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兩首《少年遊》,悲喜今昔,如何細膩轉折

周邦彥兩首少年遊,一樣的詞牌,甚至一樣使用“而今麗日”等措辭,上下半片畫風轉調都一喜一悲、格局一輕快一憂思。

也都有在暖陽明媚的心情閒適,和此去經年良辰美景都虛度的悵悵念念之語之間的轉變。

同樣寫天氣寫花寫景,卻又不盡相同。

周邦彥兩首《少年遊》,悲喜今昔,如何細膩轉折

少年遊其一

南都石黛掃晴山,衣薄耐朝寒。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捲簾看。

而今麗日明如洗,南陌暖雕鞍。舊賞園林,喜無風雨,春鳥報平安。

少年遊其二

朝雲漠漠散輕絲,樓閣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門外燕飛遲。

而今麗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當時,小橋衝雨,幽恨兩人知。

周邦彥兩首《少年遊》,悲喜今昔,如何細膩轉折

周邦彥寫“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捲簾看”,風吹落紅成陣、這是古詩詞中非常常見的經典意象,和這樣的意象一同捆綁出現的情緒往往是棄婦之悲、離人之思、失羣之泣等等哀怨感傷情緒

但周邦彥偏偏沒有往過度傷感的路數上寫,質感偏淡、甚至有幾絲無可奈何置身事外的超然之意。

下一句他筆鋒一轉,寫麗日明如洗,又再度從温度直觀感受的角度來寫“南陌暖雕鞍”,已是一派明媚的大好時光圖景。

再下一句“喜無風雨,春鳥報平安”,更是將自己平和美滿的心境,融入景色中。

周邦彥兩首《少年遊》,悲喜今昔,如何細膩轉折

但在另外一闋《少年遊》中,同樣面對景色、周邦彥傾注的感傷人格基色卻更濃郁。

是海棠和柳樹不同呢?是昔日之花和如今之花不同嗎?

都不是。

所謂“雙標”,只是詞人慣用的以客體來寫主體情緒的手法。

周邦彥寫“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門外燕飛遲”,這一句中並無一字寫雨,卻用完整的意境寫出了一場萬物同悲、春寒脈脈的傷心雨。

首先,一個“泣”字一個“啼”字,兩個很簡潔的動詞,前者寫畫面、後者寫聲效,柳泣花啼便同時有了視覺和聽覺上的不勝傷感。

後半句“九街泥重,門外燕飛遲”進一步以唯美又傷感的曲調,説明了為什麼柳泣花啼。

周邦彥兩首《少年遊》,悲喜今昔,如何細膩轉折

街上的泥土為什麼重呢?

因為正下着雨或者剛剛下過雨,被雨水打濕。

“泥重”和“燕飛遲”是一對相對的意象

前者攘括九街,是縱橫寫廣闊的大全景;後者聚焦一隻小小的雨中飛翔的燕子,是微觀的具體的小特寫。

大與小的對比,動態與靜態的交錯,都很微妙。

周邦彥兩首《少年遊》,悲喜今昔,如何細膩轉折

這兩個半句,還是主體和客體因果關係的延續。

燕子飛得遲,是因為口中銜着的泥土

這小小的孤飛燕,為築巢而辛勞,詞中一句未提、但描摹出的畫面中應有盡有。

再將這兩個半句和“柳泣花啼”結合在一起看,有了實際的勞動層面的艱難之後,還覺得柳泣花啼是沒有意義的悲春惜秋嗎?

周邦彥兩首《少年遊》,悲喜今昔,如何細膩轉折

此後,周邦彥畫風一轉,寫到而今麗日明金屋,形容“春色在桃枝”。

從哭泣的柳樹、哀啼的花朵,到“春色在桃枝”,由悲到喜轉折一層之後、詞作又再度轉折,寫起“不似當時,小橋衝雨,幽恨兩人知”。

最後這個“幽恨兩人知”的下筆很有意思。

周邦彥兩首《少年遊》,悲喜今昔,如何細膩轉折

古詩詞中我們常見的是“無人知”,“有誰知”,是絃斷無人聽,是往事不堪提、前塵人不知,此處周邦彥寫“幽恨兩人知”顯然是在寫一對知曉彼此心意者。

因為這份“兩人知”,那雨打狂花的憂愁似乎也淡了幾分。

最後,閲讀後遺症提問時間:周榜樣這兩首《少年遊》,你們更喜歡哪一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93 字。

轉載請註明: 周邦彥兩首《少年遊》,悲喜今昔,如何細膩轉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