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儒學大師荀子簡介 荀子屬於什麼學派
戰國儒學大師荀子簡介,荀子屬於什麼學派?荀子作為戰國的一位儒學大師,生平有着比較多的作品,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所以很多的人對於荀子的印象也是比較深刻的。荀子是趙國人,名字叫做況,是儒學大師。在古書中經常以孫卿的身份出現,如此優秀的大師,讓後世還是念念不忘的,但是這位大師是什麼時候離開人世間的,在書籍中卻沒有任何的記載。
荀子畫像
在我們所看到的書籍中,記載着一些荀子的資料是荀子的思想。
所以,荀子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學識方面比較出色淵博,並且也繼承了儒家的一些思想,在那個時代對當時的人們也有着比較大的幫助,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還吸收了其他思想家的一些精華,從而在儒學中變成自己的一派,也是如此令後世難忘的原因之一。
而荀子的死亡時間,有些書籍記載着應該是在春申君死後不久,但是並不是十分的明確。所以,荀子的這個死亡時間總是成為一個謎一的問題存在着,但是荀子的傑出成果還是令世人們肯定的。
不管怎麼説荀子都是儒家學派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位,因為荀子的書籍還有一些主張,讓後世獲得了更多更為巨大的文學薰陶,而在現在的課堂上,荀子的思想也是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讓學生們都在荀子的思想下不斷地成長起來,從而漸漸地變成一個優秀的人,或許這就是荀子為後世所留下的最珍貴的寶藏。
荀子的著作
荀子,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學識廣泛的學者,也是著名的思想家,雖説,沒有與孔子齊名,但是,他的思想也是極其具有影響力的。
荀子畫像
和孔子一樣,中國古代的學者都有一個與自己同名的著作,荀子也一樣,他的著作就叫《荀子》。由於荀子出生在百家爭鳴的戰國後期,所以,他的思想是混合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多家思想的。所以,其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內容也是多種多樣的。
首先,是在學習方面。荀子有一篇名氣比較大的文章,它不僅僅是中國語文教材中必須學習的文言文,而其中也產生了許多有名的句子,從中又衍生出了一些詞語,例如,鍥而舍之,鍥而不捨等,這兩個詞其實是可以表現出荀子對於學習的一種態度的,也可以説是他對於大眾學習的一種要求,認為一個人對待任何事情要能夠堅持不懈,而不應該中途就沒信心放棄,尤其是在學習上,他勸誡人們學習要一直堅持,一直努力,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荀子也有關於人在自己內心方面看法的文章。荀子對於人生來所具備的特性與別人的看法大不相同,他認為人生來就是有慾望、貪念,而善良是後天學到的,所以,為了變善良、變好就要進行學習。
上述兩個方面只是荀子著作的一小部分,荀子的作品有許多,有讓人們向善,也有對於自然的認識等方面的文章。
荀子怎麼讀
據史書記載,荀子出生於公元前約313年,逝世於公元前238年。荀子的出生地為趙國,是周朝戰國後期的趙國人。荀子,按照漢語拼音的讀法,讀作:xún zǐ。由此可知,荀子是荀氏的後代之一。
荀子石像
“荀”字作為一種姓氏,具有較為豐富的歷史淵源:
荀字最早是在遠古時期就被作為一種姓氏,當時凡是姓氏為荀的人,即向世人表示其是華夏族部落首領軒轅黃帝的後代。據古代軼事傳聞,華夏族部落首領軒轅黃帝共有有25個子女後代,分別冠以12個不同的姓氏,其中,荀就是這12個姓氏之一。
根據歷史記載,荀姓最先是出自於姬姓,屬於國名氏之一。但根據《姓苑》中所記錄,在公元前的十一世紀,周文王姬昌將古郇國賜予給了其第十七個兒子姬葡,並在此地建立了姓氏為姬的郇國,將其第十七個兒子封為伯爵,歷史上稱之為郇伯。後來在春秋時期,晉國武公將郇國消滅,其後代的子孫便將姓氏由姬姓改為以“郇”作為姓氏,後來逐漸將“郇”字右側的邑字旁去掉,並加上草頭,“郇”字即演變為“荀”。
也有古書記載,荀姓是在晉國武公將荀國消滅後,將荀字賜予荀國的公民作為姓氏,稱作荀息。後來雖然經過時間的遷移,荀姓在晉國失勢之前,曾變更為其他姓氏,但在晉國失勢之後,荀姓又被恢復了回來。
