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1月15日,萊昂內爾·馬丁(Lionel Martin)和羅伯特·班福德(Robert Bamford)兩人在倫敦共同組建了經銷Singer汽車的合資公司,他們同時還是GWK和Calthorpe的服務供應商。當時,他們公司的名字叫“Bamford & Martin”,看起來跟後來的“Aston Martin”還差至少一半,但奔跑的靈魂已在無聲的醖釀中悄悄發芽。馬丁經常駕駛特製賽車在白金漢郡阿斯頓·克林頓(Aston Clinton)附近的阿斯頓山(Aston Hill)比賽。1914年,馬丁在阿斯頓山爬山賽中奪冠,為紀念這個成功的開始,兩人把密謀已久創立的獨立汽車品牌,取名為“阿斯頓·馬丁”——前一半是他們成功的福地,後一半是引領成功的那個人。
1915年,馬丁在一副1908年Isotta-Fraschini底盤之上植入一部4缸Coventry-Simplex發動機,第一部阿斯頓·馬丁汽車正式誕生。他們購入位於倫敦切爾西區肯辛頓的漢尼克馬廄(Henniker Mews)的廠房作為大展拳腳的根據地。不過,兩人的遠大抱負很快就被迫中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馬丁和班福德分別棄商參軍,所有設備全部轉售予索普威斯航空(Sopwith Aviation)。
戰後,兩人在肯辛頓的阿賓登(Abingdon)路捲土重來,但班福德於1920年中途撤股退出,兩人從此分道揚鑣。兩年之後,為了迎戰是年的法國大獎賽,馬丁專門製造了3部賽車,以16氣門、雙凸輪軸等當年的先進技術武裝到牙齒,此後更在布魯克蘭斯(Brooklands)一舉打破世界速度和耐力記錄。戰績無疑是彪炳的,但這無法改變公司在商業經營上的失敗現實,至公司1924年破產,長、短底盤兩個規格的單一車型一共只有大約55部阿斯頓·馬丁被售出。易手後的公司在1年後再次破產,工廠於1926年關閉,靈魂創始人萊昂內爾·馬丁黯然離去。
工廠關閉同年,另外兩名對進軍汽車產業摩拳擦掌的比爾·倫威克(Bill Renwick)和奧古斯都·貝爾泰利(Augustus Bertelli),聯合此前已接管公司的查恩伍德(Charnwood)夫人,全面接管並控制了Bamford & Martin公司和阿斯頓·馬丁品牌,並在其基礎上成立了阿斯頓·馬丁汽車有限公司。由此,儘管公司經營權和產權幾度易手,但其實體一直存續至今。
在此之前,倫威克和貝爾泰利早已是合作多年的拍檔,基於倫威克的專利燃燒室設計,他們成功開發了一部頂置凸輪軸新型發動機,最初不過是打算扮演發動機供應商的角色向其它汽車生產商兜售。但聽説阿斯頓·馬丁已經停產關閉的消息,他們馬上意識到,“借殼”入主阿斯頓·馬丁,無疑是他們一躍成為一線汽車廠商的天賜跳板。
從1926年到1937年間,倫威克一人兼任了阿斯頓·馬丁的技術總監和設計師,他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兼任廠隊車手的車廠老闆。正因其對公司的全面掌控,身兼多項要職的他,其個人意志也深刻影響了公司的經營和產品策略。彼時,阿斯頓·馬丁旗下產品絕大多數是敞篷雙座跑車,另有不少專用賽車,毫無疑問,倫威克是繼創始人萊昂納爾·馬丁之後,另一個為阿斯頓·馬丁烙下賽車烙印的靈魂人物。
也正是在這期間,阿斯頓·馬丁開始在跑車生產及其在工程設計上逐漸聲名遠播。1928年,阿斯頓·馬丁歷史上首次出戰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並從此與這項以考驗車輛的速度和耐久性聞名的經典大賽結下不解之緣。1933年,阿斯頓·馬丁1.5 Litre Le Mans,代號“LM”的廠隊賽車橫掃同級對手,成為當時享譽國內外的知名賽車,即便在另一個強手如雲的經典賽事千里大賽(Mille Miglia)史中,它也刻下了自己響亮的名字。
