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人們編創出無數的故事。山海經給了我無窮無盡的相像,神話傳説更是讓我向往。但是我更喜歡歷史名人的典故,無數的故事給了做人的啓迪和智慧。其中最讓我深思的是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因為從司馬遷的身上我看到了堅持。
司馬遷雕塑
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位,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負責編撰歷史。但他所編撰的《史記》達到了史學的最高成就,記錄黃帝時期到漢武初期3000年的歷史。
為求真實,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有力全國各地,包括大禹治水開會的地方、汨羅江畔屈原身隕的地方、曲阜孔子講學的地方還有高祖在沛縣起兵的地方。在交通並不如何便利的古代,司馬遷一路上風餐露宿,歷經艱辛。為了收集所需資料跋涉不下萬里,但司馬遷仍然甘之若飴,因為這是他畢生的追求。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伴君如伴虎果然不假,由於他生性耿直,站在客觀的角度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説情,漢武帝心生不喜,將司馬遷下獄處以宮刑,司馬遷經歷了生與死的思想鬥爭最後還是堅持寫來。最終誕生了史學記載的鴻篇鉅製—《史記》。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是一個堅強堅韌的激勵故事,在獄中他想到了古代先賢,於是寫下千古名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如今這句話仍是激勵無數人強有力的話語,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仍然是激勵無數人強有力的故事。
司馬遷是哪個朝代的
司馬遷是西漢漢武帝時期著名的史官,文學家、史學家以及思想家,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之一。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被魯迅先生成為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後世影響深遠。
司馬遷塑像
司馬遷成年之後被父親派出去遊歷山河,天南海北的蒐集了大量的舊識古文,這也給後來司馬遷寫《史記》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之後司馬遷尊父親的遺願,當上了太史,在長安為官的司馬遷也因此認識到了許多當時的鴻儒大家,諸如董仲舒等人。董仲舒對司馬遷的思想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些影響也都在日後體現在了司馬遷所寫的《史記》當中。
後來因為李陵被俘,背反漢軍投降匈奴的事件,司馬遷仗義直言,認為李陵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因此觸怒漢武帝,被捕入獄。後來李陵被誣告是要帶兵進攻長安,司馬遷也因此被判了死刑。但是司馬遷因未完成父親的遺願,編寫史書,所以選擇以宮刑代替死刑苟活了下來。
僥倖活下來之後,司馬遷在悲痛中站起來,用了十數年的時間,最終完成了這部被稱為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完成了自己太史公的使命。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在那個封建的年代,司馬遷承受着這樣的傷害和屈辱,最後還能有這樣的成就,這是一種怎樣的毅力和決心。這份毅力和決心這也是司馬遷為後人所稱道的原因之一。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司馬遷遭受宮刑之後,一度一蹶不振,經受着身體摧殘的同時也飽受精神上的折磨和巨大的人格侮辱,因此司馬遷甚至想到了一死了之,但是偉人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輕易放棄,沒有輕易以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對抗生命對他的考驗,司馬遷也是如此,司馬遷説“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
楊之光國畫人物系列之司馬遷
司馬遷想到了自己父親臨死交代自己的事情還未完成,想到自己的身上還擔負這家族的使命,一想到自己尚未功成名就,這樣死了就如同螻蟻一般,於是司馬遷選擇在飽受摧殘和屈辱之後活下來。
司馬遷以先世賢人的事蹟勉勵自己,周文王被紂王拘禁在獄中推演出了《周易》,大聖人孔子一生困頓晚年才寫出《春秋》著作,屈原被放楚懷王放逐漢北這才寫出了《離騷》,左丘失明之後才寫了《國語》,孫臏被處以臏足之刑才修兵法,呂不韋也是因為被貶才能夠有《呂氏春秋》流傳後世,韓非子被囚禁在秦國因此寫了《説難》和《孤憤》。一想到這些賢人都是在自己身處困境,因滿腔憤懣才寫出傳世的著作,司馬遷就以此為鑑,發奮努力。
當時能夠支撐司馬遷活下的去的信念就應該是要把《史記》寫完,也正是因為沒有完成《史記》司馬遷才能忍辱負重的活着。當然,努力的人總會有回報,司馬遷花了十數年的時間,最終完成了這本被稱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
司馬遷的故事
