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比賽中,艾克森製造一粒烏龍球幫助恆大取得了第一階段收官戰的勝利。但同樣的情況再度出現,除了這粒進球之外,似乎他的存在感要遠遠低於前場的其他隊友。
作為恆大隊內名義上的中鋒(本場並非中鋒),這個問題在過往多數比賽中都頻頻出現。並引發了一系列猜測,諸如比賽狀態、身材管理、訓練態度甚至與卡納瓦羅的關係等等。
無論是其本人還是卡納瓦羅都多多少少有過正面回應,但這並不能讓打消外界的質疑。
歸化成同化的論調屢見不鮮,而當小摩托的表現出色時艾克森的處境便愈加尷尬。包括在上一場比賽中,董路曾拋出“艾克森100塊巴索戈300塊”的價值論。
昔日埃神,如今真的這樣不堪嗎?我對此持疑。
因此,藉着與大連人的比賽,單獨對艾克森目前的情況加以簡單説明,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場比賽原因有三:
1.塔利斯卡、費南多、保利尼奧同時在場,中前場的人員配置至少是恆大的基本盤,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代表性。
2.大連人在賽季後半段表現出的競爭力以及戰術素養,在中超諸隊中算是中上水平,樣本具備説服力。
3.本場比賽雙方的對話中,沒有呈現一邊倒的情況,甚至在多次反擊中大連人才是更具威脅的一方,沒有“優勢局”的加成。
綜上,我會重點講述艾克森截止比賽破門前的表現,包括了防守、站位、進攻三個方面。
(本文只為表達觀點,簡單探討,非深度)
作為一名前鋒球員,在場上能夠實質化對比賽產生影響力的來源簡單來説有兩個要素,進攻與協助進攻。
其一,當然是最直觀的進球與助攻,或者能夠覓得或製造比其他隊友更多的破門良機。
其二,則是通過在危險區域的不斷遊弋,為中場或其他鋒線隊友爭取活動空間,牽扯、壓迫對手的防線,成為本隊的第一防線。
而艾克森 作為恆大名義上的正印中鋒,外界對其衡量標準固化在了第一條之上,也就是去看他在一場比賽中到底對進攻提供了多少幫助。
很多“隱形”時刻便來自這樣的印象。那麼,就從防守參與度看起,前鋒艾克森在防守中到底做了什麼。
從比賽伊始,艾克森的回撤幅度就非常之深。在大連人發動進攻時,他直接回到了本方禁區前沿進行可能的防守準備。
儘管哈姆西克依然擁有了禁區前沿施射的機會,但同樣的區域內,單後腰鄭智已經回到了後防線,而保利尼奧、張修維、費南多三人因為之前的位置前提,此時尚未能協防到位。
第17分鐘的回防同樣如此,在恆大雙中衞退回禁區內,他與鄭智成為了臨時後腰搭檔,對禁區弧頂進行防守。
事實上,大多數這樣的情況都是由防線與劉殿座協作完成,真正需要艾克森進行貼身防1v1防守的機會不多,他出現在這個位置最大的意義是保證腰位“有人”,並對該區域內可能出現的二點球解圍或拿下就地發動進攻。
同樣的情況,隨後也時常出現。譬如第8分鐘,直接回到左邊衞的位置對對方進攻球員直接進行貼身干擾,還有在大連人發動反擊時,回追彌補中場空當。
這樣的情況頻頻出現,意味着保利尼奧的位置前提,這是恆大本賽季 擴大進攻威脅的常規手段。而對手一旦越過第一防線時,中場勢必出現位置中空。
單後腰鄭智很難保持全場高強度的B2B態勢,而艾克森作為進攻的次重點,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彌補區域人員缺失的問題上。
大連人無論是高球反擊還是快速推進,他的第一反應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回追,幫助鍾義浩與鄭智,為球隊在關鍵區域補充必要的協防人手。
而這個佈置中,並不在於艾克森擁有多麼出眾的速度或防守能力,相反他的進攻特質,才是卡納瓦羅將他放在中場與前鋒之間搖擺的主要原因。
艾克森並不出眾的防守屬性卻屢屢承擔着重要位置的協防重任,其關鍵因素在於當球隊設置單後腰時(鄭智/何超或任何一人),意味着這個人本身的壓力是超負荷的。
在面對對手的高壓進攻或快速反擊時,他們時常要沉入防線充當第三中衞,在這種局面下,如何有效的將後場與前場聯繫起來是個巨大難題。通常情況下保利尼奧會回撤來充當這個角色,必要的時候前場任何一人都需要回到腰位來完成這個任務。
而艾克森則恰好在傳球、對抗兩個屬性上擁有不錯的能力。一旦他能夠爭取到第二落點,前場及兩個邊路便有了由守轉攻的空間。
圖中的兩次進攻回合,艾克森的位置都相對較後。可以看到一個比較明顯的共同點是,保利尼奧、費南多、塔利斯卡三人都在前場形成了進攻組合,因此他的位置與其他中場球員一起來到了第二攻擊/防守線上。
這樣的站位有兩個要素,其一是他可以在該區域內形成一個潛在接應點(非必須),其二是在進攻遭遇阻截時,他可以快速彌補一個關鍵位置的人員缺失。
