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動|一個人與一座城的網球20年
萬源城樂斯生活會館四樓,藏着兩片網球場。周邊來打球的,都慢慢成了死忠粉,因為“這裏是離天空最近的球場。”藍天、白雲,一抬頭,便是天大地大的心胸開闊。這裏,還藏着城開CTP網球俱樂部。CTP意為"Club of Tennis Power"(網球力量俱樂部)。網球力量是什麼?俱樂部主理人、滬上著名網球推廣人、上海市網球協會副會長李耀這般解釋:“網球的力量是讓你變成更好的自己。”20年,從“上海網球123計劃”到小而精的網球俱樂部,這是李耀與網球的傾情對話。一個人的軌跡,濃縮這一個時代的軌跡,他的網球故事裏,是上海這座城市卓越向前的書寫。
圖説:李耀 受訪者供圖(下同)
一心一意的“負心人”
20年前,李耀三十出頭。從小打籃球,算是個體育科班生。進了大學,卻對網球着了迷,“看到網球隊的裝備,感覺特別酷。”他“辜負”了籃球,從此揮汗網球場。李耀一個人練球,天天對着牆壁可以打上幾個小時。看見網球隊的同學,不管是誰,便拖着人家來一場。到後來,網球隊的隊員看到李耀,轉頭便“躲”。
畢業後,李耀分配進了燈具廠,坐過辦公室,又去過三產。但他,總感覺“沒勁”。2001年,李耀放棄了“幹部編制”,打算憑自己的興趣謀取新生活,周圍的人都説他“腦子壞了”。但正是這個決定,讓他從“上海網球123推廣計劃”開始了自己生命線新的起始。“最困難的時候,我是光桿司令。”一張桌子,一台電腦,滿腔熱血,就這麼幹起來了。策劃是他,外宣是他,招商是他,跑腿是他,佈置場地還是他。“網球123”是李耀一個夢想。“當年因為高爾夫的勢起,美國的網球人口流失嚴重,美國網球協會便制定了一項科學有效的網球人口培養計劃。”參照這一計劃,再結合現實,便有了上海的“網球123”。“20多年前,網球在上海是樁新鮮事,網球場也難以尋覓,我就想着怎麼能讓人們知道網球,喜歡網球,進而參與網球。”青少年、高校、社會,三大板塊成為李耀的突破口。“樂趣、交友、健身”,他的努力影響了太多人。多年以後,上海逾70所大專院校,已有半數開設網球課,選修人數超過3000人/學期,“網球123”在2002年-2015年間舉行大學網球推廣和賽事168項,而其部署的學校快樂網球,其中專業支持PTR網球教學系統讓全市更多青少年瞭解、參與網球運動。聲勢,越來越大了。2015年大學生網球聯賽,覆蓋20所高校,數十萬大學生參與。而上海網球大師賽之前的業餘網球大師賽,也是“網球123”的重頭戲,讓業餘選手到費德勒、納達爾打球的中央球場一展風采,想想都叫人激動。這下,李耀感覺“有勁”了。
一個人能成事?“我只是比別人更專心,更堅持一點。”李耀對網球的“一心一意”有了回報,他趕上了最好的時代,“先有網球大師杯在上海的舉辦,後有網球大師賽的落户,網球文化的積累和城市經濟的發展,使這項運動的興起變得水到渠成。我是幸運的。”
圖説:CTP網球俱樂部成員合影
“坐下來”才能打好球
毫無疑問,上海頂級體育賽事以F1與網球大師賽為代表。20年深耕,讓這座城市的網球文化變得濃厚,精專。而“上海網球123”的內容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以前,是我們要拉人來網球場,讓他們接觸,讓他們認知網球,而現在則是讓這些留在球場的愛好者獲得更好的體驗。”精品職業賽事是金字塔的頂端,而底座的龐大與堅實則要依靠業餘網球的蓬勃。俱樂部,便是業餘網球的核心。
