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胡毓堃】
一、從G-14到歐洲“超級聯賽”:矛盾不息,博弈不止
4月18日夜間,歐洲足壇的一顆“震撼彈”爆炸,驚動了世界足壇和各地球迷。
歐洲12大足球俱樂部——皇家馬德里、巴塞羅那、馬德里競技、AC米蘭、國際米蘭、尤文圖斯、曼聯、曼城、利物浦、阿森納、切爾西、熱刺——共同宣佈,已經達成協議、創立全新的跨國聯賽:歐洲“超級聯賽”。一個小時後,歐洲超級聯賽官方網站(共有英、西、德、意、法五種語言)也正式上線。
歐洲“超級聯賽”官網發佈的成立聲明,來源:The Super League
根據其成立聲明,它的目標在於“提升歐洲足球賽事的質量和強度”,以及“創立頂尖俱樂部及球員定期同場競技的模式”。在新冠疫情之下,當前歐洲足壇無法提供“高質量比賽和額外財源”、“戰略眼光”和“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因此,為了“提升整個歐洲足球金字塔的價值與支持”,“超級聯賽”應運而生。
根據設想,新賽季從8月開始,屆時15家“創始俱樂部”(開賽前還將邀請3傢俱樂部加入)及另外五支球隊(根據前一賽季表現選定)分為兩組,每組各球隊進行主客場兩回合比賽;每組前三名及通過附加賽(每組第四、第五名參加)的兩支球隊進入八強,隨後進行兩回合淘汰賽,直至決賽(單回合決勝負)於5月底在中立場地舉行。所有比賽都將在週中舉行,不影響各參賽球隊的國內比賽賽程。皇馬俱樂部主席弗洛倫蒂諾擔任“超級聯賽”第一屆主席,尤文圖斯俱樂部主席阿涅利和曼聯俱樂部聯合主席格雷澤等人擔任副主席。
由於加盟者都是豪門,“超級聯賽”在財政方面也體現了其“壕氣沖天”的一面,無論是“上不封頂”的資金支持(初期可超過100億歐元)、建立賽事可持續發展基金會,還是給予創始俱樂部35億歐元資金支持,無不向世人顯示其強大的經濟資本。
這份不到800詞的聲明不僅坐實了2018年“足球解密”(Football Leaks)網站的曝光消息,更是“另起爐灶”的公開宣言。參與者均為世界足壇頂級水平的俱樂部,這無疑對國際足聯和歐足聯現有俱樂部賽事制度構成了顛覆式衝擊。
聲明一出,世界足壇譁然:國際足聯表示了對這一決定的不贊同;歐足聯更是攜當事俱樂部所屬的英、西、意三國足協和頂級聯賽發表聯合聲明,揚言將阻止這一“損人利己”的項目,甚至威脅參與俱樂部將被禁止參與各項本國、洲際和國際比賽,其球員甚至會無法參加國家隊比賽。
包括英國首相約翰遜在內的當事國政要、當事俱樂部球迷組織及包括曼聯隊傳奇主教練弗格森在內的眾多足壇名宿也在第一時間發聲反對“超級聯賽”的決定,認為這是純粹的貪婪之舉,是對足球運動和廣大球迷的“背叛”(面對強大的各界壓力,六家英超豪門俱樂部已於4月20日宣佈退出“超級聯賽)。
曾宣佈加入“超級聯賽”的英超利物浦和切爾西俱樂部球迷均引發了其球迷的憤怒與抗議,圖源:Getty Images/David Levene/The Guardian
儘管早在小道消息不脛而走之時,“超級聯賽”的計劃便遭到了強烈爭議和各界反對,但各大豪門俱樂部仍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與歐足聯公開“決裂”:因為在如此任性的舉動背後,是歐洲足壇金字塔頂端的內在矛盾,以及各方勢力多年不止的博弈。
