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泥濘,繼續跋涉,是“忙碌成為常態”的題中必有之義,也是我們期冀越過山丘的信念所在。
或許是前一天多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繼續增加的緣故,2021年的記者節,多了一絲冷峻的氣味。
本輪疫情陰雲還未散去,新聞事件層出不窮,這個記者節註定更忙碌,更有隨時在線的狀態。某種意義上,這是特別忙碌的一個記者節。
這一天的儀式依然是濃重的,温情依然是加倍的,但新聞工作者沒有誰會把這一天當成一個可以休養生息的日子。
這一天,記者們會在路上奔波,編輯們會值守夜班。這本來就是記者節的常態。
疫情背景下,線索會更多,任務會更多,“陣地”也會更多。“11月8日”依然是由無數個“採訪日”“出報日”凝聚而成的“非常日”。這也是眾多媒體的選擇。
↑新聞現場的記錄者。圖為2019年除夕夜,紅星新聞記者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隔離病房,記錄醫護人員和患者的農曆新年。
我們無法想象記者節是一個靜默的存在。對任何一個有着職業操守和敏感的媒體而言,記者節的本色都是“動起來”。
這一天,“節”的意義是崇高的,它融合着從業者的新聞理想和榮譽感,繼而激發為每一個個體的生產動能。
在這一天,或許沒有多少人説“節日快樂”,或許我們中的很多人也來不及聽“記者節快樂”。“遺忘”當然是一種假象。記者同伴們,依然被關切,依然被祝福,依然被期望,但更重要的是,依然習慣了記者節這一天的常態化忙碌。
這種忙碌是有序的,是有張力的。
如果“忙碌”有品位,記者的忙碌一定是最有品味的一種:忙而不亂。這並不是傲慢,而是一種誠實的感受:被人們關注、被價值觀“雕塑”的必然結果即如此。
一個“記者”不可以閒下來,無事可幹;一個“記者戰隊”不可以失去了追問與洞察之力,庸庸碌碌。否則將是可悲的。
對記者乃至媒體的忙碌而言,它的“架構”是這樣的:一直在路上+24小時熱線。它的價值源於這些:羣眾的呼聲、記者的在現場、新聞的話語方式……在新媒體時代,“記者很忙”“媒體很忙”演化出種種特質與亮色。它不僅源於“淚流滿面”的力量,也源於媒體轉型的自信。
↑新聞現場的逆行者。圖為紅星新聞記者在採訪河南暴雨時涉水前行。
走過泥濘,繼續跋涉,是“忙碌成為常態”的題中必有之義,也是我們期冀越過山丘的信念所在。
我們依然在記錄“最紀錄”。昨天,中國女航天員首次太空出艙,記錄和詮釋這一歷史一刻,是媒體的本職。就如同我們會一一數着每一年的記者節的“序號”,將2021年記者節表述為第22個記者節一樣,我們每天、每月、每年,都有極不平凡的腳印需要做上記號。
但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裏,記錄真實,鞭撻醜惡,弘揚人間道義,是“記者”更為深沉的願望。有人説,“用事實説真話,讓悲觀者前行”;有人説,“執筆行文,仗義執言”;有人説,“用筆尖、用鏡頭、用聲音,捕捉世界每一束光亮”……這些話語經歷了歲月的“烹煮”,變得醇厚、深邃。無疑,這條煙塵滾滾的大路上,難有孤獨而行的人,難有迷路無措的人。我們共鳴着,我們共望着,我們也共贏着。
“記者很忙”,這是記者節最好的慶祝方式和行動方式。
紅星新聞評論部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