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面對曹魏的10萬大軍,為何王平守得住,姜維卻不行?
在三國時期,漢中,是蜀漢政權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它是進攻隴右、關中的跳板;也是拱衞成都的一道屏障。當初劉備傾益州之力,與曹操進行爭奪,最後得到了漢中。
自打劉禪繼位後,直到蜀漢滅亡,漢中遭受過曹魏3次大舉進攻。
按時間先後順序分別是,曹真攻打漢中、曹爽攻打漢中、鍾會攻打漢中。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曹真因為遭遇連綿月餘的大雨,未能對漢中造成實際攻勢就撤軍了;曹爽率10萬大軍攻打漢中,最後王平守住漢中;鍾會率10萬大軍攻打漢中,除了部分據點,漢中已經淪陷,鍾會得以繼續南下進攻蜀漢。
同樣是面對曹魏10萬大軍,為什麼目不識丁的王平可以守得住,而得諸葛亮真傳的姜維卻不行呢?
在這裏,我認為,這樣的差異是由4個原因導致的。
戰略部署不同
對於曹魏大軍的來犯,王平和姜維選擇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戰略部署。王平藉助已經建好的漢中周圍的據點,進行堅守,據敵於門外;姜維選擇放棄部分據點,將兵力集中在漢城、樂城、黃金,放鍾會大軍進入漢中地區,然後憑藉陽安關堅守,等到鍾會軍糧草不濟撤軍時,據點內的部隊對於鍾會軍進行追殺。
王平的戰略部署是側重防守,比較穩妥。通過堅守眾多據點,層層設防,相互支援,讓曹爽必須逐個攻打,容易陷入持久戰。一旦糧草不濟,只能撤軍。這也是當年魏延制訂的戰略方針。
姜維的戰略部署是防守反擊,有一定的風險。防禦範圍的收縮,可以誘使鍾會大軍深入。只要底線陽安關與各據點能夠守得住,等到鍾會大軍糧草不濟時,據點裏部隊一起殺出,可以對鍾會軍造成更大的打擊。但是這樣的做法容錯率更低,防守的要求更大,一旦玩不好,就可能導致漢中失守。
陽安關的失守
姜維漢中區域的戰略部署,依賴陽安關和其他據點的據守。當時陽安關的守將是傅僉和蔣舒,鍾會派胡烈去攻打陽安關。結果蔣舒出城向胡烈投降,胡烈趁勢依據攻下陽安關,傅僉戰死。陽安關的失守,導致姜維的防守反擊的計劃失敗,鍾會大軍得以通過陽安關南下,漢城、樂城陷入重圍,失去策應的作用。
戰役局勢不同
雖然曹爽、鍾會攻打漢中都有10萬兵力,但是曹爽只有攻打漢中一路兵馬,鍾會卻有另外兩路友軍。一路是牽制沓中姜維的3萬鄧艾部隊,一路是堵截姜維退路的3萬諸葛緒部隊。姜維所面臨的是,以鍾會為首的3路伐蜀大軍,合計15萬人,無論是進攻路線上、兵力上、敵軍將領能力上,都比曹爽進攻漢中時造成更大的防守壓力。
另外,曹爽進攻漢中時,王平作為主將,身在漢中,可以更好地掌控戰局動態,進而發號施令;而姜維人在沓中,對於漢中局勢的瞭解和指揮是有時滯的,這是不利於前線抵抗的。
其實,我認為即便姜維身在漢中也將陷入兩難態勢。畢竟鄧艾在陰平一線就是一個巨大隱患,如果鄧艾和諸葛緒從後方攻打陽安關,將和鍾會對於漢中形成夾擊之勢,姜維將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萬一鄧艾選擇繞後突進,後方空虛的情況下,姜維還是不得不回防,導致漢中前線防守的崩潰。
人心所向不同
鍾會攻打漢中時,蜀漢的政治環境已經大不如前了,朝中投降的呼聲越來越高。益州百姓因為連年的戰事,導致民不聊生,“面有菜色“,這種情況下,對於老百姓來説,誰來統治益州,或許已經沒那麼重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國力衰弱、失去人心,這是極其不利於姜維進行防守的。失去了朝廷和百姓的支持,甚至也是蜀漢政權最終覆滅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樣面臨曹魏的大軍犯境,姜維採取防守反擊策略,一開始就導致漢中大片區域的戰略性失守。加上姜維人在遠方遙控指揮,不利於防守開展。陽安關的快速失守,讓防守反擊計劃破產。鄧艾、諸葛緒軍的存在,讓姜維不得不擔心自己的後方,加上鍾會軍已經出陽平關南下,回防漢中進行補救、完成反守反擊態勢已然不可能。姜維只得放棄漢中,不一樣的戰略部署、不一樣的戰役局勢,導致姜維不能像王平那樣守住漢中。
在我看來,朝廷喪失持久戰的信心,國力衰弱,人心背離,這些已經註定了蜀漢的覆滅已成定局,只是早晚不同罷了。這不是漢中失守還是守住所能改變的了,也不是姜維個人所能逆轉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