由於恆大丟球后的前場犯規次數並不多,因此第二點的存在顯得尤為必要。
在上一場覆盤恆大vs建業:卡帥“良機”在握,鋒線展示逼搶新思路一文中,艾克森始終處在前場逼搶第一線,但在本場比賽中當球隊實施前場壓迫的時,他則讓出了第一位置。
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回撤信號,塔利斯卡的存在讓艾克森需要讓出鋒線位置,而小摩托的機動性與保利尼奧出色的搶截能力也使得他即使強行擠進第一防線也不會使這條防線得到質變,因此回撤實質上能夠最大化球隊利益。
特別是當球隊處在進攻態勢時,保利尼奧往往是位置前提的,即使丟球(如圖二),也會就地參與到防守中,這時身處左中場的艾克森就必須對這個位置提供必要保護。
另一個方面,當對手的進攻遭遇壓制被迫回傳時,他也可以依靠不俗的速度對直接進行上搶。不給後衞留下組織的空間。
而恆大發動反擊時,他的推進可以解放保利尼奧。在這一點上,他的作用與鏡像端的費南多倒是有幾分相似。不同之處在於,小摩托擁有更高的機動性,且可以佔據整條右邊路實施單點爆破作業,但艾克森需要通過傳切配合來完成威脅傳球。
那麼,上述兩點是否意味着艾克森在鋒線位置已經無立足之地了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觀看了比賽的同學可能會發現,艾克森在完成上述兩點中的絕大部分任務時,都是勻速跑,甚至“散步”,只為了能夠滿足“到位”的需求。
但在上搶、推進時速度會明顯提高一檔,如果這樣的狀態並未招致隊友的抱怨或卡納瓦羅的敲打,甚至形成了常態時,也就是説這樣的舉動包含了主教練的授意。
犧牲了他長時間待在鋒線的權利,也會相對給予一定程度的跑動豁免,以保證其擁有體能投入到進攻中。
圖中兩個回合內,艾克森就分別扮演了兩個不同的角色。
圖一中,他承擔了直接傳遞威脅球的任務,與小摩托在禁區前沿的站位吸引了防守球員的注意力,與此同時,保利尼奧與塔利斯卡進入禁區後也迫使後衞不敢輕易上搶。四人形成的2-2小分隊在進攻中是相輔相成的。
圖二中,則是源自艾克森與保利尼奧一次靈巧配合,具備一腳出球能力的艾克森很擅長在對方半場送出這種撞牆傳遞,本賽季其實他有多次類似的傳球配合,而且也成功製造了幾粒進球。
由於費南多更擅長突擊、張修維則以跑動見長,因此他是這一任務的完美適配者。
當然,在某些時刻,他也會承擔中鋒任務。
恆大的進攻推進到威脅區域後,艾克森同樣可以來到禁區內增加一個接應點。而球隊出現進攻右傾時,左路暫時放空的艾克森也會來到對手禁區前沿進行壓迫牽制,幫隊友減少傳遞壓力。
另外,艾克森還可以承接進攻中臨時支點以及中轉的任務,在塔利斯卡與保利尼奧同時或單獨有人回撤時,他往往會成為連接“實際中鋒”與中場間的樞紐。
因為直接聯繫的失敗率會增加,而增加一箇中轉點後會幫後插上的球員爭取到衝刺空間,從而對防線進行更為有效的壓制。
實質上,在目前這支恆大中,艾克森是隨着陣容變化而產生位置變化最多的球員之一,他的變化讓腳感火熱的保利尼奧有了更多進入禁區的機會。當塔利斯卡首發時,他又會讓出中鋒的位置,以便使其更多正面球門。
通過對艾克森在本場觸球點、傳球點、平均站位、跑動熱點的梳理,更容易發現其為球隊做出的犧牲。
如果一個邊前衞也踢出爆炸數據,可能卡納瓦羅也不會讓他屈就在這個位置。
正是因為他在某些方面的退化或恆大擁有更佳選擇(陣容意義上的最佳),所以他成了必須要做出犧牲的對象。整個第一階段只要艾克森出戰的比賽,無論是否錯失良機,他的態度至少是值得肯定的。
正如前文所言,他的到位並不一定能夠完全參與到進攻/防守中,更多的是承接這個位置上可能存在的任務,恆大進攻並不一定要通過艾克森,但他必須承擔起隊友跑位後留下的空當。
這樣的犧牲造就了他的“消失”。
但在肯定其貢獻的同時,也必須承認增重(增肌)後的艾克森在跑動上的確出現了下滑。雖然可以填補保利尼奧頂上鋒線的中場空缺,但他與保利尼奧是絕不相似的。
保利尼奧的跑動帶有覆蓋性,往往能決定該區域走勢,在中場後場,都具備推進、組織的能力。但艾克森回到中場或來到邊路後,主要是完成在這一側策應的目的,快速出球是第一選擇。
保利尼奧、塔利斯卡兩人在進入禁區後承擔的職責存在相似性,費南多與艾克森則必須承擔這兩人留下的空缺。
譬如做禁區前沿的配合,並送出分球或傳中。這樣才能夠真正把威脅送到禁區內,讓這兩人擁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反之亦然,當保利尼奧與塔利斯卡回撤時,他就要承擔進入禁區或吸引防守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