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篇第四·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錢穆譯】先生説.“富與貴,人人所欲,但若不以當得富貴之道而富貴了,君子將不安處此富貴。貧與賤,人人所惡,但若不以當得貧賤之道而貧賤了,君子將不違去此貧賤。君子若違去了仁,又哪得名為君子呀!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違去仁。匆促急遽之時仍是仁,顛仆困頓之時同樣仍是仁。”
【楊伯峻譯】孔子説:“發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窮困和下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拋掉它,君子不擺脱。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去成就他的聲名呢?君子沒有吃完一餐飯的時間離開仁德,就是在倉卒匆忙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傅佩榮譯】孔子説:“富有與尊貴,是每一個人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當的途徑加於君子身上,他是不會接受的。貧窮與卑微,是每一個人都討厭的;如果不依正當的途徑加於君子身上,他是不會逃避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人生正途,憑什麼成就他的名聲?君子不會有片刻的時間脱離人生正途,在匆忙急迫時堅持如此,在危險困頓時也堅持如此。”
本人一直認為這是《論語》裏最激動人心的一章,最有號召力的一章,最振聾發聵的一章,最有演講意味的一章,如果這樣的話語在今天的會堂上空飄響,我想與會的人員一定會給予經久不息的掌聲。
本章精彩在哪?鼓舞在哪?憑什麼能夠直擊人心?
首先是對待富貴與貧賤的態度。得到富貴與擺脱貧賤是人之常情,任何人都避免不了這樣的願望,但如果“不以其道”,正常的人性就變成了貪婪和無恥。過去有窮得叮噹響的幹部,他們能甘於貧窮,依然不計得失,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敬業奉獻。現在的幹部衣食無憂,待遇優厚,怎麼一個個又貪又腐呢?
因為內心少了一杆秤,不懂正道、正義是什麼,不能正確地對待富貴與貧賤。古講“先之勞之”(《子路篇第十三·一》),“敬其事而後其食”(《衞靈公篇第十五·三七》)現在的人先講待遇,再考慮奉獻,甚至撇開奉獻,作為都不作為了。
富貴與貧賤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任何時代都避免不了,當內心失衡,道義全無,一步步滑入深淵也不難理解了。
其次是仁心堅守。當走上領導崗位,如果沒有仁心堅守,談理想,講奉獻無疑成了空中樓閣。古代君子最講究名聲,所以他們時刻能謹言慎行,修德進業,就像孔子説的“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去成就他的聲名呢?君子不會有片刻的時間脱離仁德,在匆忙急迫時堅持如此,在危險困頓時也堅持如此。”
還有什麼比這樣的話語更精彩?還有什麼比這樣的話語更鼓舞?還有什麼比這樣的話語更直擊人心?
一個領導幹部沒有了仁心,就會忘記了自身的修為,忘記了貢獻社會,忘記了服務人民,當他們的腦中整天只想着為自己謀私利,只想着如何讓自己飛黃騰達,只想着如何讓家人雞犬升天,他們還能算是國家的好乾部,人民的好乾部嗎?
由此看來,領導幹部只有心中有一個字——仁——才能執政為國,執政為黨,執政為民。仁的本質就是愛人,執政者尤其要講仁心仁德,這樣才能愛國家,愛政黨,愛人民,才能奠定執政基礎。也只有內心有仁,才會正確對待富貴與貧賤,才能正確對待自己和社會,才能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才能不至於讓自己走向貪腐,滑入萬劫不復的深淵。貪腐的出現恰恰是因為他們心中少了一個“仁”字。
當然,不是人人都成得了聖賢,都成得了仁者,都成得了君子,我們也不要求所有的領導幹部都兼具仁心仁德,但作為國家機器的執行者,作為人民的代表,最起碼的道德觀念,最基本的禮義廉恥,最樸素的服務理念應該有吧!“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不是口號,而是人民的心聲。如果連愛人民的仁心都沒有,怎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怎麼帶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該內容通過維權騎士士值品牌館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