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充足的糧草供給往往成為行軍作戰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那麼,巴蜀糧倉在秦國和蜀漢分別充當着什麼樣的角色呢?
秦國 VS 六國
主要耕地戰國時期,秦國位於西陲之地,等到秦昭王、秦王嬴政發動大規模戰爭之前,其國內擁有的主要耕地包括關中盆地、黃土高原、漢中平原以及岷江盆地(四川盆地)。
韓、魏、趙、齊、燕等五國位於河東,三晉擁有的耕地除了部分黃土高原,還有部分沖積平原地區。齊、燕則擁有沖積平原地區。
楚國則擁有長江、淮河流域的沖積平原地區。
糧食產量據資料記載,黃河水的泥沙含量高達46%,由於坡度的緣故,其泥沙經常沉積在中下游的沖積平原地區,雖然增加了該地區土壤的養分,但是也有不少隱患。雨季容易發洪水,乾旱的時候,裸露出來的河牀容易成為蝗蟲的產卵地而引發蝗災。
相較於災難頻發的黃河流域,黃土高原雖然缺乏水分,但是可以種植粟米、小麥等農作物。
再看渭水流域的關中盆地,秦王政於公元前246年啓動了著名的鄭國渠工程,引西邊的涇水注入東邊的洛水,用以灌溉關中盆地。據《史記》記載,鄭國渠修成之後,可灌溉約四萬多頃鹽鹼地,畝產達到六石四鬥,而當時黃河中游地區的產量大約為一石半。從此之後,關中沃野千里,秦國富強起來。
大概在秦惠王時期,司馬錯收復巴蜀之地,整修褒斜棧道,並興修水利都江堰,使得岷江盆地成為沃野千里的糧食產地。岷江盆地和漢中平原的糧食,之後便由褒斜道源源不斷地送往關中。如果在關中修建糧倉,以儲存巴蜀之地運來的糧食,那麼,秦國便不會有糧食供給之後顧之憂。
國策秦孝公時期,商鞅推行農戰國策,將土地發放給農民,農民手裏的田地數量國家是一清二楚的,那麼徵收田税就非常透明。除此之外,如果軍人不打仗之時,就回家種田。
而六國呢,田地大多掌握在貴族手中,一則田地數量容易瞞報,二則貴族本就不願意交税,因此國家想要徵收賦税,何其困難?
除此之外,三晉之人也不樂於種地,特別是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之後,司馬遷這樣形容他們,白天打架,晚上盜墓。這也是他們不能與秦國打持久戰的原因之一。
綜上,秦國耕地不但畝產量高,加上商鞅的農戰國策,僅關中平原和黃土高原的糧食產量本就高於其它各國,而巴蜀之地的糧食就好比是錦上添花,可以支持秦國長時間的作戰。因此,秦昭王、秦王政時期,秦國總是長年累月的作戰而從無糧食之憂。
蜀漢 VS 曹魏
主要耕地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時,並指出益州不但地勢險要,更是重要的糧食產地。當他到成都之後,特意設置堰官,並派遣上千人維護都江堰,此舉就是為了確保岷江盆地糧食不減產。
除了岷江盆地,漢中平原也是蜀漢的糧食生產基地,但其真正發揮作用,恐怕是公元227年,諸葛亮入駐漢中之後。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帶隴西百姓千餘户入漢中,就是為了增加勞動力,開墾漢中平原的荒地。
那曹魏這邊呢,擁有整個黃河流域的黃土高原、沖積平原,以及關中盆地。耕地面積遠大於蜀漢。
糧食產量漢朝時期,為了治理黃河水患,曾為黃河改道,並興修水利,引黃河水灌溉汾陰、蒲坂一帶的土地。等到三國時期,糧食產量早就遠大於秦漢時期。
國策戰國時期,秦國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而到了漢朝時期,由於鉄犁、耕牛等生產工具的投入,使得買不起這些農具的農民將土地賣給豪強大族,成為他們的佃户。
蜀漢,比較清廉的諸葛亮都擁有薄田十五頃,相當於現代的750畝地,那其他蜀地官員呢?由此可見,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後,極有可能延續了漢朝的田地制度,有點類似於戰國時期的六國,恐怕每年能徵收的軍糧也不是太多。
反觀曹魏,曹操鼓勵農屯和軍屯,其農耕政策幾乎沿襲了商鞅的農戰制度,因此,可用軍糧遠高於蜀漢。
糧食運輸關中為秦國基地,秦國從巴蜀運糧,除了天災,並沒有其它阻礙。而蜀漢只擁有漢中,如果諸葛亮欲出兵北伐,就必須考慮糧食的運輸問題。
從漢中通往關中的古道,雖有褒斜道、故道、儻駱道、子午道等四條棧道,其中褒斜道路程最短,但仍有470多里長。其狹窄的棧道,決定了糧食供應的艱難。
那麼,為何不走水路呢?不可行,大概在漢武帝之時,便有大臣提出開通漢中到關中的漕運通道。然而,他們發現褒水、斜水河水湍急多石,不能通漕。最後,他們重新修整了褒斜棧道。因此,漢朝之時,褒斜道為兩地的主要運輸通道。
正因為運糧成為北伐的主要瓶頸,諸葛亮幾乎每次都因為糧食殆盡而不得不返回。
為了提高糧食的運輸能力,諸葛亮先後研發出運糧工具木馬流牛。記得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由褒斜道出漢中,木馬流牛的應用使得諸葛亮有機會駐軍於渭水之濱的五丈原。然而諸葛亮還是擔心糧草接濟不上,就地開荒屯田,因此有能力與魏軍相持一百多天。就當他有機會解決軍糧供給之時,諸葛亮終因勞累過度,死於軍中。
反觀曹魏,諸葛亮的北伐對曹魏來説,恰好是本地作戰。因此,他們似乎從未有糧食供給之憂。漢武帝之時,從長安開渠,引渭水沿南山而下到黃河,共計三百多里,大大減少漕省運糧的兵卒,節省開支。
因此,除了關中盆地能提供足夠的糧食,曹魏還可以通過漕運將關東的糧食及時地運到關中。
結語
同樣是擁有巴蜀糧倉,為何諸葛亮多次因缺糧而無功而返,而秦國卻因此而滅了六國呢?
從耕地面積和產量來説,秦國擁有災害較少的黃土高原和產量較高的關中盆地,之後的巴蜀糧倉就好比錦上添花,使得秦國糧食可以實力碾壓六國,而從無後顧之憂。相反,僅擁有巴蜀糧倉的蜀漢,相對於坐擁關中盆地、整個黃河流域的曹魏來講,並沒有任何優勢。從國策來説,秦國實行商鞅的農戰,農民擁有土地,使得國家所徵收的賦税最大化。而蜀漢則仍沿用漢朝的土地制度,土地集中在豪強大族手中,使得糧食徵繳有困難,反而曹魏沿用了商鞅的農戰制度。因此,蜀漢仍不及曹魏。從糧食運輸的難度來説,秦國可以輕鬆將糧食從巴蜀之地運往關中。而三國時期,關中為曹魏所佔據,諸葛亮想要從狹長的褒斜棧道源源不斷將糧食運輸到關中,簡直比登天還難。
蜀道難,難如上青天,恐怕沒有人比諸葛亮更清楚這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