俱樂部,是個性化,私密化的。在國外,成熟的網球文化以俱樂部為個體,彼此交流、分享、對抗、進而共同繁榮。20年後,上海幾乎每個區都有了自己的網球協會,各類比賽各項活動的展開也從政府推動轉為市場主導、政府支持,自主規劃。上海,終於準備好了,走進真正的網球本真。“在上海,活躍的網球俱樂部越來越多,有些俱樂部還會自己建場地。我們要做的就是服務,這是各行各業比拼的關鍵點之一。”
付琳是原四川省隊、國家隊隊員,家住俱樂部附近。球場裝修後對外開放,她便帶着自己的兩個兒子來打球。“我見過不少俱樂部,但CTP真的很特別,不同的人打理就會有不同的俱樂部,其實俱樂部表達着不同的人的個性。”付琳還會參加CTP媽媽團的活動,“那些新手媽媽打起球來的尖叫聲,非常震撼。”
圖説:CTP網球俱樂部活動現場
用李耀的話説,真正享受網球,打好網球需要“坐下來”。兩片球場間,CTP打造了雲頂露台,沙發、燒烤台,陽光房……進入儲藏室,裝滿各類好酒的酒窖、塞滿牛排的大冰箱……一週兩次的聚會,是會員們的期待。“打完球也不想走,坐下來和朋友們談天説地。”好球,好酒,好朋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打球的第一階段是總想贏對手,當然這並沒有錯,但後來你會發現總會人外有人,這個時候只需與自己對話,贏是開心,輸也是開心,享受比賽過程,才是更高的境界。”俱樂部其實是老友俱樂部,志同道合,才能走到一起來。
別以為CTP只是“吃喝玩樂”,正經事幹起來也是專業領先。章維維第一批報名參加俱樂部的培訓,兩個女兒從今年2月起在此受訓,時常陪練,她也被現場氣氛所感染,約了自己的好友來學球,之後又幫丈夫報了名,“現在我們一家四口都在這裏打球,最大的感受是快樂。我女兒回家經常糾正我的動作,以後等她們長大了,我練得更好了,非常期待與孩子們的網球對話。”CTP還與周邊的學校合作,免費為小學生帶去每週兩次的網球課,而初高中生更是可以到CTP來進行提高課程。
關於網球,從空場地到搶場地,上海走了20年。下一個20年,李耀仍是信心滿滿,“青少年,女子網球,大學校友會將是我們網球123下一階段的側重點。不管是123還是CTP都會強調精神意識的東西,到最後一切都關乎於人。”李耀和他的網球123,以及如今的CTP,是這座城市變遷的符號,很多包容,很多奮起,當然成功。(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華心怡)
圖説:CTP網球俱樂部活動現場
記者手記|一生追“球”
認識李耀很多年,難得的是,從開始到現在,談及網球,他眼中始終有光。
李耀的老朋友很多。“城開”是李耀的老朋友。業餘賽中名氣在外的“城開杯”已經走過了20年,他們在這個美好的時代相遇,彼此堅持不斷進步,將網球作為服務社會呈現企業文化的載體。CTP成立,夏磊成了第一撥入會的會員之一。2017年離開電視台的熒屏,夏磊如今是“行走課堂”的出品人。16歲開始打球,來上海後結識李耀,“這個俱樂部真是滿足了我的全部願景。網球是一種媒介,CTP將其外延不斷擴大。”不足一年時間裏,李耀只發展了不到30個會員,他想做的是精品。CTP有個不成文的共識,新會員需要由三位老會員共同舉薦才能通過。這樣的模式,沒有成熟的網球消費羣體和網球文化的積澱,是難以運作的。
李耀常常説自己感恩。是的,人和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時代的推動。這20年,上海給予我們做夢,做事的勇氣,包容我們的失敗,擁抱我們的成功。網球在上海的蓬勃,只是千千萬萬新氣象中的一個縮影。一生追“球”,不僅靠膽識與智慧,也需機會的成全。(華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