荀子非十二子
著名文章《荀子非十二子》是荀子的著作《荀子》三十二篇中的第六篇。其對我國古代史的發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該篇文章的內容主要是對戰國時期墨翟、宋鈃等學派思想進行批駁。
荀子畫像
在文章《荀子非十二子》中,荀子通過逐一、全面的對陳仲、孟軻等十二人的觀點主張進行的批判與駁斥,最終將文章的批駁重點引向孟、思學派,並提出了要統一天下,必先在改善諸家各異的言行上下功夫。
荀子對諸家學説的批判主要是圍繞什麼理論才是能夠幫助君主治理國家。如荀子對他囂和魏牟的“利己”主義進行了批駁,並批判了陳仲、史魚酋又太過於對人的性情加以抑制,以致幾乎偏離了人的正常性情;對墨翟、宋鈃的功利之觀進行了批判,指責慎到、田駢雖然也以法治國,但未與禮相結合,法同虛設;認為田駢和惠施兩位大家只會在文字上做文章,嚴重缺乏實踐基礎,繼而嚴重背離了治國之道,同時,對子思、孟軻的學説予以犀利的批判,指出子思和孟軻在根本不知曉孔子思想的前提下,就根據有限的事實編造出五行學説,嚴重影響世人的思想。
荀子認為,這些學説都無法作為君主治理國家的理論依據,更不能在治理國家上,向君主提供任何參考。且提出只有自己的思想學説才可作為君主治理國家的依據,才可以滿足君主治理國家的需要。
荀子王制
著名文章《荀子王制》是荀子的著作《荀子》三十二篇中的第九篇。該篇文章出自於《禮記》,作為一種規章制度,為古代君主用於治理天下,其內容幾乎涉及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制度,如建國、封官、俸祿、刑罰以及學校教育等方面。
荀子畫像
文章《荀子王制》主要表現了荀子在政治上的見解。荀子認為,國君的治國國家之道實質上是其實施任賢免廢、軀惡善民的政治之道。國君只有賞罰分明,對良民加以獎賞,而對惡者予以懲罰,做到公正開明,才能歸順民心,以禮之道來約束和管理國民。
同時,荀子主張,國君在對政務事宜進行處理時,要兼顧禮教和法率並行。並強調在政務事宜的處理上,衡量一個國君是否足夠賢明,並不是國君事事親為的本領,而更重要的在於看國君是否懂得利用德才賢能之士的才華和能力來幫助其治理國家。因此,荀子提出,平政愛民、隆禮敬士和尚賢使能的品格是一個優秀的國君應具備基本品格,而如何培養出這些品格正是一名優秀的國君應該努力的方向。
另外,荀子在《荀子王制》中同樣對一個國家存亡的條件進行了闡述。篇中荀子指出實行仁政、明紀法則、任人唯賢、善待國民是一個國家得民心、統治天下的決定條件,如果一個國君能夠做到上述所説,則其所治國家必定會興盛輝煌。
荀子是哪個學派
荀子是哪個學派,其實很多的人還是比較關心的。在很久以前,荀子的祖輩們,是來自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那個國家的名字叫做荀國,而荀子的祖輩們在晉國時候也做過將軍,後來改名為中姓氏。而到了後代荀子的族人為了避難又改為了荀氏。因為荀子的一些思想,所以讓荀子成為了流芳百世的人物。
荀子畫像
説起荀子,相信很多的人都知道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主要人物,也就是説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在那個時候也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不管在何時,所發表的任何言論,到了後世都成為了讓人所學習的榜樣。
在荀子的觀點裏面,有一些觀點是靠近唯物主義思想的,他反對天命學説,他覺得人定可以勝天,上天的預警,根本都是不重要的,只有人為的因素可以改變自己的現狀和自己的命運。
所以在這個主張上,很多的人也對於他的主張感覺到奇怪,但是到了後來,這樣的主張其實也是被認可的。這也成為了儒家學派中比較重要的主張之一。當然荀子也有其他的主張,這些都成為儒家學派的經典,讓很多的人在提到這些主張的時候,都會想起荀子就是儒家學派的人物。
不管怎麼説,荀子都在儒家學派中具有着重要地位的,對儒家學派中的發展也做出較大的貢獻,也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儒家的發展。
荀子榮辱篇
荀子作為一代知名的儒學大家,關於其著作數不勝數相當之多,也讓他對後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荀子在《勸學篇》裏就提到了榮譽與恥辱的問題,這個篇章也講述了荀子自己總結出來的一些榮辱觀。下面,就讓我們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的詳細介紹吧。
