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領農民軍攻下元大都,建立明政權,逐步完成全國的統一。為了鞏固政權,穩定民心,朱元璋推行休耕制度,讓民眾休養生息,墾荒屯田,發展封建經濟。
明代度量衡鬥圖片
明代中後期,商品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南方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因素,但由於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進一步強化,是資本主義萌芽因素受到種種限制,導致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遲緩,商品經濟處在自然經濟的從屬地位,因而這期間的度量衡制度仍然為封建經濟服務。
明初,土地大量荒廢,朱元璋下令鼓勵農耕,並把賦税規定較低,一般官田五升三合,民田三升三合。洪武二十年,明朝政府經過普遍丈量土地,編制了“魚鱗冊”,詳細登記每鄉每户土地的畝數並繪製成魚鱗圖,地方官吏抑制豪強霸佔土地,甚至採用小弓丈量。明代度量衡均由官府製造,以保證量值統一,凡私造斛鬥秤度者“依律問罪”,知而不揭發者“事發一體究問”。
明代的度量衡制度儘管完備,懲處卻極為嚴厲,只能保證官方明文規定的器具統一,卻無法制杜絕營私舞弊的現象。由於處於資本主義萌芽時期,貨幣地租取代了一部分實物地租,商品經濟相對活躍,這類現象導致官商勾結,肆意增大度量器具,大進小出對農民進行敲骨吸髓的剝削,激起了民眾舉行多次反對“大斗剝佃”的鬥爭。
清代度量衡
度量衡制度與社會經濟有着密切的關係,它建立在經濟制度發展的基礎上,明清以來,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勞動力的性質有了相對的變化,封建生產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生產發展的桎梏,在一定地區、一定生產部門中,資本主義萌芽,但還不能擺脱封建勢力。
清代度量衡器具圖片
清朝的商品經濟與宋元時期相比有了更近一步的發展,南、北方一些大的城市“商賈雲集”、“鄉市喧囂”。隨着資本主義萌芽的擴大,各地區之間的經濟交往更為頻繁,白銀成為了主要流通貨幣,度量衡器具也成為了商品,並出現了戥秤行業。據記載,乾隆年間,長江戥秤行業頒佈瞭如下限令:“新開店者,要隔十家之外方許開設,違者公罰”。足見當時的戥秤行業極為興盛,這與當時白銀貨幣流通量增加有密切的關係之外,也是商品經濟繁榮的另一種表現。
清代的度量衡管理早在順治帝年間就有着手進行,直到康熙時期才基本實現,據《大清會典》記載:清代的尺共有兩種,一種是橫黍尺,另一種是縱黍尺,橫黍尺是以十個黑黍的橫廣算作一寸,長短和夏尺相同,所有又叫古尺或律尺;縱黍尺是以十個黑色的縱長算作一寸,工部製造皆以此為標準,所以又叫營造尺。尺的原器存放工部,由工部按此原器再製造出同樣的尺來發放給各省布政使,以作使用時度的標準。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割據混戰,各國度量衡皆為不同,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統一管理,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頒發統一度量衡詔書,制定了一套嚴謹的管理制度。
秦朝度量衡
統一度量衡是秦始皇推行古代標準化的基礎和前提,因為只有度量衡單位量值統一、準確、可靠,才能保證貨幣、車軌、田畝、兵器的規格、尺寸、重量等保持一致。因而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大刀闊斧地將一百多年前商鞅制定的戰國秦度量衡推行至全國,其舉措為:一是發佈政令,頒佈了統一度量衡詔書,其大意為:皇帝兼併諸侯各國,天下統一,百姓安寧,立皇帝稱號。頒佈詔書特命丞相王綰,制定統一度量衡法令,凡使用不合標準的度量衡器,都必須命令統一起來。短短四十字,簡要地説明了歷史背景和統一要求;二是頒發度量衡標準器具,標準器具由中央監造、分發到各地使用。三是實行檢定校準制度。由官府檢定校準量器和權衡器,每年至少進行一次。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對中華民族的統一與政令的推行具有很大的意義。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準則,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對賦税制和俸祿制的統一產生了積極作用;有利於消除割據勢力的影響。
度量衡換算
中國古代所應用的度量衡單位之間的換算極為複雜,且不説度量衡單位各式各樣,種類繁雜,他們之間的換算關係也並非簡潔明瞭的十進制,而是各有各的的進位方法,在運算的過程中無疑增大了工作量。
度量衡器具
在度量衡的單位中,以度的換算規則最為簡便,周代以前的長度單位名稱經過《漢書·律曆志》的整理,保留了寸、尺、丈三個,並在寸位以下加“分”位,丈位以上加“引”位,都是十進制換算,這就是五度。《孫子算經》捲上有“蠶所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秒,十秒為一毫,十毫為一釐,十釐為一分”的説法,這些小單位一般都是算數學者使用,所謂“度長短者,不失毫釐”,就是表示算數學者在測量時應該精確至微小數的意思。
量器是封建社會計量農產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計量產生最早,它的單位名稱也最為複雜。周代以前容量單位同長度一樣,以人的身體計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兩手合盛的叫作掬,掬是最初的基本容量單位。《小爾雅·廣量》記載“掬四謂之豆”,《左傳·昭公三年》記載“四升為豆”,這兩種説法相通,掬等同於升。升的本義為“登”、“進”的意思,兩手所盛是基本的容數量,然後從這個數登進,按四進有豆、區、釜,按十進有鬥、斛。後來《漢書·律曆志》對容量單位做了系統的整理,命名為龠、合、升、鬥、斛五量,一合等於二龠,合以下都是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