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冠VS三冠 為什麼馬拉多納能與貝利平起平坐?
A球員,一次世界盃冠軍、一次世界盃亞軍、一次世界盃金球獎、兩次意甲聯賽冠軍、沒有歐冠。
B球員,一次世界盃冠軍、一次世界盃亞軍、一次世界盃金球獎、兩次意甲聯賽冠軍、一次歐冠。
由於在A球員活躍的年代裏,沒有世界足球先生獎項的設定,而歐洲金球獎亦未允許非歐洲球員獲得,所以暫且不統計。
如果拿類似於NBA社區裏的那種數乾貨、比較硬榮譽來討論歷史地位模式的話,似乎在國家隊大榮譽上持平、俱樂部生涯擁有歐冠的B球員應該是稍勝一籌,至少也不會在歷史地位上差距很明顯吧。
在足球領域之中,馬拉多納與貝利往往是被視作是處在T0梯隊的兩個人,粗暴點來説,就是球王級別。至於齊達內嘛,大致上是T1團隊的看門員,和兩大球王還隔着克魯伊夫、貝肯鮑爾、梅西、C羅、斯蒂法諾等數位球員。
作為全球的第一運動的最高榮譽,世界盃的牌面極大可以理解,要爭奪球王或者是GOAT之類的美名,沒有大力神杯在手的話,肯定是很難有説服力的。
這樣看來,貝利好像是明顯勝過馬拉多納的,尤其是體現在國家隊上。數據之外,貝利更擁有三次世界盃冠軍的榮譽碾壓。那麼問題就來了,世界盃只有一冠一亞的馬拉多納,又是怎麼做到與世界盃三冠在手的貝利平起平坐呢?
世界盃冠軍次數是躋身球王寶座的前提,在達成之後關於次數的多少就未必是最為重要的考量因素。在筆者看來,貝利的能力是將一支頂級強隊的下限直接改寫為世界盃冠軍。在世界盃賽場上,貝利全盛時期內的巴西,一直是世界頂級球星雲集的宇宙隊,能夠提供貝利源源不絕的進攻支援。在關鍵時刻裏,貝利永遠值得信賴,亦屢次展現出了史詩般的英雄氣質,只是要將巴西隊形容為是貝利一個人的球隊,則未免過於不尊重加林查、蓋爾森、阿爾貝託、迪迪等一大票巴西天才球員了吧。
至於馬拉多納?他可以將一支非世界強隊的上限提升為世界盃的冠軍。在意甲賽場上,馬拉多納做到了這一點。在如日中天的小世界盃,他能讓中游的那不勒斯兩次奪下冠軍。
在八十年代中期附近的阿根廷隊到底是什麼級別的球隊?在1982年世界盃上,阿根廷在小組賽階段出局,早早告負回家,此後阿根廷國家隊陷入數年的混沌之中。在對戰巴西隊的關鍵比賽之中,21歲的馬拉多納使出報復性踢人動作,直接被紅牌罰出場外。賽後,馬拉多納成為了整體賽事失利的背鍋俠,早已看不慣這一位問題小子的阿根廷足協選擇直接將其從國家隊中除名。
並非冒犯八十年代的優秀的中國國腳,只是世界盃小組出局、在A級正式賽事之中輸給在亞洲這個足球貧瘠之地還不算頂級的中國隊,足以説明阿根廷足球在1978年世界盃奪冠之後陷入了巨大的低谷。
來到1986年世界盃預選賽,阿根廷人接連失利,晉級世界盃岌岌可危。這個時候,他們想起了馬拉多納,後者重新披上了阿根廷隊的球衣,帶領阿根廷人連戰連勝,驚險地拿下了世界盃門票。
來到1986年世界盃,阿根廷奪下了冠軍。在這一屆大賽,阿根廷隊總共打入了14粒入球,馬拉多納5球5助攻,一個人導演了全隊77%的入球。在足球這項運動中,【以一己之力帶隊奪冠】的説法本身是很荒謬的,是馬拉多納的存在為其賦予了合理性。
回顧阿根廷隊的奪冠陣容,除了恩裏克、布魯查加、朱斯蒂之外,其餘成員的名字真的稱不上有什麼名氣;即使是被提到的三人,除了恩裏克之外,其餘兩位在阿根廷隊史上估計也是第三最佳陣容擠不進去。四年之後的1990世界盃,馬拉多納再次近乎以一己之力把阿根廷扛到了世界盃決賽。
足球始終是團隊遊戲,要解答的話還得迴歸到團隊身上。在以個人的力量驅動團隊完成飛躍性的質變,足壇實在沒有人能比馬拉多納做得更好。此外,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對比層面,克聖與貝皇基本均勢、大羅和齊達內難以分出檔次差距、梅西和C羅更是打得火熱。在所在時代裏,個人層面展現出對其他同時代頂級球員的碾壓之勢,除了貝利之外,唯獨馬拉多納做到。
這就是為什麼在世界盃只有一冠的情況下,馬拉多納就足夠與貝利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