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史學家,為官期間因替李陵求情而受到宮刑,之後司馬遷忍辱負重,創作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話劇司馬遷是由任鳴、馮遠征聯合導演,馮遠征演繹的大型歷史話劇。
話劇司馬遷
在話劇司馬遷中,編劇熊召政將司馬遷受宮刑之後忍辱負重完成《史記》的這段歷史,以獨特的視角進行了解讀,給人們展示了一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形象。司馬遷作為我國傑出的史學家,其歷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人們對司馬遷的印象也是十分高大的。然而在話劇司馬遷中,司馬遷卻自言“我沒你想的那麼高大”。
話劇司馬遷中主要展示了司馬遷的倔強與真實。在話劇中,當御史任安在獄中向司馬遷表示欽佩之情時,編劇熊召政並沒有特意安排司馬遷這一角色表現出大義凜然,劇中司馬遷十分坦白的説“我沒你想的那麼英雄,我也沒想到皇帝會賜我腰斬,而我又説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話。”,觀眾可以從這其中感受到司馬遷的悔意,這也使得司馬遷這一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實。然而在奸臣公孫賀面前,司馬遷卻又展現了士大夫的無畏氣概,十分符合人物設定。
話劇司馬遷中司馬遷的扮演者馮遠征大部分時間都在舞台上,他瘦削的形象與古代的司馬遷也是十分相似,而馮遠征憑藉其出色的演技更是讓人們看到了“活”的司馬遷。
司馬遷祠
司馬遷的祠位於今天山西省韓城市芝川鎮的山崗上,司馬遷祠的東面是黃河,西邊靠着梁山,前面芝水縈繞。相傳芝水原稱是陶渠水,因為漢武帝在陶渠水之陽採過靈芝,於是就被改名字叫芝水。而司馬遷的祠就坐落在芝水之濱。
司馬遷祠
司馬遷的墓祠始建於公元310年,當時縣誌記載,西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看了司馬遷的文章之後,大力讚揚了司馬遷的功德,於是就給司馬遷建造了墓祠。到了北宋靖康四年的時候,又重建了寢宮。之後的千年又經過了數次的修繕。
這座坐落在懸崖坡上的墓祠,依照地勢形式,沒有中國傳統建築的佈局的限制,整個建築經過精心的修葺,看起來嚴肅挺拔,氣勢恢宏,與司馬遷太史令的身份、文章等都非常的契合。一開始建造司馬遷祠的時候,是沒有墓的,但是可能是殷濟覺得有祠無墓終究是個遺憾,所以在祠堂建起來之後又給司馬遷立了一個衣冠冢。司馬遷的死因和死年在歷史上都是沒有記載的,司馬遷蒙受巨大的恥辱,在世的時候有巨大的成就,死了之後卻連個死因和死年都不知道,在人們心中多少也是個遺憾,所以這個墓祠也算是彌補了人們心中的遺憾了。
根據司馬遷自己描述,司馬遷的高祖、曾祖、祖父等都葬在高門,而殷濟之所以把墓誌選在韓奕坡懸崖,就是因為這裏離高門近,也算司馬遷落葉歸根了。
司馬遷退禮
司馬遷退禮的故事是一個出現在小學教材中的故事,史書上具體沒有記載。這個故事講的是司馬遷拒不收禮的事。
司馬遷畫像
當時司馬遷已經是太史令了,有一天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派了僕人給司馬遷送了一份禮物。司馬遷的女兒小心翼翼的把禮物打開,裏面裝了一對晶瑩剔透上好的玉璧。小女兒不禁驚呼,這對玉璧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寶啊。在屋中寫《史記》的司馬遷聽到了女兒的聲音,於是就放下筆出來一看究竟。司馬遷看着玉璧,把它拿在手上仔細看了看,稱讚道,真是白璧無瑕啊。女兒聽到了司馬遷的稱讚,心裏很高心,拿着玉璧不肯放下。司馬遷就語重心長的和女兒説,白璧最可貴之處就是因為它沒有瑕疵,這就和我們人是一個道理。我只是一個小小的太史令,不敢自比這麼好的白璧,但是把這白璧收下,那麼思想上的瑕疵就要多了。女兒聽了司馬遷的話,就把玉璧還給僕人,退還給李廣利了。
這個故事其實多半是杜撰的,退禮的故事有很多,大概是將別人退禮的故事算在了司馬遷的頭上。但是這篇文章中所表現的司馬遷公正無私、淡泊名利的精神卻是值得人們學習的。歷史上的司馬遷也確實是這樣一個人,作為歷史的記錄者,司馬遷必須做到公正才能夠將歷史書寫好,而從司馬遷沒有錢為自己贖這死罪之身,就知道司馬遷也是個淡泊名利,不看重錢財的人了。
司馬遷宮刑
宮刑是中國古代嚴酷的刑罰之一,歷來也有很多名人曾因為一些原因遭受過宮刑。漢武帝生性殘酷,在他統治的時期,許多朝中的許多大臣都曾受到過一些酷刑,其中也有司馬遷、張賀、李延年等人。
司馬遷