“超級聯賽”的理念並不新鮮,正如《衞報》原體育記者亞瑟·霍普克拉夫特在其代表作《足球人》中所説,早在1968年便出現了豪門俱樂部脱離本國聯賽、打造“超級聯賽”的期待。隨着博斯曼法案出台,歐洲職業足球“馬太效應”越發明顯,代表歐洲乃至世界足壇頂級經濟水平的豪門俱樂部與遊戲規則制定者——歐足聯和國際足聯在規則制定和商業利益分配等問題上衝突日益明顯,“豪門同盟”開始從1960年代的“空想”變為切實的計劃。
2000年9月,來自歐洲五大聯賽(意甲、西甲、德甲、英超、法甲)及荷甲、葡超的14家傳統豪門組成了G-14聯盟,旨在統一步調,與歐足聯和國際足聯進行談判。經過2002年的擴軍,G-14聯盟球隊在歐洲冠軍聯賽51個賽季中累計贏得了41次冠軍,佔據了2006年世界盃參賽國家隊22%的球員,成為世界足壇金字塔的頭部力量。
隨着勢力的擴張,G-14聯盟與國際足聯和歐足聯較勁的底氣也越來越足:2004年4月,G-14聯盟就國家隊球員徵召問題請瑞士競爭委員會發起了對國際足聯的初步調查;2005年,G-14聯盟甚至一度威脅要將國際足聯告上法庭;2006年世界盃開賽之前,G-14俱樂部更是公開要求從國際足聯和歐足聯舉辦的國家隊賽事中獲得收益分成,以補償俱樂部配合這些賽事徵召的國家隊球員。
儘管國際足聯和歐足聯多次在公開場合以強硬的姿態回應G-14聯盟,但最終於2008年1月與G-14聯盟達成協議,將會就世界盃和歐洲洲際賽事所徵召的國家隊球員和因此出現的球員受傷情況進行賠償。得到承諾的G-14聯盟也於一個月之後正式解散,取而代之的則是代表性廣泛得多的(如今由54個歐足聯成員國232傢俱樂部組成)“歐洲俱樂部協會”。
然而,擴大後的歐洲俱樂部協會終究無法代表“寡頭”的利益訴求,而歐足聯4月19日宣佈的歐冠聯賽改革方案更是成為豪門在前一天官宣“超級聯賽”的導火索:根據這一方案,從2024/2025賽季開始,參賽球隊從32支擴軍為36支,用十輪“瑞士制”聯賽取代小組賽,將總場次從125場增加至225場。歐足聯期待通過這一改革,賣出更大的轉播合同,同時滿足豪門和中小聯賽的經濟利益訴求,增加中小聯賽球隊參賽的幾率。
可是,這一方案反倒激發了各大豪門的強烈不滿:
如果本國聯賽和杯賽賽制不作調整,新的歐冠方案意味着各球隊的比賽場次不減反增,在克洛普、瓜迪奧拉等豪門名帥早就抱怨比賽過多、現有賽制會毀了球員健康的情況下,改制後的歐冠會進一步擠壓球員休息的時間。
利物浦主教練克洛普(左)和曼城主教練瓜迪奧拉都曾抱怨歐足聯現有的賽程過於密集,圖源:The Sun
更有甚者,長期以來憑藉高投入、高水平競技為歐足聯帶來豐厚收入的是豪門球隊,但它們卻不在轉播費用等商業收益分配方面主導話語權,如果歐冠聯賽繼續擴軍,便意味着更多小球隊參與分一杯羹。疫情之下,主場球迷和可觀的比賽日收入流失,長期被“薅羊毛”各豪門面臨更大的財政和債務壓力,於是進一步下定決心,徹底將“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歐足聯踢出決策機制。看看“超級聯賽”各俱樂部鉅額的啓動資金,以及三倍於歐冠聯賽的冠軍獎金(近4億歐元),哪支球隊又能不心動呢?
金錢分配、話語權主導似乎早已成為豪門俱樂部與國際足聯和歐足聯“無解的矛盾”。即使G-14聯盟成為歷史,無論“超級聯賽”未來走向如何,只要矛盾常在,類似的衝突仍會以其它形式爆發並震撼世界足壇。
二、“資本”與“競技”之爭:商業化的足球能否“不忘初心”?
