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奧林匹克中心區,一艘巨大的“帆船”正在揚帆起航——它就是有着“冰之帆”之稱的國家體育館。
作為北京冬奧會冰球比賽、冬殘奧會、殘奧冰球比賽的場館,中國男子冰球隊在這裏打出了冬奧最好成績,中國殘奧冰球隊榮獲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的銅牌。當五星紅旗在“冰之帆”冉冉升起,全場觀眾和工作人員起立,向奧運冰球運動員致敬。
冬奧會之後,見證了精彩冰球運動的“冰之帆”進入賽後改造恢復期。預計今年底之前,“冰之帆”將再次揭開神秘面紗,向公眾正式開放。
國家體育館。 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改造亮相
冰球館開啓試運營
6月,“冰之帆”冰球館又熱鬧了起來。
一羣熱愛冰球運動的小朋友,身穿專業的冰球運動服在冰面上滑行。在場地外側冬奧形象景觀的襯托下,孩子們儼然一位位冬奧“小運動員”。
作為冬奧會期間運動員的訓練場館,冰球館與“冰之帆”的主館相鄰。從外觀上看,它的外立面有些不一樣,似乎是一片片雪花在悄悄綻放。
這小小的與眾不同,藏着設計師們的奇思妙想。國家體育館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越告訴記者,這是在建設冰球館時就特意設計的小細節。
“為充分體現冬奧會的冰雪元素,冰球館外立面採用雙層玻璃幕牆的方案,外層玻璃採用的是壓花玻璃,這樣可以通過玻璃材質的通透性及造型的凹凸變化,營造‘冰塊’的效果。”
在冬奧會、冬殘奧會圓滿落幕後,“冰之帆”整體進入賽後改造恢復期。其中,冰球館的賽後試運營已經開啓,由北京市冰球運動協會負責。
據協會宣傳部負責人姚妍妮介紹,冰球館試運營期間,每週一到週五均有預約體驗的時段,每個體驗時段時長為1個半小時,價格為每人100元。
冰球場不僅僅為冰球愛好者開放,同時也歡迎滑冰的遊客。“這兩項運動項目我們分成不同的時段進行,這樣既可以保證大家的安全,又能讓大家玩得盡興。”姚妍妮説。
在冰球館大門裏側,冬奧會期間冰球比賽的頒獎台繼續保留,站在頒獎台旁拍照成為大家在冰球館的必選項目。
冰雪特色
冬奧元素留待“打卡”
不止冰球館,在整個“冰之帆”,都依然能感受到濃郁的冬奧韻味。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共有五個冰上場館。其中,國家體育館“冰之帆”是建築面積最大、觀眾坐席最多、參賽運動員最多、賽事構成最複雜的場館。
國家體育館,中國男子冰球隊正在進行訓練。資料圖/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6月份的主場館內,場地中央的冰面已褪去。觀眾坐席之間,仍點綴着藍色的冬奧會形象標識。這些標識都將作為冬奧記憶的一部分,留在後冬奧時代。
在冬殘奧會期間,“雪容融”的打碟視頻曾風靡網絡——“雪容融”和音響師們一起打出炫酷的節奏,為運動員們加油助威。這個網紅視頻的“誕生地”就位於觀眾席最上方的小屋子裏。
在這間面積不大的DJ工作區,當時的音響設備已經撤去,大門和牆面上還貼着DJ們的照片。
在國家體育館工作了11年,王越熟悉這裏的每一台設備、每一個區域。在北京冬奧會期間,他和同事們“扎”在場館內,保障着每一場盃賽的順利進行。
此前與兄弟場館,尤其是鳥巢、冰立方相比,“冰之帆”帶給公眾的感覺略顯“神秘”。而今,王越感受到了“冰之帆”在公眾視野中的變化。
“以前我們在國家體育館做活動,有不少市民打電話來問,‘國家體育館是鳥巢嗎?’或者‘國家體育館’是奧體中心那個嗎?”如今,在經歷了北京冬奧會之後,這樣的疑問少了。王越覺得,“冰之帆”正逐漸走近市民。未來,奧林匹克公園作為全世界首個“雙奧”園區,也將為國家體育館的發展帶來推動作用。
“‘雙奧’場館將形成聚集效應,國家體育館對公眾開放後,觀眾們可以到‘冰之帆’玩一玩,從我們這裏出來,還可以去逛逛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未來,我們將繼續完善服務內容,吸引觀眾到‘冰之帆’體驗。”王越説。
功能切換
