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遺址的出土的小口陶瓶為什麼是尖底的?

​小口尖底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出土較多的陶製器物,已發現的有半坡型、廟底溝型和馬家窯型三種主要形制。雖然在器型上略有差異,但都保有小口、長圓腹和尖底的共同特徵。該器物最早見於距今 6500 年前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延續至 5000 年前龍山文化早期。“其分佈範圍很廣,西至甘、青地區,東至河南腹地,南及鄂西北漢水中游,北達內蒙古中南部、晉北、冀西北地區。”

仰韶文化遺址的出土的小口陶瓶為什麼是尖底的?

器物各要件的功能解析與使用描述半坡型小口尖底瓶多為紅陶質地,呈兩端被拉尖了的橄欖球狀,一端為小直口,中部為長圓腹,另一端為尖底,在下腰部有對稱的雙耳。此外,在其細頸頂端的口部有一段被刻意加厚的突出部分,形成一個明顯的口頭部。尖底的功用不僅只是淨水,它還特別適應於在翻耕土地上的錐插放置。錐插放置於正在耕作的田間,小口尖底瓶不僅具有取用方便和持續淨水、越飲越淨的良好功用。大量出土於房址、灰坑、墓葬中的小口尖底瓶,首先應是生活實用器,結合其獨特的造型,其應是當時先民們所使用的“暖瓶杯”。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在仰韶文化中扮演着極重要的角色。

仰韶文化遺址的出土的小口陶瓶為什麼是尖底的?

造型:

小口尖底瓶功用分析討論小口尖底瓶的功用必須先仔細分析其造型。小口鼓腹尖底肩時有耳整體瘦長。小口當與防止水撒、易傾倒或飲用時易入口而設雙耳有無。其小口、厚胎、特殊的器底,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小口易密封,泥質厚胎可使温度流失減慢而特殊的尖底應在保温方面有非凡的妙用。古代先人們擇水而居,依丘而住,人依附於自然而生存。如何既省力又便捷地獲得生活用水,使得祖先不斷地找尋和打造汲水的器械及用具,而桔槔和轆轤由於結構合理,製作簡單很快便成為人們的首選打水工具,而汲水器的形態必須滿足這兩種簡單器械的功能和力學要求,也就是通過繩索的擺動極易入水,同時水又不會濺出瓶外,於是便產生了我們所見到的小口尖底瓶的優美造型。

仰韶文化遺址的出土的小口陶瓶為什麼是尖底的?

未解之謎:

小口尖底瓶功用諸説述評最早出土的小口尖底瓶屬於半坡類型,奇特的器物外形,特別是位於腰腹部位的雙耳,很容易讓人聯想它是利用重心調節平衡的汲水器。自 1953 年出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古人的汲水器,甚至作為定論而寫入中學歷史教科書。但是到了 20 世紀末,一些考古和科學工作者用實物或模型進行了一系列科學測試,發現小口尖底瓶並不具有自動汲水的優越性能。因此從那時開始,反對汲水器説的呼聲漸強起來,各種學説也紛紛湧現。為使讀者更好地瞭解相關學説和本文的觀點,有必要對幾種主要流行學説加以陳述與評論。發現半個世紀以來,其在古人生活中的用途一直沒有定論,汲水器、祭祀器、炊煮器、酒器、冥器等學説觀點仍然在爭論中。

汲水器説:

奇妙特性的汲水器説仍然是今天學界的主流觀點。汲水器説所描述的小口尖底瓶的工作原理是:汲水時,將繩子穿過瓶子的雙耳,將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動下沉,注滿水後,由於重心轉移,瓶口朝上豎起,汲滿水時,瓶口向上並保持平再用繩將瓶吊出水面,從而實現取滿水而滴水不漏。許多考古專家都認同小口尖底瓶為汲水器。

炊煮器説:

半坡型和馬家窯型小口尖底瓶大多都有雙耳,雙耳肯定是用來繫繩提拎的,如果在火上加熱用作炊煮器或埋在火堆裏作暖水瓶用,那麼所繫繩索總會被燒斷,用於繫繩提拎的雙耳就毫無意義了,

仰韶文化遺址的出土的小口陶瓶為什麼是尖底的?

暖水瓶説:

尖小口尖底瓶直接插入地下來放置廠旦將尖底器插入地下要比平底器直接放置在地面穩固的多。並且器身埋入地下會起到保温的作用。

此外,那麼小口尖底瓶的保温作用是唯一解釋因為人死體寒其保温作用正好寓意着活人對死人復活的期望。一種器物並不是只有一種功用,但肯定要有其主要的功用其他衍生出來的功用要與其主要的功用有關係。當然小口尖底瓶可以達到一器多用的效果比如灌溉、儲水、運水基至儲存糧食等物品。故筆者認為小口尖底瓶是水器但有其特殊性啓是日常生活中經常要用到的器物。在房屋裏可以當“暖瓶”使用儲存熱水儘可能的保温外出可以當“暖杯”使用尖底即有保温的作用又可以保證器身的穩定性。

農耕水壺説:

為適應特殊水環境而專造的特殊水具尖底水器在淨化水質和提高所汲渾濁河水的利用率方面的明顯優勢很可能是小口尖底瓶成為仰韶文化遺址常見器物的重要原因。但具有怪誕造型的小口尖底瓶在仰韶先民生產生活中的具體用途,尚需我們進一步探討並給出明確清晰的合理解釋。小口尖底瓶極可能是仰韶先民為其特定條件下的田間勞作補水而發明的形制特別的專用水壺。小口尖底瓶僅存在於仰韶文化遺存。即小口尖底瓶是仰韶先民為適應特殊水環境下的田間勞作補水需要而製造的具有奇特形制和奇妙功能的專用水器———農耕水壺。

祭祀禮器説:

一種源自專家的見解祭祀禮器説的倡導者大多是從事考古與古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中國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先生便是祭祀禮器説的倡導者之一,他在生前曾有這樣的論述: “如小口尖底瓶未必都是汲水器。甲骨文中的酉字有的就是尖底瓶的象形。由它組成的會意字如尊、奠,其中所裝的不應是日常飲用的水,甚至不是日常飲用的酒,而應是禮儀、祭祀用酒。尖底瓶應是一種祭器或禮器,正所謂無酒不成禮。” 另一位著名考古學專家王仁湘先生認為小口尖底瓶應該是祭祀器。他認為尖底瓶分佈的範圍大體上為乾旱少水地區,所以尖底瓶的存在和使用很可能主要與祭天、祈雨活動有關。

小口尖底瓶不可能是祭祀禮器的主要理由: ( 1) 小口尖底瓶出土量很大,説明它在當時應該是一種很普通的實用器,而祭祀或禮儀活動應該只是巫師或首領等少數人蔘加或主導的活動,不應該需要那麼大量的祭祀禮器; ( 2) 出土的小口尖底瓶大多製作粗糙且型式差異很大,似乎不具有祭祀禮器應該具有的神聖、莊嚴的特質;小口尖底瓶作為祭祀禮器的可能性很低,因此祭祀禮器説的理論可信度也較低。

酒器或冥器等學説:

由於這些觀點本身就缺乏理論上的系統性和嚴謹性,理論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較低。

欹器説:“欹器”原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灌溉用的汲水灌器,具有 “空時自行傾斜、注水逐漸直立、盛滿則自動傾覆”的物理特性。孔子感慨此器可以警示做人要謙虛戒滿,後人更將其做成警示器,提醒人們 “滿招損,謙受益,戒盈持滿”。

淨水器説:

尖底器淨水性能的分析與實驗小口尖底瓶的最主要功能應該在於其不尋常的尖底,因為與其相伴存在的還有大口尖底罐、尖底缸等尖底陶器。而且尖底水器適應高泥沙水環境的智慧發明實際上,小口尖底瓶、大口尖底罐和尖底缸等尖底陶器很可能是仰韶先民為適應特殊水環境,即必須對渾濁河水進行淨化而創造出的智慧傑作。

背水器説:

灌滿水後的陶瓶背在肩上十分合適胸瓶緊貼背水者的腰部身體阻擋了陶瓶傾翻的危險。從而提出小口尖底瓶是一種背水器的觀點。灌溉用具因其口小出水慢可以邊走邊澆且澆的準與初期的點播農業相適應伺時也是釀酒器具從“酒”字字型的演變可得知最初的酒器為尖底形狀。半坡、姜寨遺址均出土了一種形體較大的尖底器瓶耳稍偏下處有一圓孔若在圓孔中插入導管,即可直到過濾發酵飲料的作用。

仰韶文化遺址的出土的小口陶瓶為什麼是尖底的?

王先勝先生認為:小口尖底瓶沒有實用價值,只是象徵性、禮儀性的產物。不論其造型、放置方式還是其口部繁褥的結構都不是從全是實用性來考慮設計而可能與宗教、禮儀相關用來祭天、祈雨。

朱興國先生提出小口尖底瓶是魂瓶的説法。他認為尖底瓶取象於果核果核是舊一輪生命的歸宿是新一輪生命的起點,生命在此中輪迴不息。而尖底瓶多出土於墓葬,反應出古人把尖底瓶應用於墓葬,顯然是希望尖底瓶能夠像果核那樣凝聚起舊一輪生命的魂孕育出新一輪生命使生命輪迴不息。尖底瓶是地地道道的魂瓶口,尖底瓶與敬器有關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有學者提出。

孫霄先生認為尖底瓶在滿足灌溉、釀酒、背水等用途之外其雙耳大部分均捏塑在中腹偏下的位置肩意造成敬器“虛敬”和“滿覆”的不平衡狀態亦可當做“敬器”使用。近期鄭志強先生則細化了這一觀點他認為仰韶時代的小口雙耳尖底瓶本名應為“惰危”。其功能在“勸誡,\'政治首長在行政決策時要有清楚的頭腦舊。

綜合來看,以上各觀點大致可分為水器説和禮器説兩類。前者從實際生活的角度出發討論其用途屬於“形而下”的範疇後者跨越表象,已屬“形而上”的範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54 字。

轉載請註明: 仰韶文化遺址的出土的小口陶瓶為什麼是尖底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