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打工仔回到家鄉,再釣一次故鄉河裏的小魚

由 甫全勝 發佈於 奇聞

春去春又回,轉眼再一年,時光真是快如梭啊。如果問什麼是故鄉,有人會想到童年的沙堆,做飯時煙囱吹出的青絲,磚瓦牆堆砌出來的凌亂,又稍有整齊的房屋,而讓我最為懷念的卻是那故鄉的魚。我多想快點回家,體驗家鄉的漁事。

我家坐落在東西兩河、南北兩溝之間,出門就有水,有水就有魚。周圍有宅溝,河溝沿岸蘆葦叢生,各季有花,夏、秋生產各種瓜果。屋後河水清見底,微風起波,游魚歡騰。農家的孩子都有魚網、魚簍、魚釵、魚竿等設備。小時候我與夥伴一起撈魚摸虲。農閒時候,到小河裏面找生活。堵住一小斷河道,抽乾水,抓沙鰍、蝦巴蟲也叫“水蜈蚣”。

其中須籠是在小河捉魚時常用的一種網具,用細竹條編成。須籠口呈喇叭狀,由大及小逐漸收攏,細口的倒須插入裝魚的籠中。捉魚時,選河溝的窄處兩邊築壩,壩的中間留一缺口,使水流變急,然後,將一隻或幾隻須籠置於流水處,逆河而上的魚兒就會紛紛鑽入須籠,如入甕中。

須籠主要逮江河灘塗的小魚,經常進籠子的就有穿丁、泥鰍等7、8種鰍類。運氣好時,還會截獲鯰魚、石斑魚、嘎牙。野生的鯰魚墨綠色,頭扁,嘴寬大,有須兩對,渾身粘滑,彷彿塗了油液。逮到的魚種和籠子放的水深有關。這些野生小魚用農家大鍋文火同燉,其味道鮮美,至今想起來仍是餘香滿口。

每當雨後的小河水暴漲,各種魚最喜歡在小橋周遊動、覓食,人來人往一點也不怕,河邊就坐或站着許多釣魚的村裏人。他們使用很大的浮標,把餌拋去急水裏,看它慢慢漂流,忽然不見了就提竿,往往就能夠提上魚來。幸虧魚線都很粗大,用力一扯,基本上都能完整回收。村裏人釣魚大多是沒有什麼魚護的,通常是帶去一個桶,中魚後丟在桶裏那魚便“嘭隆——嘭隆”的跳響,十分興奮。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長大後不得不離開親愛的故鄉,以謀求衣食。可愛的故鄉,天真的童年,是我永遠難忘的回憶。放假回家,趕上天氣很好,帶着好奇、帶着欣賞的心情,同時,我要到小河去垂釣,就拿起魚竿到河邊走走。由於是冬季,沙船停止了作業,河水又恢復了難得的碧藍,只是比從前小了許多。用從小到大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釣法,一會功夫就有了收穫。看着這水,看着這羣可愛的精靈,心中又安慰了許多。

真的希望每個人都能熱愛自己的家園,不要讓身邊那些曾經擁有的美好變成子孫後代眼中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