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5月23日電(記者王暉餘、劉博、陳子薇)從海南深山走到世界舞台,瓊中女足已成為海南一張家喻户曉的“金名片”,去年成立職業俱樂部,創造了“當年成立當年衝甲成功”歷史。瓊中女足的隊員們是“體”與“教”融合大潮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她們的成長教育實踐將為未來足球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借鑑。
喜歡語文的“最佳射手”
6點10分,天剛矇矇亮,黃薇薇睡眼惺忪,洗漱完畢疊好被子,穿上球鞋球襪,飛速奔向訓練場。早上的訓練內容是靈敏協調和中路進攻射門。
在射門練習中,黃薇薇展示了自己的腳法。她曾多次在比賽中被評為“最佳射手”。教練刑維冠説:“黃薇薇速度快,腳下技術好,最重要的是她身上有那股子射門得分的慾望。”
圖為瓊中女足U15隊員黃薇薇帶領隊友進行訓練後拉伸。新華社記者胡智軒攝
黃薇薇是瓊中女足U15隊員,也是華中師範大學瓊中附屬中學初二的學生,她所在的足球特色班級由瓊中女足和學校共同管理。
訓練結束後,吃過早餐,快速洗個澡,穿過運動場,黃薇薇來到教室上課。這個在綠茵場上風馳電掣的“前鋒”女孩,在上午的英語課上儘管有些犯困,但她仍然“強撐”聽課。
“我的學習成績還可以,班級有38個人,在中間不上不下。”黃薇薇説,“(我)喜歡學習語文,更加喜歡文科。更喜歡踢球,踢球比較帶勁。”
在鄉鎮小學讀三年級的時候,黃薇薇因身體素質出眾,被瓊中女足總教練肖山選中,從而進入縣城一邊讀書一邊踢球。
黃薇薇家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一個偏遠小黎村。從瓊中縣城出發,需要驅車繞着蜿蜒狹窄的盤山路,花上一個多小時才能到家。
沒有外出比賽的時候,黃薇薇兩個星期回家一次。放學後爸爸會騎摩托車來接她回家。談及未來的目標,黃薇薇笑着説:“我希望通過足球考入大學,進入國家隊為國爭光。”黃薇薇的媽媽韋珠琴希望女兒將來能去清華大學讀書,“有文化才比較好找工作,國家隊也需要有文化的隊員”。
避免讓孩子過早“做選擇題”
足球體教融合解決的核心問題是“過早地讓孩子做出只踢球不上學或只上學不踢球的選擇”。初中是學習壓力增加和足球技能提升的關鍵期,學生時間精力有限,同時被學習、考試、訓練、比賽的某一方過度佔用,成為矛盾焦點。
刑維冠介紹説,為兼顧學習和足球,隊員們每天早上6點就起來訓練,8點後和其他同學一樣照常上文化課,等到下午4點放學後再繼續訓練至少2小時。
圖為瓊中女足U15隊員在上英語課。新華社記者胡智軒攝
姑娘們起初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受這種苦,直到2011年至2012年,13名瓊中女足隊員先後憑藉足球特長考上大學,她們才真正理解教練和老師的良苦用心。
班主任老師陳欣是黃薇薇的榜樣。陳欣是瓊中本地人,是瓊中女足第一屆隊員,她從海南師範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畢業後回到母校任教。
陳欣説,看到黃薇薇她們就像看到當年的自己,“足球改變了我的命運,不踢球的話可能初中畢業後就出去打工了”。
為解決體育與文化教育“兩張皮”的問題,瓊中縣2016年將瓊中女足管理中心的歸屬權由原來的文體部門歸至教育部門管理,以體制融合促成體教融合。
瓊中縣教育局局長敖林介紹説,全縣採取“中心+學校”合作模式,讓中心遴選出的苗子集中在縣內3所教育質量高的學校上課,成立10個足球班,配合訓練時間制定專門的課程表。如果隊員們外出比賽、集訓,學校還會專門派老師隨隊補課,儘可能為隊員們提供系統、完整的文化教育。
踢不上職業的出路在哪裏?
在這條體教融合的路上,未來的挑戰還很多,比如球員畢業後的出路問題、體育特長生文化課競爭力較弱等問題。
“能成為職業運動員的畢竟只是極少數,只有讓教育兜住底,讓足球班孩子在未來有更多選擇,才能消除學生和家長的後顧之憂。”敖林説。
為進一步打通優秀後備體育人才的成長和上升通道,瓊中縣在海南省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通過“3+2”的方式,將符合條件的、有足球特長的適齡學生統一安排至海南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進行3年專科學習,再進入海南大學完成2年的本科學業。
目前,瓊中女足累計共有56人次被評為國家一級運動員,90人次被評為國家二級運動員,30餘名隊員靠着踢足球“踢”進大學。瓊中女足管理中心辦公室主任吳小麗説,這些孩子都有紮實的足球基礎,畢業後當足球教師或教練員完全不成問題。
圖為瓊中女足U15隊員黃薇薇在課上聽講。新華社記者胡智軒攝
陳瑤是吳小麗執教期間培養出來的學生,今年6月將從西南大學運動訓練專業畢業,她計劃學成後回到瓊中女足,接下教練員的“接力棒”。
瓊中女足俱樂部運營副總經理朱墨表示,瓊中女足各梯隊目前有343人,未來一批孩子需要分流,“有的學習成績差一點,可以走專科路線,畢業後選擇足球相關的職業,比如數據分析師、康復師等,這些行業都很缺人才”。
瓊中縣委書記徐斌説,瓊中正在深度推進體教融合標準化、規範化,建設一所國際足球特色學校,重點圍繞瓊中女足打造足球產業鏈,“產業生態形成後,需要很多與足球和體育相關的人才,將為瓊中女足的孩子提供廣闊成長就業的空間”。
編輯:劉陽、許仕豪、趙建通、李冬瑤(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