一場“變身之旅”
預計今年年底前,國家體育館主場館將正式向社會公眾開放。為此,“冰之帆”的變身之旅已經啓動。
在未來的國家體育館,除了冰球比賽,花樣滑冰、速度滑冰、室內其他體育賽事等,演唱會、藝術表演等等都有可能在“冰之帆”上演。因此,場館功能的快速切換尤為重要。
從冰面到陸地場地,這看上去似乎是需要一定時間轉換的過程,但王越表示,由於團隊成員經歷了冬奧會、冬殘奧會的保障,冰變“陸”幾乎可以在幾小時內完成轉換。
國家體育館,冰變“陸”可以在幾小時內完成轉換。資料圖/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他説,從場館改造方案設計、實際改造階段,到測試賽階段、賽時的冬奧會保障階段以及賽後的運營階段,所有團隊成員通過環環相扣的工作流程,積累了大型比賽的保障經驗,對場館的設備、設施運行有了深刻的瞭解。
國家體育館最早啓用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此後,為了迎接北京冬殘奧會,國家體育館進行改造。在王越看來,國家體育館舉辦了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這便是可持續發展最好的體現。
“在我的心目中,未來的國家體育館將成為智慧化場館,吸引觀眾們進來打卡。”王越説,在這裏,觀眾可以體驗到高科技設施設備,通過智能化滿足觀眾的需求,讓大家在這裏留下精彩的回憶。
不僅是場地,像更衣室等區域也將通過改造,匹配更多的需求。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國家體育館為運動員配置了最全的更衣室。在副館,每支隊伍都有獨立的更衣室,此外,為了方便賽時運動員和教練的交流,賽場邊還配備了4套賽時更衣室。
在後冬奧時代,副館的更衣室區域將被拆除,主館一些相關區域、房間的規劃都將按照賽後的規劃進行重新改造。記者採訪時,這些區域的施工正在進行中。
王越解釋説,未來,場館的更衣室面積將更大,功能將更加完善,這樣不僅符合冰球比賽的需求,也可以滿足籃球、體操等陸上比賽的需求。
此外,目前館內已配套了VIP包廂、功能用房、停車等服務。記者注意到,VIP包廂不僅擁有觀賽的絕佳位置,未來還將配備更多優質包廂服務。
未來發展
攻堅新的課題
作為“雙奧”保障人員,在來到國家體育館之前,王越在鳥巢、水立方都參與了建設、夏奧會保障及賽後運營。他表示,“雙奧”留給北京巨大的奧運遺產,可持續發展將是他和同事們在後冬奧時代面臨的重要問題。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國家體育館是競技體操、蹦牀、手球及殘奧會輪椅籃球的主要比賽場館。2022年北京冬奧會來臨前,國家體育館經過改造作為冰球比賽場館,擁有一大一小兩個冰場,同時還對主館冰面、燈光、鬥屏、除濕系統進行了升級,這豐富了場館在奧運會賽後運營的業態。
未來,國家體育館在保留冬奧會遺產的基礎上,將冰球作為國家體育館長期發展的運動項目,引進世界頂級冰球賽事、舉辦各類冰球培訓,宣傳冰球文化,打造國內冰球產業發展的孵化器和展現冰球魅力的舞台。
除此之外,改造後的國家體育館將推出無邊界創科中心、世界冰球體驗中心、文娛創新空間、魅力廣場、兒童體驗中心以及摩登消費空間等眾多內容。
如何保障“冰之帆”在後冬奧時代的可持續發展?運營人員是否已經做好準備?對此王越充滿信心。“在最短的時間、用最少的精力、花最少的費用實現場館可持續運營,我認為我們團隊已經具備這一能力。”
如今,曾參與冬奧保障的姚妍妮也有了新的工作職責。
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期間,姚妍妮是國家體育館場館運行團隊頒獎領域禮儀主管,現在她作為北京市冰球運動協會的工作人員再次回到這裏。“感覺很親切,像回到家一樣。以前的辦公區距離現在的辦公室特別近,以至於我現在還總走錯路,朝着原來的工作區就走過去了。”説起這些她笑了。
姚妍妮有一個願望,她希望冰球運動在冬奧會後迎來新發展,擁有更多的愛好者。她説,雖然冬奧會已經結束,但是對於她和同事們來説,新的征程才剛剛開始。
看點1
賽場面積“收放自如”