司馬遷因為李陵事件被漢武帝關入大牢,司馬遷的案子分到了當時一個名聲不好的酷吏杜周的手上,杜周絲毫沒有要手下留情的意思,對司馬遷嚴刑拷打,司馬遷就是不認罪。不久之後,公孫敖傳回了李陵在匈奴訓練軍隊,要出兵長安的的假消息。漢武帝盛怒之下,處死了李陵的家人,還給司馬遷定了誣罔罪。按照漢朝當時的律法,誣罔罪是要問斬的,但是律法中還有規定,受刑人若能交出五十萬的贖金或者受宮刑就免了死刑,司馬遷當着一個小官自然拿不出五十萬的贖金,但是為了保住性命,司馬遷就選擇了宮刑。
原創歷史大戲《司馬遷》劇照
宮刑是漢朝的五大酷刑之一,受刑之人除了要承受身體上的摧殘,還要承受心靈上的創傷,對人格是極大的侮辱。司馬遷也一度悲痛欲絕要到自殺,但是司馬遷卻有着異於常人的勇氣與毅力。司馬遷深知“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於是他選擇了重於泰山之死。
從《史記》後的文章《報任安書》中,後人也能知道,司馬遷當時是以前人的榜樣作為自己繼續前進的動力,以周文王被拘,孔子一生困頓,屈原被放逐,左丘失明,孫子被臏腳等慘痛的經歷自比今日之遭遇,在逆境中強大起來,完成了父親和家族交付的使命,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財富。
司馬遷的名言
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所著的《史記》中也有許多振聾發聵的言語,被後人奉為圭臬。
司馬遷小時候學寫字
其中最著名的就應該是出自《報任安書》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用這樣一句話,解釋了他內心甘願為自己的理想抱負飽受屈辱的決心和毅力,但是使這句話出名的還是毛澤東主席,這句話曾被毛澤東主席引用到《為人民服務》中,高度臧洋了張思德為人民犧牲的奉獻精神。因此,這句話也為廣大人民所熟知。
“魚生於水,死於水;草木生於土,死於土;人生於道,死於道。”一句體現了司馬遷的思想追求,為道而生,為道而死,這是司馬遷人生的真諦,也是後世萬千人的人生的信條和準則。當然司馬遷也説過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話,比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馬遷在李將軍列傳中所用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做人要真誠、誠實,這樣就能夠感動別人收穫回報。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民以食為天”也是司馬遷所説的話,能有這樣的覺悟,司馬遷在今天也應該是個吃貨吧。
另外我們常用的成語“兔死狗烹”也出自司馬遷的名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也揭露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形容有的人過河拆橋不懂回報。“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也都是出自司馬遷的名言。
司馬遷宮刑
宮刑是中國古代嚴酷的刑罰之一,歷來也有很多名人曾因為一些原因遭受過宮刑。漢武帝生性殘酷,在他統治的時期,許多朝中的許多大臣都曾受到過一些酷刑,其中也有司馬遷、張賀、李延年等人。
司馬遷
當時李陵帶了五千兵馬出擊單于,但是行軍至浚稽山的時候遭遇到了單于的突襲,結果李陵以寡擊眾,以五千的兵力殺敵一萬多。但是單于的兵馬越聚越多,而漢軍的援軍卻遲遲未到,於是李陵就彈盡糧絕,最終投降單于成為戰俘。當時羣臣都聲討李陵的行為,但是司馬遷卻站出來説了幾句真話,説李陵孝敬父母、寬仁待下,又忠於國家,可能是情急之下投降匈奴,心中卻想着能夠早日回朝。漢武帝聽了之後大發雷霆,將司馬遷給收監了。
但是後來公孫敖前去匈奴接李陵回朝未果,公孫敖沒能完成任務,於是就向漢武帝造謠説是看見了李陵在匈奴練兵,準備幫助匈奴攻打大漢。漢武帝盛怒之下殺了李陵的家人,為李陵説話的司馬遷也受到了牽連,要被處以死刑。當時法律規定,處以死刑的人如果能拿出五十萬的贖金就能保命,或者降死刑為宮刑,以此求生。司馬遷為完成父親的遺願,完成自己的使命,於是選擇接受宮刑。
出獄之後,司馬遷忍辱負重最終完成了史學著作《史記》,而宮刑,從某種程度上對於司馬遷來説,是他前進的動力。
司馬遷與漢武帝
司馬遷的一生起也漢武帝,落也因漢武帝。漢武帝時司馬遷是受到漢武帝的重視的,因為漢武帝就曾將司馬遷視為董仲舒、公孫弘等十五個西漢有才之士相提並論。早年的時候,漢武帝是非常器重司馬遷的,公元前118年,司馬遷28歲出任郎中,公元前111年,35歲成為郎中將,這些官至都是皇帝的內廷侍從。
歷史劇《司馬遷》中的司馬遷
司馬遷跟着漢武帝36年,從巡26次,這是一個知識分子憑着自己的力量在漢武帝身邊這麼多年而且都是受到漢武帝的恩寵的,這在歷史上很少見。司馬遷還是太史令的時候是漢武帝事業的頂峯期,當時開始司馬遷和漢武帝的關係就是君臣相知的關係,非常的和諧,但是直到公元前98年,司馬遷48歲“李陵之禍”讓司馬遷和漢武帝的君臣相知走向君臣相怨。李陵是西漢名將李廣的孫子,當時李陵孤軍深入匈奴內部,當時漢武帝為這次的戰局大為高興,但是剛喝了慶功酒,前方就傳來李陵全軍覆沒,投降了匈奴的消息,漢武帝內心是波濤洶湧啊,前一秒李陵還打了勝仗,但是下一秒卻投降了熊木,因此滿朝憤慨。漢武帝詢問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認為李陵不會投降,只是找時機讓人去救他,漢武帝採信了司馬遷的言辭,並讓公孫敖去營救,但是公孫敖在邊境一年拿俘虜之口謊報李陵真的投降匈奴,漢武帝大怒,李氏被滅族,司馬遷因此受到株連。
但是司馬遷因《史記》選擇了以腐刑代替死刑,漢武帝雖生司馬遷的氣,但是也不想司馬遷死,因此同意腐刑,但是君臣關係再也不如從前,司馬遷認識到了君王的絕對威嚴,但認識到了漢武帝的殘忍,因此司馬遷從出獄後被任命為中書令默默無聞一直專心《史記》,53歲寫下《報任安書》從此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