荀子畫像
榮辱問題是古代大家經常探討的一個問題,在荀子的《勸學篇》裏就有“榮辱之來,必像其德”,以及“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恥,就是荀子對於榮辱觀的一些最基本的看法,荀子把為了爭一時衝動而鬥毆的人,看做是恥辱的人,他們忘記了自己的身體,不考慮親人的感受,對於君主來説是痛恨鬥毆的人,他們無視法律的存在,破壞了社會的安寧。
荀子還把爭搶吃喝,爭奪他人財物的人看做是廉恥的,不在乎死亡而動用暴力去搶奪的行為都是可恥的行為,這是小人的勇敢,只有堅持自己的道義,維護國家的勇敢才是士君子的勇敢。荀子認為,榮和辱的區別在於,光榮的行為是要考慮大家的感受,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而恥辱的人一般都是考慮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傷害大家的利益,恥辱的人所做的也是小人的事情,這樣的人當然得不到眾人的尊敬。
這些就是荀子關於榮辱觀的一些看法,雖然提出的年代久遠,卻也適合人們對於榮辱行為的判斷。
荀子是哪裏人
荀子出生於公元前約313年,逝世於公元前238年,享年75歲。具史書上記載,荀子出生於趙國,是周朝戰國後期的趙國人,也就是現如今隸屬於我國西南部的山西安澤地區。
荀子石像
後人之所以對“荀子是哪裏人”討論紛紛、爭執不下,大致是由於荀子的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遊學旅途當中,分別去過齊國、楚國、秦國和趙國,尤其是在齊國的“稷下學宮”中度過的時間最長,且三次往返齊國之地。因此,遊學之地無數,居所之處也比較多,而且其最終的逝世之地也並不是在趙國的原因。
根據司馬遷在其著作《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一書中所記載,荀子早在他十五歲的時候就來到了齊國,開啓了他的遊學之路,這一行便一直持續到荀子70歲左右的時候才離開。但在這期間,荀子還曾去過秦國、楚國和趙國等地,但在這些地方停留的時間都不長,又重新回到了齊國。
但在公元前266年,因齊國的君主聽信讒言,罷免了荀子“祭酒”之職,不得志的荀子便遊學來到秦國,但是在秦國,荀子滿腔文學卻也並未得到君主的重用,而後遊學至趙國,沒想到,在趙國荀子的文學之道仍未在當地發揚光大。
直到公元前264年,齊國的新君主繼位時,荀子才得以重返齊國,當時荀子已經年過花甲,本以為此次重返齊國會像當年離開齊國那樣重新獲得光輝,但因再次遭到小人妒忌,且此時的齊國朝政甚亂,無奈之下,荀子便又離開了齊國,來到楚國蘭陵,並最終老死與此。
荀子思想核心
荀子作為我國戰國後期最後一位的儒家學派大師,因其無論是在政治上、經濟上、哲學上,還是在教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而被後人稱作是集思想家、文學家和政治家於一身的傳奇人物。
荀子畫像
荀子的思想可謂是“一箇中心,多個觀點相融合”。荀子的思想中心是儒家思想,而多個觀點相融合則主要體現在荀子在發展自己獨特的思想時,對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進行批判性的融合。
荀子的思想主要有天道觀、認識論、禮論和人性論。
天道觀是荀子在先秦時期的自然論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發展而來,他認為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且具有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性。因此,他主張人應在尊重自然規律前提下來發揮主觀能動性。
認識論中,荀子提出,認識實質上是主體通過感官接觸外界的事物,並利用思維器官所接觸到的外界事物進行理性處理的過程,由此,他強調認識應是全面、客觀的,而非片面和主觀的。
人性論中,荀子主張人性本惡的核心思想,但人的這種“惡”的本性是可以通過後天教育來加以化解。而如何化解人性“惡”的本性,強化人“善”的品性,需要通過後天教育,並輔以行為標準和道德準繩來加以約束和改善。
禮論中,荀子強調,“禮”是度量一切的最高原則。任何事情都要以“禮”為準繩,不能逾越“禮”的約束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