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她,和男性對練,45歲前想打場“票友賽”|搏擊愛好者羣像

由 宗政從蓉 發佈於 體育

新京報體育新聞部出品

兩年半以前還“從來不運動”的範蕾迷上了拳擊。 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範蕾

年齡:40+

自由職業者/二孩寶媽

練習拳擊2年

“您是‘80後’還是‘90後’?”新京報記者與範蕾寒暄過後問道。她個頭不算高,卻很挺拔,有着漂亮的肌肉線條,渾身散發着運動的美感。

網絡熱搜時常出現30+或40+女明星“狀態能打”,營銷樣貌身材仍有二十多歲女性的感覺。但前往北京格鬥兄弟訓練的範蕾素面朝天,體態輕盈,毫不介意提及已經44歲,外形與由內散發的自信,都夠得上“能打”。

這樣的“狀態”在常年運動的人身上很常見,而範蕾兩年半以前還“從來不運動”。不過,一旦入了練拳擊的門,帶給她的快樂就像擰開了水龍頭。如今,範蕾立下了一個小目標——45歲前打一場“票友賽”。

範蕾在訓練中。 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行動

40多歲來補“體育課”

隨着學生時代結束,“體育課”這個鍛鍊的代名詞就退出了很多人的人生舞台。又有相當一部分人的體育課是在其他科目老師代課或“摸魚”中度過。範蕾42歲前幾乎從未主動鍛鍊過,直到2020年初,她發現骨密度偏低,醫生建議進行“抗阻運動”,也就是力量方面的訓練。出於健康考慮,範蕾買了久違的運動鞋,走進健身房,“四十多歲了,開始補體育課。”

受疫情影響,健身房停業,她開始跑步。從最初3公里要跑半小時到完成人生第一個10公里跑,範蕾發現自己並不排斥運動,並逐漸感受到樂趣,想要嘗試更多項目。她也上過團課,其中包括搏擊操,加上兒子在格鬥兄弟俱樂部練少兒搏擊,引起了“老母親”的興趣,從接送圍觀到自己上手打起來。

開始運動前,範蕾體重不過百,屬於很多人羨慕的“吃不胖”體質。兩年多的規律訓練,她增重七八公斤,但體脂率控制得當,“馬甲線”清晰可見。“運動也改變了我的審美,現在不會過分追求纖細,因為一個強壯、好用的身體比瘦弱的身體更讓我自信和快樂。”相比曾流行過的“A4腰”、“漫畫腿”,她更在意的是揮汗換來的肌肉不能輕易流失掉,因為肌肉含量可以代表力量、速度以及更加健康,“這些都是你的一部分。”不同於漂亮裙子和化妝品包裝下的外表,這樣的範蕾即使素顏面對鏡頭,言談和神情都透着自信。

同樣掩藏不住的還有快樂。她以線形圖描述心情變化:購買奢侈品,等待時一路上揚,拿到手時到達頂點,之後開始走下坡路,直到新鮮感喪失,線條呈斷崖式下跌。運動帶來的快樂則能持續上漲,永遠會有下一個高點可以衝擊,並且身體能不斷獲益。

42歲前,範蕾是“穿高跟鞋逛街”的人。現在,它們已經靜靜躺在角落很久了。“我會跟認識的女孩説,越早開始運動,就能越早受益。”

範蕾希望在45歲之前能打一場“票友賽”。 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目標

45歲前想打場“票友賽”

2020年夏天作為拳擊新手入門,範蕾一週上一次課,練練基礎動作。偶然在社交平台看到幾個女孩發訓練和比賽的視頻,她覺得她們打得非常好,於是私信詢問,得知對方已經訓練了五六年,每週訓練三到四次。範蕾受到激勵,也生出想打實戰的念頭,得到教練姚志奎的支持,同時增加到每週三四天的訓練頻次,由上班課轉向私教課。

第二年起,姚志奎給範蕾更多對練的機會,還會模擬不同的情境;真正開始嘗試實戰是今年一季度,從開始教練的點到為止,到跟其他學員切磋,其中不乏男性。未知的對手開始讓範蕾感到壓力,也激發了一股倔勁兒,“在能力許可範圍內,我希望儘量刻苦。我不算有運動天賦,再不努力訓練進步不是更慢嗎?”

拳擊和很多格鬥技能一樣,不只是一項身體運動,還需要頭腦參與,而且不是上了擂台再想。等對手出招再想如何應對,再做動作,很可能已經被後面接上的拳打蒙。所以,拳手要做到身體與頭腦融為一體,“練到像身體有想法一樣。”這是範蕾的心得。比如躲閃需要具備足夠快速準確的“下意識”,都是用上萬遍練習換的,“練了上千遍還做不出來,因為練得不夠。”

一旦實戰,就不會滿足於跟同俱樂部的人打。範蕾慢慢認識更多拳友,看業餘愛好者的交流賽,社交圈在擴大。她感慨,侷限在職場的社交不乏“以貌取人”,甚至有很強的目的性,但拳友之間不論年齡、出身和地位,“沒有人在乎我是全場年紀最大的,因為我四十多歲就輕輕打,大家的訓練內容都一樣。”哪怕技不如人,也要全力以赴,“站上賽場的一刻,所有人都一樣,付出相同的勇氣,有意志力,都會贏得尊重。”

看到了這樣的“票友賽”,範蕾有時會覺得“我也能上”。但她清楚,畢竟年齡擺在那兒,技術沒問題,體能恐怕也跟不上。饒是如此,她依然下定決心:“我有一個夢想,45歲之前可以打一場票友賽。”如果今年年底時機和自身狀態合適,她也非常樂意。

有了這個目標,範蕾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動力。在炎炎夏日蓄力,準備迎接拳擊生涯中有意義的時刻。

新京報記者 劉晨

編輯 韓雙明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