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對石虎,
金銀萬萬五。
誰人識得破,
買下成都府。”
在廣大四川地區,關於明末農民起義將領張獻忠千船沉銀的民謠一直廣為流傳。在彭山江口古鎮的岷江河道,近年來頻頻發現與張獻忠有關的金冊和銀錠等文物,最終促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自2017年開始啓動了連續三次的考古發掘。
第三次考古發掘再有重大發現
從去年11月開始圍堰進行的第三次考古發掘,再度出水1萬餘件文物,其中重要文物2000件,大多數為金銀器。包括金、銀幣,金、銀錠,金、銀食具,金、銀首飾和金、銀服飾等。
蜀世子寶:首次在國內發現世子金寶
在4月18日剛剛結束的考古發掘中,出水了一枚重達約16斤、含金量高達95%的金印——“蜀世子寶”。據介紹,“蜀世子寶”是國內首次發現世子金寶實物,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枚。
蜀世子寶
金印為蜀王世子所有,是其身份象徵,也是蜀王府歷代世子傳用之珍寶。“蜀”字證明這枚金印原為明蜀王府之物,“世子”為親王嫡長子。從印文可知,這枚金印為明代蜀王世子所擁有,既是蜀世子的身份象徵,也是蜀王府歷代世子傳用之珍寶。
這件金印為方形印台、龜形印鈕,印面鑄有“蜀世子寶”四字。考古人員介紹,印台邊長約10釐米,總重約16斤,含金量高達95%!儘管金印發現時已斷裂為5塊,仍可從龜鈕的鱗形皮膚的刻畫細節上,看得出其雕琢的精緻。數百年在江底的侵蝕,仍未能掩其奪目金光。
此次發現的“蜀世子寶”金印殘斷為5塊,除了烏龜頭部已外,大部分已經在江底找到。當工作人員把它拼接在一起時,“蜀世子寶”4個大字清晰出現在了金印的底部。
蜀世子寶印面底部
在明史上,對於藩王的金印規格有明確記載,而世子的金印並無尺寸的進一步表述,只有“明實錄”中簡略提到過世子金寶的重量。它比蜀王之寶更完整、是國內首次發現世子金寶,因此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此枚“蜀世子寶”重達16斤,而此前眉山公安追剿的重要文物——張獻忠“永昌大元帥”金印,不僅含金量只有70%多,其重量也只有約7.8斤,不足只是藩王府世子金印的一半重。
張獻忠“永昌大元帥”金印和“蜀世子寶”,可見前者的黃金含量明顯不足後者
考古人員推測,“永昌大元帥”金印打製原料應該是張獻忠政權搶奪來的金銀器,因為這些原料成分的不同,導致成品成色不好。蜀世子寶當是明王朝中央政府賜給蜀王的,因此無論做工還是成色都更有皇家氣派。
張獻忠“永昌大元帥”金印
還有這些寶貝值得注意
此次考古發掘,還發現了十多枚張獻忠大西政權的銀錠,上刻樂至、仁壽、樂山、德陽、廣漢等地名,為研究張獻忠在四川的統治範圍以及相關的財政制度提供了重要證據。
銀錠
此外,還出水了供明代火銃所用的不同規格的鉛彈,進一步確認了江口沉銀遺址作為古代戰場遺址的性質。
鉛彈
不過,出水最多的還是各式各樣精緻的金銀器。
銀手鐲
珍貴的西王賞功金幣
金手鐲
精美的金牌飾
紋飾精美的金鈕釦
考古人員還發現了文物在江底原地埋藏的跡象:在基岩河牀上,考古人員發現了多處銀錠、金錠、金印以及金塊嵌入岩石的情況,這對判斷沉船地點以及文物的搬運距離具有標識作用。
此外,出水文物呈現出同一種類的文物集中分佈的情況,例如發現了金器的集中分佈區以及銀錠的集中分佈區,這很可能説明當時對於貨物的運載存在分船以及分箱的情況,對於認識當時張獻忠撤離成都前的狀況具有一定啓示作用。
出水寶貝大回顧
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從2017年開始,已歷經三次發掘。
第一次發掘
以首次出水金銀錠、金銀冊、各種金銀首飾等3萬多件文物,證明了張獻忠江口沉銀並非傳説。
第二次發掘
2018年的第二次發掘,再度出水大量金銀器以及蜀王金寶等文物,並以火銃等戰爭所用的實物進一步證明了江口遺址作為戰場遺址的性質。
數不清的金銀財寶!你最喜歡哪件?
那麼,在前兩次的發掘過程中,出水了哪些珍貴文物呢?
蜀王金寶
蜀王金寶殘件
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的明代藩王金寶實物。在《明史·輿服志》中有關於金寶制度的記載:皇太子為儲君,金寶,龜紐,篆書“皇太子寶”,其制與皇后寶同。親王亦授金寶,龜紐,方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文為“某王之寶”。這枚金寶出現在江口沉銀遺址,可能就是張獻忠洗劫蜀王府後得到的財富之一。
蜀王金寶殘件
三眼火銃
這件文物儘管泡於江水中數百年,已經鏽跡斑斑,當年卻是威力巨大的火器。既可以遠距離射殺敵人,也可近戰砸擊。它的出水,為佐證江口遺址為戰場遺址性質提供了更充分的證據,並且印證了文獻中戰爭曾採用了火器進攻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