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遍中國”線上馬成績入田協官方數據庫,有啥意義?
跑遍中國高調亮相了。
無疑,這是疫情下2020田協的力作。從發佈會上靜態的描述看,這個全新的IP賽事,必將大獲成功。
田協代表着官方意志,一直是國內馬拉松運動的引領者。田協力推的跑遍中國,攜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體育主管部門共同打造,全國各一盤棋,這種全方位的重視,能給跑遍中國帶來一個光明前途麼?
自從疫情以來,我沒少關注過線上跑,並不看好這種形式。如今,在國內線下賽事頻頻重啓,疫情也日益處於可控的背景下,線上馬是走向窮途末路,還是靠着田協的權威,煥發活力,形成中國馬拉松的新生態呢?
線上馬與線下馬,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
從發展來看,線上馬是線下馬的衍生品。藉助於互聯網所提供的技術,線上馬在線下馬瘋狂成長時,覓得一絲縫隙,獲得生存空間。
比如説國內一些頂級賽事,中籤很難,有機構就與組委會聯繫,拿到授權,搞個同名的線上馬,滿足一些有執念的跑者。
説到底,線上馬乃線下馬的附屬品。與線下馬龐大的產業鏈相比,線上馬比較單一,主要靠參賽者購買獎牌、服裝及相應的套餐服務來盈利。
是疫情給了線上馬一個機會。線下馬辦不了,線上馬在形式上完全符合疫情防控的要求,於是疫情下似乎滿眼都是線上馬。
細細望去,賽事組委會、運營商辦的線上馬真不算多,除了幾家一直在辦線上馬的APP外,反倒是一大批個體形式的線上馬紛紛上線。
畢竟,這個事沒什麼成本,發一篇推文,吸引粉絲和跑者參與,拿到他們購買套餐的費用,再下單獎牌、服裝都可以。
我的感覺,熱鬧是挺熱鬧,賺錢麼也能賺,多是小錢。大半年了,真沒見線上馬火起來,不是大家不熱衷,而是由其自身的產業特性註定的。
田協5月份曾發佈了對開展線上馬的指導意見,9月份下發積極推動開展“跑遍中國”線上馬系列賽的通知,10月16日舉行了啓動儀式新聞發佈會。
而在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全國線下馬已呈星星燎原之勢,全面展開。儘管規模縮小了,報名多了限制,疫情防控挺嚴,但絕對是可喜的苗頭。
在這個節點,田協大張旗鼓地推廣線上馬,或許只能用給未來佈局來理解了。
田協作為國內馬拉松最高專業管理機構,有太多的方法、手段,可以吸引大家關注、參與其力推的項目。
以前田協共辦,能評標牌,這是很多地方主辦機構挺在意的,因而每年幾百場共辦,收入頗豐。
對於跑者,跑田協共辦賽事,成績能入田協成績庫!這個,也成了很多跑者選擇賽事的標準之一。因為很有用,像報名有些國外賽事需要成績,國內有些賽事PB有獎勵,依據都來自田協的成績庫。
疫情後,田協暫時放棄了賽事共辦。如今國內已辦的賽事,大多組織機構中,沒有田協身影,有的則掛了個技術認證的名頭。
田協當然不會閒着,他們瞅準的是線上馬。那些宏大的意義表述,這裏就不重複了。那些所謂的創意,在過去幾個月間,已被各類線上馬用遍了。
最大的區別,或者説優勢、誘惑,便是這一條:參賽者的所有線上賽事成績都將計入中國田徑協會官方數據庫。
可是,這個有意義麼?
線下馬成績入庫,是建立在統一標準之上的,比如北馬成績,大家跑得都是同一條賽道,成績是由計時芯片説了算的。至於有些替跑作弊的,查出來都是取消成績。
線上馬成績,有太多文章可做。你信不信,有人能跑出1:59?凡事不能完全靠自覺、自律,要有監管措施,防止有人鑽空子。可是線上馬,隨處都是賽道,隨時可以去跑,就是運用技術手段,也沒法去一一甄別特殊的成績啊。
如果線上馬成績僅僅就是入個官方數據庫,純粹是浪費資源。除非有附加條件,比如線上馬成績可以作為線下馬直通標準,有賽事會認麼?
線上馬能夠做起來,成為中國馬拉松的新生態,看什麼,得看其盈利模式,是否具有普遍性。
大家知道,現在線下馬的運營方式已經成熟。大城市、經濟好的地方,可以完全靠市場招商;中小城市、經濟一般的地方,政府補貼一點,招商一點,就夠了。
必須有一個清晰的盈利模式,大家才樂意投入精力去做。貼錢幹,在市場上是行不通的。
線下馬最難賺的錢,來自於跑者。國內馬拉松的報名費,實在是太友善了。最頂級的兩場賽事,北馬200元、上馬100元。出現在博覽會的跑者,念念不忘的是薅羊毛,而非消費。
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為自己享受到的服務買單,説起來天經地義,可是還沒形成這個風氣。具體講馬拉松在國內又兼有“福利”性質,很多跑者更是斤斤計較了。
而線上馬,瞄準的就是跑者的腰包。不管哪種套餐,設想得多美好,描繪得天花亂墜,都要落實到跑者認可、同意購買後,才有價值。
此前一些賽事的線上馬,據瞭解,跑者最熱衷的,還是免費的,下載個電子證書,能發朋友圈即可。那些願意花錢買獎牌、服裝的,真是少。
跑遍中國要想在全國落地開花,得有些超過以前這些線上馬的套路,田協官方是一方面,更重要還取決於其自身特性。
最近北馬、廈馬搞了線上馬,都拋出了明年的賽事直通名額來吸引跑者參與。這就充分表明了線下馬和線上馬的地位。
國內目前最大規模的賽事,已達到24000人。隨着不久後疫苗的面世,疫情得到有力控制,疫情防控的壓力越來越小,30000人規模的賽事真不會太遠了。
當線下馬常態化後,線上馬還有多大的生存空間呢?會有多少跑者願意捨棄線下馬,選擇線上馬呢?
跑遍中國能不能成為中國馬拉松一種新的生態形式,關鍵看接下來田協“逆天改命”的力度。比如規定,你不報名線上馬,就沒有資格報名線下馬,有類似強制性措施才行。不過這類措施,不是市場行為,是時代的倒退。
只有疫情繼續,或者變嚴重了,線上馬才會變成熱門。相信也不會有機構和公司,為了一個自己的IP做起來,有這樣的期待,那簡直是反人類了。
我不跑線上馬,對於跑遍中國,我期待在田協的指引下,在各方的努力探索下,能夠有所作為,甚至成就一番大事業。
跑遍中國,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