從沒有升降級的“閉環”賽制,到“資金帽”概念的引入,再到權力架構、財政管控、商業開發和資金管理的全新方式,“超級聯賽”的模式凸顯出濃厚的美國體育商業風格。
除了曼聯、利物浦和阿森納等俱樂部為美國老闆掌控,皇馬主席弗洛倫蒂諾一直與美國資本合作之外,“超級聯賽”35億歐元的原始資金出自摩根大通的消息更讓歐洲足壇驚呼:美國資本正在顛覆現有的歐洲足球競技秩序。
“超級聯賽”12傢俱樂部老闆大起底,其中美國人佔了三分之一,圖源:The Sun
事實上,此次歐洲豪門的“集體叛變”背後,正是高度商業化的歐洲職業足球環境下資本運作與運動競技的內在矛盾,這為“嗅覺靈敏”的美國資本提供了適時介入的大好機會。
眾所周知,歐洲足球的最高平台——五大聯賽和歐冠聯賽——早已成為“有錢人的遊戲”:剛剛決出的歐冠聯賽四強球隊中,號稱“銀河戰艦”的皇馬憑藉弗洛倫蒂諾的巨星政策成為21世紀金元足球的始作俑者;切爾西、曼城和巴黎聖日耳曼隨後憑藉“石油巨頭”的鉅額投入,實現了從“暴發户”到歐洲頂流豪門的過渡。
即使是在遭遇突發疫情的2020年,新老豪門也並未停下燒錢的腳步:“曼市雙雄”曼聯和曼城分別投入了5.22億和6.04億英鎊,“米蘭雙雄”國際米蘭和AC米蘭相繼花費了4.75億和3.78億歐元,而西甲雙雄皇馬和巴薩更是先後支出6.92億和9.52億歐元。
鉅額資本運作也極大地增加了頂級豪門的市場價值。2020年歐洲俱樂部企業價值榜前14名中有11家來自“超級聯賽”俱樂部(僅有排在第22位的AC米蘭例外),其中10家市值超過10億歐元(排名第14位的國際米蘭市值也達9.83億元),遠遠超過其它競技對手。其中市值前三高的皇馬、曼聯和巴塞羅那均突破了30億歐元,相當於“拖後腿”盟友AC米蘭的六倍。
頗為諷刺的是,在這前14名中僅有的三家非“超級聯賽”俱樂部,正是“超級聯賽”也發出了邀請(但遭到拒絕)的拜仁慕尼黑、巴黎聖日耳曼和多特蒙德三大豪門。
2020年歐洲足球俱樂部企業價值排行榜(單位:百萬歐元),來源:Statista
儘管資本迅速擴張和商業運作的蓬勃發展令歐洲足球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太平盛世”,但卻加劇了歐洲足球金字塔的“兩極分化”,尤其在競技層面凸顯得淋漓盡致。
自1995年阿賈克斯“青年軍”最後一次奪冠以來,過去25年來的歐冠冠軍有24次被頂尖豪門所包攬(2004年奪冠的波爾圖除外),其中僅“超級聯賽”創始成員便20次舉起了“大耳朵杯”。
就在阿賈克斯最後一次問鼎歐洲的同年底,歐洲法院於1995年12月15日的一紙判決宣告“博斯曼法案”的出台,保障了歐盟球員在各歐盟成員國內可以自由轉會,取消了歐足聯主辦賽事對參賽球隊的(非本國)歐盟球員數量限制,徹底打開了歐盟球員在歐洲足球市場自由流動的大門。
博斯曼法案令歐洲足球迅速進入金元時代,但卻無助於當事人博斯曼的職業生涯,圖源:Jose Manuel Ribeiro/Reuters
從那以後,中小俱樂部憑藉青訓培養本土才俊、與豪門在歐冠聯賽掰手腕的時代逐漸一去不復返。從內馬爾到姆巴佩,再到德容、桑喬、哈蘭德,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天才球員在不到弱冠之年便被“財大氣粗”的各大豪門盯上,並以鉅額支票輕鬆招徠門下。如今,“綠茵場上的好萊塢”拜仁慕尼黑多年來都是德國國腳收割機,“皇(馬)(巴)薩(拜)仁”成為球迷公認的轉會市場食物鏈頂端球隊。
而費盡心血培養人才的中小俱樂部(甚至包括某些老牌豪門)則逐漸失去了當年在歐冠賽場挑戰豪門的心氣,轉而以持續培養、高價售賣青年才俊為生存模式。曾經“歐冠三連冠”、累計四次問鼎的阿賈克斯如今成為球迷眼中的“球員超市”;至於被戲稱為“歐洲黑店”的波爾圖,是否還記得其兩次舉起“大耳朵杯”的光輝歲月?
