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學,老師是中山大學附三一位副教授,愛開黃腔。平日上其他課時我都打瞌睡,這門名字好似枯燥的課,到後來卻(出乎意外地)聽得非常有意思。大概是因為知識的樂趣。
如何根據 CT 作出診斷?起碼要學完《人體解剖學》、《醫學生理學》、《診斷學基礎》、《組織學與胚胎學》、《病理生理學》、《內科學》、《外科學》對人體解剖結構的熟練掌握,對正常的生理機制、組織學形態,以及對各種疾病所致的症狀、體徵、輔助檢查結果(臨牀表現),發展轉歸以及預後要有一定的瞭解。這才只是閲片的基礎,底層。就像做文章起碼要識字。此外,診斷的邏輯思維,根據患者病史的推理分析,一層揭開一層,一環扣住一環。舉一個簡單例子:患者咳嗽一月餘,伴午後潮熱、盜汗,醫生在閲片時就會着重考慮結核的可能性,讓他做一個 PPD 試驗,難以鑑別時或考慮診斷性抗結核治療。但如患者是老年人,近來消瘦,閲片時就應該更加謹慎地排除腫瘤可能。這些醫學儲備,體現在診斷路上的每一步。當然也有一目瞭然的片子,影像學改變很典型,但更多的疾病需要思考,鑑別起來有難度。
醫生直觀地從 CT 片上看到的圖像,如冰山的一角,將它和最後的診斷聯繫起來的,是醫生數年來編織在腦子裏的網絡體系,裏面有許多通路,每個岔口指向的可能是很不同的結局。沒有前面的基礎,根本無從下手。就像你能數出 Monet 在一幅畫上畫了幾朵睡蓮,但這對鑑賞它並沒有很大幫助。同樣,一個沒有任何醫學基礎的人,對照着正常的 CT 影像,或許也能比較出異同。假設他也在一位病人的肺部發現了陰影,能辨別是炎症?結核?還是腫瘤?坦白説,我學醫的第四年,影像學考試成績也過得去,剛完成兩個月見習,也仍舊沒有底氣下診斷。
我的那位老師,最擅長挑肺的毛病。他口中的例子不勝枚舉,很多經驗豐富的醫生手裏也常有肺癌漏診、誤診。他一位朋友(同為醫生)的父親,在其他醫院診斷為肺結核來的。他堅持懷疑是肺癌,活檢一看,確實就是。現在那位病人活得很好,平時經常約他打球、吃飯。「救死扶傷」好像在目前的醫患關係大背景下,沒人提,甚至不適合提。但這不是救了一條命是麼?故事我編的,意思差不多。
有些事情概率非常小。不懂醫學的朋友,他們的論調傾向於「醫院無良,一點小事拍 CT,圖的是錢。」但有時肺癌長在鎖骨下面,陰影重疊在一起,沒有經驗的醫生,草率看一眼 X 片,疏忽就放過去了。那是平片的盲區,CT 的優勢。同樣,CT 作為一項技術也有其侷限。醫生的知識和經驗,就是幫你儘可能多的去利用這一技術的好處。
以下補充:
肺大概是這樣
以胸部 CT 為例。上圖是矢狀面(通俗解釋就是:把人左右劈開,從側面看過去)下圖是橫斷面(把人上下劈開)。其實解剖的假想平面還有冠狀面(把人前後劈開)。其中大片深色的部分就是正常肺的 CT 影像,紅色的線,從上往下依次是上、中、下葉(右肺)。
CT(Computed Tomography),斷層掃描顧名思義就是在不同層面截取非常多這樣的圖像。打印出來展示給病人,只是很少一部分,通常是具有代表性,能較清晰分辨出異常的幾張。而醫生在電腦的 CT 結果裏能看到什麼呢?(見習期間看了很多 CT 片,都在病案系統裏,鼠標小輪兒一滾,就是一 gif。嗯,酸爽。)
由上及下依次:
主動脈弓層面
氣管分叉層面
右上葉支氣管層面
中間支氣管層面
胸腔入口層面
胸骨柄層面
肺部的 CT 片,醫生就是這麼連着看下來。再聯繫 X 片(通常 CT 檢查前已經拍過胸部平片)的特點,去找損傷位置。肺部常見損傷有:
滲出(Exudation)與實變(Consolidation)
結節 (Nodule)
腫塊(Mass)
纖維灶(Fibrosis)
鈣化(Calcification)
空洞(Cavity)與空腔(Air containing space)
肺間質性病變(Interstitial lesion)
氣道病變(Airway lesion)
胸膜病變(Pleural lesion)
每種損傷都對應一種或幾種常見的肺部疾病,如腫塊考慮肺癌,鈣化考慮既往結核史等。在 CT 片上發現病灶,就作分析和鑑別。大概就是如此。至於具體疾病實在是多如牛毛,光是肺就可以講個十萬字,在此就不舉例贅述了。
無獎競猜,下圖 X 片中患者性別?
另:寫在前面怕人誤會我刻意堆砌,但確實還要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神經病學》、《精神病學》、《皮膚性病學》、《醫學遺傳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傳染病學》等。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