作為冬奧會冰球比賽的場館,按照比賽要求,國家體育館主館和冰球館均首次使用60米×26米的比賽場地。到了後冬奧時代,更多的冰上項目比賽將落户“冰之帆”,比如花樣滑冰、短道速滑的訓練以及比賽,因此要求冰面擴大到至少60米×30米的面積。
記者注意到,目前向公眾試運營的冰球館面積已經擴到了60米×30米。
如何“變”出4米?王越介紹説,其實在國家體育館改造之初,就預留了60米×30米的預埋件,這樣可以實現冰場面積的及時切換。
在“冰之帆”,不僅場館設施可以實現“隨機應變”,王越和他的團隊也已實現“快速切換”。王越説:“無論是運營團隊,還是施工團隊,從最早的場館改造開始我們已經形成了非常好的合作、融合,這樣我們不僅僅可以滿足賽時工作,從更長遠的賽後運營、可持續方面來説,大家都完全勝任。”
不僅如此,很多團隊成員在保障冬奧會期間,都跟着專家們學會了不少手藝。以王越為例,對製冰技術感興趣的他在賽時經常跑到場地看製冰師傅如何製冰,“我連着去了三天,三天都盯在冰面上。一個原因是我自己感興趣,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冬奧會之後,將有更多的比賽在國家體育館進行,其中有不少冰球比賽,所以瞭解製冰技術對於我們來説更顯重要。”跟着專業的製冰師傅學了一陣子,如今王越對製冰的操作流程、方法、要點都已十分熟悉。
看點2
手機導航找座位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期間,國家體育館裏的高科技,也都將在後冬奧時代得以保留和發展。
以觀眾進入場館找座位為例,面對座位數上萬的大型場館,觀眾要找到準確的座位時常需要問詢志願者或者工作人員。但在國家體育館,觀眾初進場館不認路,找座位難的問題將得到解決,因為場館創造性地推出了智慧座椅。
也就是説,技術人員通過建築信息化模型技術、室內高精度GIS輔助定位技術與AR實景導航技術等相結合,觀眾通過國家體育館微信公眾號的“智慧坐席管理系統”就能非常方便地跟着導航找到自己的座位。
記者注意到,導航地圖使用了3D仿真建築模型,並且可以實現360度自由旋轉縮放,點擊建築體,即可切換進入體育館室內地圖界面。進入智慧坐席系統頁面後,場館內的樓梯、緊急疏散口、殘疾人平台等點位信息一覽無餘。觀眾只需通過選擇列表項,人工或語音輸入關鍵詞或進行手動搜索,系統就可以根據觀眾當前位置自動規劃最合理的路徑以及其他備選導航路線,無需人工引導,觀眾用手機就能查看自己的座位信息,直接導航到自己的座位。
目前,場館已擁有2000多個智慧座椅,未來將繼續擴大智慧座椅的數量,方便更多觀眾體驗。
看點3
燈光變換一鍵完成
在採訪時,王越手裏拿着一個iPad,這可不是一個普通的平板電腦,它是場館燈光變幻的“大腦”。打開iPad主界面,上面顯示有“觀眾照明”、“比賽照明”、“RGB”和“秀”四種模式。王越點擊“比賽照明”,場館燈光的亮度調整便可通過屏幕上的按鍵一鍵完成。
夜晚中亮起燈的國家體育館和冰立方。資料圖/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王越介紹,國家體育館對冬奧賽場採用了獨特的照度測量。也就是説,在不改變原有結構的情況下,通過電腦精準模擬、燈具預製角度設計以及現場精準定位安裝,一次性即可達到設計要求。這獨特的燈光系統在北京冬奧會期間也發揮了大作用,不僅完全達到冬奧會要求,而且肉眼看去基本零光暈,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冰場圍板的反光影也能得到淡化。王越説,這樣的燈光佈局在冬奧場館中是最特殊且唯一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後冬奧時代,這套照明系統還將與觀眾們見面,而且它還為不同活動的需求預留了多樣化的設計。
以iPad上顯示的“秀”模式為例,工作人員通過iPad操控,就可以根據音樂的效果,讓燈光秀配合打出節奏感,立體化提升燈光秀的效果。記者瞭解到,“秀”這一模塊在賽時沒有啓用,但是未來國家體育館在舉行演唱會、演出時將用上這一智能化模塊。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