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經歷了200年城市化,足球發展是伴隨社區營造歷史。
俱樂部之所以叫俱樂部是因為,原本就是社區內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成立的,社區比賽帶來的是社區認同的幸福感。
所以俱樂部≠企業,當地人認為俱樂部是本土球員和球迷的,而並不是老闆的。
這點很重要,這種歸屬感和參與感是足球運動發展的基礎。
在中國,絕大多數所謂球迷就是偶爾踢球,平時不看球,球員也不認識。有重大比賽跟風看幾眼。但非比賽相關的重大事件,大部分球迷態度就是關我屁事。電視上某可樂的廣告相信大家都看過吧,一家人男女老少穿着球衣,臉上畫着隊標一起看球。實際上在中國出現這種看球的氛圍幾乎不可能,而在國外早已是家常便飯。某可樂正是錯估了形勢,單純地找了幾個國人來扮演國外的場景,而這其實是一個誤會。
如果按照歐洲球迷的標準,要求數十年堅持花錢看比賽,一直買周邊,積極參與球隊活動,符合這個標準的球迷少得可憐。
這也是為啥中國足球給人感覺紅紅火火,球迷眾多的原因。可一到統計營收數據的時候,結果往往慘不忍睹。球隊也不指望從球迷那扣出錢來,所以也沒必要尊重球迷的意見。
國內的體育產業就沒做起來,就以足球為例,大企業投資足球純粹是打廣告或者便宜拿地。恆大蘇寧特別明顯,區別是恆大大手筆大回報,蘇寧大投入卻把自己帶溝裏去了。
一言以蔽之,國內的球迷不是衣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