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北伐事業進入低迷時期,直到姜維執政時期。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是一個激進的北伐派,但是執政時期並沒有大規模的北伐動作,其原因或許在於他太過冒險的東征計劃。
諸葛亮進行了頻繁的北伐,親自上陣一共有五次,規模頻率和過程都比較可觀。等到諸葛亮去世以後,蜀漢的北伐事業似乎進入了一個低迷的階段。在諸葛亮去世後,又經歷了蔣琬、費禕兩個人,最後到姜維。是蜀漢名義上的二把手。直到費禕被刺,姜維擺脱掣肘,又得到尚書令陳祗的支持,蜀漢的北伐事業重新振起。費禕是一個反戰派,他執政時期蜀漢北伐事業自然受到壓制;而蔣琬沒有大規模的北伐的動作則恰恰相反,他是因為太過於激進,反而被蜀漢壓制住。
蔣琬時期肯定是存在北伐活動的,連費禕時期也沒有徹底斷絕姜維的北伐,刺殺費禕的郭循就是姜維北伐獲得的俘虜,就是規模小了一些。蔣琬也進了過一些北伐,但是首先蔣琬沒有像諸葛亮親自出徵過,都是其他的蜀漢將領;
蔣琬時期的北伐,可以考證的有三次。一次在蜀漢建興十三年、曹魏青龍三年(即公元235年),蜀漢將領馬岱進行北伐,被司馬懿的部將牛金擊敗。動輒"斬俘萬計"的《晉書·宣帝紀》描述此戰結果是"斬千餘級",這次戰役的規模應當不會太大。
另外在蜀漢延熙元年、曹魏景初二年(即公元238年)還有一次北伐,蜀漢方面的主將就是常常被人們視為沒有什麼才能的廖化。但是事實上這次北伐廖化表現得十分出色,利用郭淮軍事部署的漏洞,分別擊敗了曹魏廣魏太守王贇和南安太守遊奕,完成了雙殺。可惜這次戰役在廖化的小傳中並無記載,導致他的歷史形象非常單薄。
最後在蜀漢延熙三年、曹魏正始元年(即公元240年),姜維率軍兵出隴右,受到郭淮的軍事壓力而撤軍。關於這次戰役勝負有爭議,有人根據蔣琬後面上表中"昔偏軍入羌,郭淮破走"的內容判斷為姜維獲勝,不過這句話也有可能是説諸葛亮時期的"陽溪之戰"。
除了這三次可以從《漢晉春秋》、《三國志·魏書·郭淮傳》以及《晉書·宣帝紀》當中求證的北伐以外,還有一些難以考證的北伐。比如《姜維傳》中記載姜維"數率偏軍西入"。
蔣琬激進的東征計劃
蔣琬是熱衷於北伐的,劉禪也支持他北伐,在延熙元年劉禪下詔令蔣琬進入漢中準備北伐,因為當時曹魏剛剛與遼東燕王公孫淵爆發戰爭,對蜀漢來説是一個進行戰爭的好時候。
在這個時期,蜀漢雖然有了武都、陰平兩郡,但是漢中仍然是一個北伐的重要軍事基地,直到蜀漢後期,漢中也承擔着一定的進攻職能。不過漢中有一個問題,它是介於秦嶺與大巴山脈之間的一個盆地,
於是蔣琬就想到另外一種計劃,用漢水作為交通紐帶,沿水路向東進攻魏興、上庸等地,然後攻克襄陽。這樣一來就可以為蜀漢北伐事業打開新的道路。
這個計劃可以説是高風險高收益。
但是風險也非常高。從漢中順流直下便於進攻,那麼一旦攻勢受挫呢?這個時候與東漢末年被豪強勢力把控的"東三郡"已經完全不同,它已經成為曹魏這個強大又穩定(這個時候還沒有爆發"正始之變")的政權的領土。
蜀漢軍隊出現大量傷亡,漢中就會有危險;漢中如果丟失,那麼別提北伐了,能不能保住蜀漢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這個風險是蜀漢政權難以接受的。蔣琬的東征計劃並不是説説而已,事實上已經開始做籌備工作,比如製造戰船。不過最後還是被蜀漢羣臣叫停,費禕、姜維、馬忠等人接連到漢中宣達政令阻止蔣琬,加上蔣琬身體原因,這次東征計劃就胎死腹中了。
東征計劃之後,是蜀漢北伐事業的消沉
蔣琬的東征計劃失敗之後,隨之而來的是蜀漢北伐事業的消沉。因為在這件事之後,蔣琬將自己的大本營從漢中南遷到涪縣。我們看《後主傳》的記載:蜀漢延熙五年(即公元242年),
姜維、蔣琬等人從漢中轉移到涪縣;反戰派的頭號人物費禕上位,
然而對於一個北伐派來説,漢中的價值明顯要遠高於涪縣。蔣琬的東征計劃刺激到蜀漢政權,他退而求其次,也是避免再刺激到蜀漢高層的神經。
我們再來看蜀漢這個階段的北伐事業。蔣琬的上表中提出讓姜維西入羌中吸收願意歸附蜀漢的羌胡人,表姜維為涼州刺史,作為北伐的先鋒部隊。《姜維傳》中也確實記載姜維在延熙六年遷為鎮西大將軍、涼州刺史。然而後續的北伐則一點記載也沒有找到。
《姜維傳》中從延熙六年一竿子支到延熙九年(即公元246年),這個時候蔣琬已經病逝;《後主傳》、《三少帝紀》中記載唯一一次蜀漢和曹魏的戰爭,是曹爽主動伐蜀的"興勢之戰"。
蔣琬執政時期,曹魏雍州、涼州都督分別是司馬懿、趙儼、夏侯玄。除《晉書·宣帝紀》中記載的早期馬岱北伐以外,《趙儼傳》、《夏侯玄傳》都沒有對抗蜀漢北伐的記載。可以證明在蔣琬執政的後期階段,蜀漢北伐事業幾乎陷入了沉寂,甚至不如費禕時期。而這種主戰和反戰的轉折,小編以為就來源於蔣琬這次因太過冒險被緊急叫停的東征計劃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中國歷史地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