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杜甫江碧鳥逾白
《絕句·江碧鳥逾白》是唐代詩人杜甫在進入蜀地之後所作的詩歌,詩文的前面的一、二兩句用以描寫景象,而第三、四兩句則用來抒情,全文託景抒情,意味深長。杜甫在這首詩中借美好的樂景來訴説哀情,用客觀景象與自身感受的反差對比來強調詩人自己思鄉之情的深厚,令人感受到別具一格的韻味。
江碧鳥逾白
詩歌的主要意思表達的是,翠綠的江水將小鳥的羽毛襯托得更為潔白了,青山蒼翠欲滴,鮮豔的紅花有如即將燃燒的熊熊烈火一般。眼看今年的春天就要這樣過去了,到底何時才是我回歸故鄉的時日呢?
杜甫的這首詩創作在安史之亂時期,他在蜀中躲避戰亂。幸得朋友們的幫助,他在成都西郊的一處地方建起一座草堂,顛沛流離的一户人家得到了暫且的安定。然而在杜甫的一生中,在浣花草堂的這些時日算是他為數不多的一段美好時光。然而由於杜甫心繫國家憂國憂民,因此即便在這罕有的安定中,他也無時不刻不在擔憂着這場未能平息的戰火,時刻都深切期盼着能夠早日回到故里。因此在這首詩歌中,詩人通過描寫春天裏的美好景象,來表達自己深沉的對故鄉的思念。
這首詩在寫法上是典型的觸景生情的表達,其藝術成就主要在於情景交融的描述,前兩句將景色寫得清新秀麗、沁人心扉,深有朝氣;而後兩句筆鋒一轉,表現了春光雖好卻匆匆過境,最後一句則是從內心深處表達了濃濃鄉愁。
杜甫簡介
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人,自稱少陵野老,被後人尊稱為詩聖,其詩被稱作詩史,對我國古代詩歌的影響深遠,是唐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 畫像
杜甫出生於北方的名門大士族,家族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陽杜氏,自祖父杜審言起舉家自襄陽遷至鞏縣。杜甫小時候家境優厚,生活寬裕,年幼好學,七歲能成詩文,不過杜甫小時候也十分頑皮,院子裏棗樹熟了的季節,一天可以上樹不知幾回。
杜甫十幾二十歲時好遊歷,四處出遊,24歲時考試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兩人一見如故,談詩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時節二人告別,杜甫結束遊玩回到長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轉折,由於杜甫家學淵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達了他理想中的生活與抱負,另一方面顯露了他關懷民生與駁斥政治醜惡的思想,逐漸走上了憂國憂民的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漸陷入困境。
此時杜甫仕途也不順,遭遇科考鬧劇,士子全數落選,無奈之下轉投權貴之門依然無果,困居長安十年,鬱郁不得志。
後來遭遇戰亂,杜甫顛沛流離也始終不忘牽掛國家與百姓憂患。此後,杜甫在官場流離,遭遇了世態炎涼,在此期間他創作了不少佳作。759年,杜甫開始在外漂泊,社會動盪,杜甫對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艱苦,此時作品的產量也極大。
此後,杜甫在船上飄蕩,思鄉心切卻因生活艱苦而不能北上,最終於大曆五年冬,死於一艘小船上,享年59歲。
絕句杜甫
杜甫一生留下詩作無數,他在經過了長期的漂流後重返成都草堂時,知道安史之亂已平,心境十分舒暢,面對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忍不住提筆做此佳作《絕句四首》組詩,其中最有名的自然要數第三首:兩個黃鸝鳴翠柳。
兩個黃鸝鳴翠柳