姆巴佩(上)、德容等天才初露頭角便被豪門挖走,成為中小球隊普遍接受的現象,圖源:The Independent/The Guardian
正如《世界經濟》期刊2020年12月發表的研究報告《歐洲足球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一體化》所述,博斯曼法案激化了追逐球星的競爭,卻導致歐冠聯賽的球隊競爭更加失衡;當非豪門球隊更傾向於出售球星而非挑戰豪強之時,豪門激化的人才培養之爭卻無助於提升各國青年和成年國家隊的表現。
最近20至30年間,不僅貝爾格萊德紅星、馬賽、諾丁漢森林等球隊無法再續問鼎歐洲的輝煌,就連“荷甲三強”埃因霍温、阿賈克斯、費耶諾德,20世紀初期的法甲霸主里昂,葡超老牌強隊波爾圖、本菲卡、葡萄牙體育,以及蘇格蘭霸主、第一支歐洲加冕的英國球隊凱爾特人,在歐冠賽場的競爭力也一年不如一年。
從懸念不斷的“羣雄爭霸”到豪門壟斷的“少數人遊戲”,最高水平的足球競技平台儘管在豪門對決中保持甚至提高了觀賞性,但賽事整體的競技精彩度和觀賞性顯然損失明顯。正是因為頂級球球星和最高水平競技都集於十幾支豪門球隊之中,這些俱樂部方才得以提出“超級聯賽”的計劃,而這正是歐洲賽場“兩極分化”所能演化的極致。
歐冠歷史上22支奪冠球隊中,有8支參與了此次“超級足球”計劃,來源:Wikipedia
相比於歐洲賽事的競技水平失衡這一直觀現象,“馬太效應”對歐洲競技足球的深遠影響更加令人不寒而慄:少數豪門壟斷了資本、球星和競技水平,意味着它們同時壟斷了歐足聯各項賽事的商業價值與市場收益來源;一旦它們與歐足聯出現利益摩擦,便可挾這一砝碼與歐足聯博弈,甚至“綁架”歐冠聯賽,對傳統賽事的競技水平始終保持根本性的威脅。
正如當年的G-14聯盟爭取到了歐冠收入傾斜,如今的“超級聯賽”更切實的作用可能在於迫使歐足聯做出某些實質性的改革。畢竟“超級聯賽”的官方公告也表示“期待與歐足聯和國際足聯討論合作”,而非勢不兩立。
面對“超級聯賽”聲勢上的來勢洶洶,尤其是弗洛倫蒂諾在媒體面前堅定而強硬的姿態,歐足聯也採取了“胡蘿蔔+大棒”的應對策略:在以禁賽威脅的同時,據彭博社和RMC體育報道,歐足聯正在與一家投資基金合作,為各俱樂部提供45億歐元的初始資金(最高可增加至70億歐元),而退出超級聯賽的豪門俱樂部也可從中分一杯羹。
顯然,“超級聯賽”的官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歐足聯這45億歐元大餅最直觀的效果,便是六家英超豪門在48小時內完成了對“超級聯賽”的抱團進駐和退出。目前來看,失去英超聯賽半壁江山的“超級聯賽”面臨着分崩離析的危險(據多家媒體報道,西甲的巴薩和馬競也要退出),而重新掌握主動的歐足聯是否還有壓力推進實質改革(如公開財務、停止盲目擴軍、分配隱匿收入、取消“歐洲國家聯賽”),卻要打上更大的問號。
無論歐足聯與豪門的“錢權博弈”如何收場,資本衝擊之下,行業管理部門和俱樂部能否堅守競技體育的初心,已然成為更多人心中的困惑。正如曼聯名宿加里·內維爾批評利物浦和曼聯此舉背叛“球迷”、怒斥這些俱樂部老闆與英格蘭足球毫無關係,當資本與競技的衝突在商業化時代不斷激化之時,球迷所期待的“最純粹的足球”是否還會出現在綠茵場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閲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