當然,汽車發展史的規律告訴我們,小眾產品和熱衷賽車對一個車廠來説是個危險的組合,財政危機的出現不過是時間問題。1932年,經營困境再次扼緊了阿斯頓·馬丁的咽喉,所幸一名叫L·普里多·布倫(L· Prideaux Brune)的“財神爺”挺身而出,解救了這個老大難。也許因財力不敷,1年後公司再次轉手,新主阿瑟·薩瑟蘭(Arthur Sutherland)爵士痛定思痛,砍掉賽車事業,公司的策略重點重歸公路跑車。
1937年,阿斯頓·馬丁的公路跑車產量錄得了140部的戰前最高記錄。1939年,公司歷史上最革命性的設計——Atom誕生。這部前瞻性原型車採用了在當時堪稱劃時代的鋁合金蒙皮空間框架車身底盤結構和獨立懸掛系統,再次亮出了阿斯頓·馬丁在產品研發和工程技術方面的底氣。只可惜歷史沒有給阿斯頓·馬丁太多機會,Atom發佈的同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公司“民轉軍”為飛機零部件生產商。這時,阿斯頓·馬丁的歷史產量才剛過700部。
二戰結束後的1947年,一家名為“大衞·布朗有限公司”的企業全面收購了阿斯頓·馬丁,後者迎來了其歷史上最重要的大發展時期。顧名思義,這家公司為大實業家大衞·布朗(David Brown)爵士擁有,除了扮演阿斯頓·馬丁的“戰後救主”之外,他還擁有造船廠、拖拉機廠、農場、賽馬……總而言之,非常有錢。購入阿斯頓·馬丁之後一年,因覬覦那台由W·O·賓利設計的2.6升發動機,他再次出手購入拉貢達品牌,並將兩者資產整合為一,工廠搬遷至米德爾塞克斯(Middlesex)的費爾特姆(Feltham)。在他的親自管理經營之下,以他的名字縮寫命名的DB系列車型從此誕生,阿斯頓·馬丁也開始了橫掃全球各項賽事的征程。
DB2
1950-1953
DB2無疑是阿斯頓·馬丁DB時代的標誌和明星,它也是第一 部以新主大衞·布朗命名的產品,堪稱DB系列的鼻祖。被它 取代的2-LITRE SPORTS後來更名DB1也是由此倒推而得。DB2 在勒芒等經典大賽上取得了矚目的成績,進一步為阿斯頓· 馬丁的品牌傳統注入了更豐富的勒芒元素。阿斯頓·馬丁的 標誌性一體式品字形格柵設計亦由DB2而來。
DBR1
1956-1959
DBR1是專門為世界跑車錦標賽(WSC)及其它當時的跑車賽 事開發的專用賽車,它所贏得的最著名錦標是1959年勒芒24 小時耐力賽,這也是阿斯頓·馬丁歷史上在經典耐力賽事中 的最輝煌勝利。
DB Mark Ⅲ
1957-1959
DB Mark Ⅲ也叫Mark Ⅲ,是其前任DB2/4 Mark Ⅱ的進階型 號,其前任的那部知名的由W·O·賓利設計的拉貢達2.9 升直6發動機,經由Tadek Marek重新改良後被植入到Mark Ⅲ的機艙之中。它外觀的最顯著特徵是採用了源自DB3S的網 格式水箱罩和從DB2/4 Mark Ⅱ移植的氣泡狀掀背尾門。
DB4
1958-1963
雖是DB Mark Ⅲ的繼任車型,但卻是一部完全不同的作品。 管架式輕量化車身和優雅的外形設計由意大利知名車身工廠 Carrozzeria Touring操刀,同時也是阿斯頓·馬丁遷至紐 波特·帕格內爾後的推出的首款車型。
DB4 GT Zagato
1960-1962
DB4 GT Zagato可以説是DB4的終極“完全態”,無論在性能 還是設計上均是如此。它以出自意大利老牌車身工廠Zagato 之手的極致的形體美感和輕量化車身聞名於世,自1960年在 倫敦車展發佈,歷史上一共只生產了19部,因此一直是世界 上最昂貴的經典車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