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一大早,國家體育館醫療服務經理、北京友誼醫院醫務處處長助理支德源快步走進國家體育館,沿着施劃好的“運動員急救轉運通道”細細勘察。這是他來到國家體育館的第260天,65天后,全球最頂尖的冰球運動員將齊聚這裏,逐夢冬奧。
每天清晨,國家體育館醫療服務經理支德源都會對場館內設置的AED急救設備進行日常檢測,時刻關注供電和預警裝置是否在正常範圍。
日常工作間隙,支德源會向場館工作人員介紹場館醫療站設置及就診流程,方便大家工作。
和冬奧會其他場館的醫療保障設施一樣,這裏設置了訓練館醫療站、競賽館FOP醫療站、運動員醫療站和觀眾醫療站,實現了各大場景各類人羣醫療保障全覆蓋。不過,從接手場館醫療服務經理的那一刻,疫情防控就成了擺在案頭上的頭等大事。“絕不能讓運動員和工作人員出現新冠病毒交叉感染風險!”動員會上,這句話讓支德源感受到了壓力。
冬奧會冰球賽事配備了冬奧會凍傷及頜面創傷移動式智能化診療平台,為賽時醫療提供科技保障。
冰球運動損傷以頜面外傷為主,治療時往往伴有反射性咳嗽,容易形成含有血液的氣溶膠。更棘手的是,通過數據回溯,冰球運動項目損傷的數量、頻次和嚴重程度是所有冰上項目中最高的。相對密閉的空間,來自高疫情風險地區的運動員,以及更容易受傷的運動,這個服務過北京奧運會的“老場館”能否經得住新冠疫情的考驗?
在移動式智能化診療平台內,支德源模擬賽事期間根據傷員CT檢測結果制定診療方案。
一遍遍打磨後,一條安全、高效的“運動員急救轉運通道”被開闢出來。整個國家體育館被分成了閉環外和閉環內,閉環內運動員醫療站動線走向完全按照“三區兩通道”設置。牙科診室,這個使用頻次最高、風險最大的醫療場所更是“武裝到了牙齒”,一套小型的空氣淨化設備和污水處理設施直接安裝在了診室裏。每完成一例患者治療,這裏都要進行最嚴格的消殺。
在運動員醫療站牙科診室,支德源與同事模擬演練為運動員檢查口腔受傷情況,確保診療設備在賽事進程中正常運行。
賽事期間,在運動員醫療站接診患者後,必須對診療區域進行例行消殺。
穿脱防護服流程和各個場所的消殺方案逐條明確,大到每面隔離牆的設計,小到每處電源的安排,支德源都記得一清二楚。團隊的協力合作贏得了國際奧委會和國際冰聯的肯定。“上次考察時提出的意見,等到第二次來檢查時就已經全部落實,並在各方面都進行了加強。”支德源説,現在,“中國速度”成了國際奧委會官員的口頭禪。
在冬奧會賽事期間,每次接診開放性損傷傷員後都需要及時更換防護裝備,支德源在模擬穿脱防護服,做到熟練無誤。
穿好防護服,支德源將一台遠程診療記錄儀小心佩戴在胸前,從入場救援的那一刻起,診療音視頻便被這台記錄儀實時記錄。記錄儀背後,20名北京友誼醫院各科室專家和200名各大醫院權威專家可提供遠程醫療支持,一旦遇到疑難病情,醫生可通過診療儀呼叫專家庫,同時將病人的音視頻資料實時傳輸到平台上,快速獲取診療意見。
入場救援的那一刻起,支德源佩戴的遠程診療記錄儀就開始實時記錄診療音視頻。
幾輪測試賽下來,支德源感受到了這台設備的威力。“賽事期間,專家庫成員將會集體保持隨時在線、隨時呼叫、隨時應答的狀態,完全可以實現足不出場館,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專家會診。”支德源説,狹小的醫療站無法容納更多的專家,但通過高科技設備將專家資源進行整合,就能擺脱物理空間的限制。“北京冬奧會的賽事急救設備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比科技設備更重要的,是使用這些設備的人。中國的醫療資源整合能力和專家協同作戰能力,也令國外同行刮目相看。”對此,支德源深有感觸。
支德源在醫療協調員的配合下模擬轉運冬奧賽事期間閉環內骨折等運動損傷者的應急救治情況。
凌晨一點鐘,運動員醫療站關閉。五點半,這裏又將再次開啓,進入消殺環節。如今,場館內的醫療保障已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一條條突發事件標準化處置方案逐項梳理,各個醫療站管理規範逐步細化。支德源説,所有人的辛苦付出,將會在冬奧會到來的那一刻得到最好的回報。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楊緒軍 方非
編輯 王海萍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