當時李陵帶了五千兵馬出擊單于,但是行軍至浚稽山的時候遭遇到了單于的突襲,結果李陵以寡擊眾,以五千的兵力殺敵一萬多。但是單于的兵馬越聚越多,而漢軍的援軍卻遲遲未到,於是李陵就彈盡糧絕,最終投降單于成為戰俘。當時羣臣都聲討李陵的行為,但是司馬遷卻站出來説了幾句真話,説李陵孝敬父母、寬仁待下,又忠於國家,可能是情急之下投降匈奴,心中卻想着能夠早日回朝。漢武帝聽了之後大發雷霆,將司馬遷給收監了。
但是後來公孫敖前去匈奴接李陵回朝未果,公孫敖沒能完成任務,於是就向漢武帝造謠説是看見了李陵在匈奴練兵,準備幫助匈奴攻打大漢。漢武帝盛怒之下殺了李陵的家人,為李陵説話的司馬遷也受到了牽連,要被處以死刑。當時法律規定,處以死刑的人如果能拿出五十萬的贖金就能保命,或者降死刑為宮刑,以此求生。司馬遷為完成父親的遺願,完成自己的使命,於是選擇接受宮刑。
出獄之後,司馬遷忍辱負重最終完成了史學著作《史記》,而宮刑,從某種程度上對於司馬遷來説,是他前進的動力。
司馬遷與史記
眾所周知,《史記》是西漢著名的也是最傑出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著作,司馬遷傾其一生,最終完成了這部經典的作品,對後世影響深遠,而這其中也有許多曲折的故事為後人所知。
有關司馬遷的插畫
司馬遷子承父業,父親司馬談在臨死之前將家族的使命和自己的遺願都託付給司馬遷,希望司馬遷能夠接着編寫自己的論著。司馬遷也沒有辜負父親的厚望,早年間遊歷山水,瞭解風土人情,蒐集古事舊聞的司馬遷為編寫《史記》積累的大量的素材。公元前104年的時候,司馬遷就着手開始編寫《史記》了。
但是不幸的是,在公元前98年的時候,李陵戰敗投降匈奴,被匈奴俘虜做了戰俘,漢武帝對此非常的生氣。但是司馬遷卻沒有逢迎漢武帝的意思,司馬遷為李陵解釋求情,認為李陵是一個孝敬愛國的人,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心中一定還想着他日能夠重新回朝。但是漢武帝卻將司馬遷逮捕入獄,司馬遷被捕入獄之後遭受到了酷刑拷打。李陵投降匈奴的罪名被“坐實”之後,司馬遷也因此受到了牽連,受到了宮刑的處罰。
在身體和精神都受到重大的創傷之後,司馬遷忍辱負重,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寫《史記》之上,完成《史記》也成為了司馬遷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前後十四年,司馬遷最終完成這部傳世的鉅著,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也被人們所傳誦。
司馬遷的名言
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所著的《史記》中也有許多振聾發聵的言語,被後人奉為圭臬。
司馬遷小時候學寫字
其中最著名的就應該是出自《報任安書》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用這樣一句話,解釋了他內心甘願為自己的理想抱負飽受屈辱的決心和毅力,但是使這句話出名的還是毛澤東主席,這句話曾被毛澤東主席引用到《為人民服務》中,高度臧洋了張思德為人民犧牲的奉獻精神。因此,這句話也為廣大人民所熟知。
“魚生於水,死於水;草木生於土,死於土;人生於道,死於道。”一句體現了司馬遷的思想追求,為道而生,為道而死,這是司馬遷人生的真諦,也是後世萬千人的人生的信條和準則。當然司馬遷也説過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話,比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馬遷在李將軍列傳中所用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做人要真誠、誠實,這樣就能夠感動別人收穫回報。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民以食為天”也是司馬遷所説的話,能有這樣的覺悟,司馬遷在今天也應該是個吃貨吧。
另外我們常用的成語“兔死狗烹”也出自司馬遷的名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也揭露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形容有的人過河拆橋不懂回報。“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也都是出自司馬遷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