢通成長渠道和空間,讓他們在相關專業領域發揮作用。
“學習成績不那麼好,沒有考上大學的怎麼辦?”瓊中女足俱樂部運營副總經理朱墨表示,體教融合關鍵是育人為本,瓊中女足各梯隊目前有343人,未來一批孩子需要分流,“有的學習成績差一點,可以走專科路線,畢業後選擇足球相關的職業,比如數據分析師、康復師等,這些行業都很缺人才。”
在瓊中縣委常委、副縣長吳攀龍看來,瓊中女足的體教融合模式還需要形成“閉環”、良性發展,將來可以在瓊中籌建一所足球職業技術大專院校,設置足球教練、身體康復、體能訓練、體育心理、公共營養、數據分析等專業,學生畢業後即可從事相關職業。
徐斌説,瓊中縣委縣政府已經將足球產業作為下一步重點打造的三大產業之一,引進社會資本建設足球產業聚集地,形成足球產業鏈。“產業生態形成後,需要很多與足球和體育相關的人才,將為瓊中女足的孩子提供廣闊成長就業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