絕句之三《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對大多數人而言並不陌生,我們早早地在小學課本就目睹過這首唐詩佳作的風采了。詩歌的前兩句細緻入微地描繪了風景的美麗,而後兩句則表達詩人在看到吳船時產生的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詩歌的譯文是:兩隻黃鸝鳥在青翠的柳條之間輕快悠揚地歌唱,白鷺排成長隊直直地衝向蔚藍的天際。我呆立在窗邊,能看到遠處西嶺上面常年不化的厚厚積雪,門前停靠着由萬里之外的東吳赴此而來的渡船。
詩歌以極富生機的美麗景象起頭,一開始就給人營造了一種清新暢快的情緒氛圍,在詩歌的前兩聯中,杜甫從不同的角度刻畫了眼前的這幅春景,翠璧的綠色、黃鸝的歌聲、飛天的白鷺,動靜融合,交相輝映,十分傳神。且在前兩聯中,杜甫以“兩”對“一”,以“橫”對“縱”將風景寫得生動活潑,寫出了自在的舒適感,也寫出了自然的開闊。
後面兩句中,詩人在窗前瞭望,因為早春的空氣清新因而能看到遠山的積雪,推遠了意境,最後一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的複雜心境,睹物思情,念起故鄉卻未點破,在希冀與感懷之間顯得意藴深長。
登高 杜甫
《登高》是杜甫在大曆二年秋於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詩歌,前面四句主要描繪景象,講述了詩人在登高時的所見所聞,與秋季的景象環環相扣,展現了詩人身處江邊上所見的空曠寂靜景象。詩歌的首聯寫的是近距離的局部景觀,頷聯描繪的則是整體的大全景。
杜甫 登高
詩歌的後四句主要用以抒情,講述了詩人在登高時心中的所感、所惑,圍繞着自己的身世與境遇,表達了貧窮悽慘、老年體弱以及在外流離的哀傷之情。頸聯以自己的身世,將前四句寫景中所包含的象徵、喻示之意揭露出來,到了尾聯再做強調和論述,以自己憂愁不堪、病困潦倒的形象來收尾。此詩語言簡練精幹,全篇運用對偶,其中第一二句更有句中對,充分展現了杜甫晚年對於詩文韻律把握得得心應手。
杜甫再創作此詩時已經是一位白髮蒼蒼的56歲老人,當時他的生活境遇十分窘迫。雖然安史之亂已經平定有四年之久了,但是地方割據勢力又再次興起,國家領土陷入你爭我奪的境地。此時嚴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託,只好告別成都草堂,乘船南下,又逢久病纏身,行動極其不方便,生活甚是艱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天,他孤身一人登上了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遠望,心中百感交集。他眼中看到的景象,在心中激盪起漣漪,大有感觸。蕭條的秋色勾起了他對身世悲涼的感慨,陷入老病無所依的憂愁中。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是杜甫所作的七首絕句組詩,講的是在一個春色無限、陽光明媚的日子裏,杜甫獨自一人在錦江江邊散步,欣賞這春天裏花枝招展、彩蝶翩翩、鶯鳥歌唱的美麗景色。
江畔獨步尋花
這七首詩中,杜甫在描述了自己獨遊江畔時所欣賞到的美景之餘,也表達了詩人本身對於美好安寧生活的熱愛。此外,在這首詩中,也包含了詩人在久經戰亂後重得安定的愉悦心情。全詩的描述中動靜結合,儘管沒有聲色,字裏行間卻栩栩如生,甚有風味。
第一首詩是從杜甫獨步尋花的起因寫起,主要講的是他惱花;第二首詩寫的是當詩人獨自一人漫步到江邊時,看到了一派繁花似錦的景象;第三首講的是某些別人家的花,紅白錯落,目不暇接;第四首表達的是詩人遙望少城中的花,在腦海中浮現出花開之盛以及大眾之樂的景象;而第五首詩寫的是黃師塔前面的桃花;第六首主要講述的是杜甫成都草堂附近的鄰里黃四孃家開滿花的春光景色;最後一首則是詩人對賞花、愛花以及惜花的總結。
杜甫這組組詩的上四首分別描述了詩人自己因為惱花、怕春、報春以及憐花因而表露出來的憂愁感傷的情緒;而後面三首詩歌則展現出了詩人在賞花時表露出的愉悦之情,飽含了一種對於春色留不住的惋惜與感嘆。詩歌全文脈絡清晰,層次有序,有如一幅江畔尋花圖一般,展現了杜甫對於花的珍惜以及身處美好生活中時對於美好事物能夠常留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