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春夜喜雨 杜甫
《春夜喜雨》是唐詩中著名的一篇五言律詩,是詩人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草屋居住時期所作,當時杜甫來成都定居已有一兩年時間,躬耕于田,種花栽樹,自給自足,與農民交往甚深,因此同農民一樣對春雨很是期待和喜愛,遂寫下此詩。
杜甫《春夜喜雨 》課文圖片
引《春夜喜雨》原詩: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賞析:這首詩主要表達了詩人對夜降春雨有着格外的喜愛,因為春雨滋潤萬物,萬物復甦,代表着新希望,也抒發了詩人杜甫喜悦之情。詩人從一開始就讚歎春雨為“好雨”,因為春天萬物需要雨水的滋潤,於是春雨格外珍貴,而詩人以“知”、“乃”兩字表明瞭春雨的及時,極為傳神。
而後又以“潛”、“細”來描寫了春雨的動態,春雨常在春夜來臨,白天又依舊陽光明媚,因此表明它悄悄的來又無聲的走,這默默奉獻的精神正是春雨的可貴之處。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正表明了雨夜的一個生動夜景圖,雨意正濃,黑雲壓空,唯見江邊燈火通明的船隻,一幅美景由此誕生,也表現了詩人的驚喜之感。
最後兩句則是雨後的早晨之景,使詩人對春雨的喜愛達到頂端,被細雨滋潤過後繁花似錦的景色猶如重生,甚是迷人,一股春天的氣息讓人神清氣爽。
杜甫的雅號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中創作詩歌作品達三千多首,至今流傳作品有一千四百多首,其作品風格獨特,且注重吸收各家之長,堅持獨特的批判精神,致使其作品深受後人的追捧,其思想也影響着後代眾人。
杜甫畫像
杜甫因此被尊稱為一代“詩宗”,其雅號為“詩聖”,可見他在詩壇上的地位之高,所有的成就之深。杜甫創作詩歌的時候十分注重將所見所聞和社會現實兩者相結合,這樣不僅反映社會現狀還可以以此寄託他的情感,批判不公的社會諷刺統治者的腐朽之舉。
杜甫所寫之詩很大程度上不只是在客觀的敍述事件,而是在用詩去寫歷史,他的詩體大部分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歷史事件,真實的將歷史重現在讀者的眼前,也將那個時代受到戰亂和腐敗統治毒害的現狀披露,具有很強的政治性。
杜甫能有“詩聖”這一雅號,不止因為其涉獵題材之寬,還在於他能夠很好的將律詩運用的如此自如,將這樣的詩體運用於無形,甚是有才能。杜甫甚能駕馭各種形式的詩歌,他能將社會萬象及人民的生活描繪的十分生動,他的詩歌中所隱含的不僅是批判和同情,也有很多他被壓抑的情懷和抑鬱的情感,但這依舊不影響他憂國憂民的愛國之心。
杜甫的成就
杜甫為唐朝詩人,為漢樂府詩體的開創者,是現實主義詩人,其作品多以古體和律詩著作,風格多樣但其詩風沉鬱頓挫,多有憂國憂民的感傷,因而被後人稱為“詩史”。
杜甫畫像
杜甫真正成名是在宋朝之後,之後“沉鬱頓挫”便成為杜甫詩風的評判字句,其中所表明的是杜詩所描寫的思想內容均博大深刻,感情很是飽滿,還有杜詩都是以完整的意境,精煉的字句和頓挫變化的節奏將其中情感表現出來,詩人將情感寄託於詩中的一草一木之中,亦見其性情之厚。
杜詩不僅沉鬱頓挫,還有變化不斷的風格,和多樣的表現形式,想必這和杜甫所描繪的內容各異有關係,他晚年生活經歷“安史之亂”得以見識到各種情形,大大增加他生活閲歷,因此他創作的題材除了遊歷、山河、風俗、家人友人還有更多憂國憂民的創作、戰爭。政治和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在不同的創作背景下,杜甫所作的詩歌均用不同風格展現其中情感。
杜甫在創作方面十分寫實,反映出很多深刻的現實生活的內容,將盛唐轉衰的歷史時期和社會面貌用詩歌將其全程展現在眾人面前,同時塑造了多個有性格有感情且豐滿的詩歌人物形象,讓大家更好的認識杜甫。杜甫十分擅長描寫事物細節,往往這樣更能震懾人心,這樣細微的寫實技巧正是杜甫的又一個藝術成就。
杜甫年譜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居無定所,最後也是在奔波的途中病逝,從他留下的眾多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杜甫的一生經歷,和他一路上的心態變化,從一開始的偉大抱負到後來的避亂而逃。而他的詩歌造詣也隨着經歷的變化而變得更加深刻,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杜甫的年譜吧,看看他一生經歷。
杜甫畫像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
公元718年,杜甫能作詩,方才7歲。
公元720年,杜甫開始學習書法。
公元725年,14歲的杜甫開始同文人出遊,能與他們對詩。
公元730年,杜甫為19歲,身懷抱負和不羈,開始他的遊歷時期,與友人遊歷江南一帶。
公元731年至公元734年,杜甫花費了4年的時間在吳越一帶遊歷。
公元735年,杜甫回鄉參與科舉考試,但是未入選。
公元736年,再次出遊的杜甫在齊趙一帶遊歷,結交友人蘇源明。此後的五年杜甫均在這一代遊歷,在他三十歲的時候方回東郡。
公元744年,回鄉的杜甫在東郡呆了三年,在這裏與“詩仙”李白相結識,兩人共遊齊魯,訪問各方名士,甚是愉悦。
公元746年,35歲的杜甫去長安參與考試未入選,便客居長安十年,為謀取生活常作為儒生為權貴門上客,獻詩。
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的爆發到平定期間,杜甫曾任官職左拾遺,後因耿直諫言為人所誣被貶,期間認識到統治者腐朽而辭官,而後一直在躲避戰亂而逃,生活窘迫至極。
公元770年,59歲的杜甫病逝舟中。
杜甫真跡
杜甫年幼時便能作詩,可見其天賦異稟,其後杜甫在詩壇上的影響甚大,且杜甫在書法方面也頗有造詣,在他九歲時便學習書法,深得其中精髓,杜甫在書法上的創作是非常深度成熟的,而關於杜甫的真跡是否有流傳於世,至今還是個謎。
杜甫《俯太中嚴公九日南山詩》拓本刻文
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知道杜甫的書法是以楷隸行草兼工,整體又以已意行之,十分注重書寫的節奏和筆墨等運用,在唐代為很有深度的書法家。而至今關於杜甫的書法真跡十分罕見,有網友稱杜甫在世前並不被器重,且其家困晚年居無定所,所保留的真跡可謂是少之又少,加上杜甫真正出名也是在宋朝之後,那麼那時候離杜甫生活的年代已是很久遠,更難有真跡流傳的可能。
因此便有不少人以名人之名冠以書法之作以此來作假,而便有借杜甫真跡之少來魚目混珠,便產生《俯太中嚴公九日南山詩》石碑真跡拓本一説,被認為是杜甫唯一現存的真跡作品,一時之間眾説紛紜,引起很大的風波。
且説這塊真跡拓本出自四川省的古窯中,相傳是公元760年時,杜甫來此探望好友嚴武所作的詩文。而在1934年的時候,有博物館公開此拓本,因而得到眾大家的議論,在1961年的時候,啓功先生認為這塊拓本可能是宋人模仿杜甫所作,其真實善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