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今年3月下旬,各大高校“雙一流”建設檢測指標數據填報工作的完成,“雙一流”第一期建設也即將收官。
“雙一流”建設是近些年來,高等教育領域中最為重要的國家戰略之一。如今,首輪建設已經接近尾聲,國家“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與“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作為舞台上的絕對主角,近幾年又取得了怎樣的發展成績?
近期,對第一個“雙一流”建設週期內,各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發展狀況進行了全方位的觀察。許多高校都在高層次人才、國家級科研項目、國家級科技獎勵等多項重要指標中表現十分出色,為學校參加下一輪“雙一流”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高層次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傑青與國家優青,既能代表一所學校中最頂尖的人才實力,又能反映出學校人才梯隊的建設情況。2016年以來,華東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蘇州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多所學校在高層次人才的新增方面表現出色。西北大學4年來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武漢理工大學、江南大學分別新增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表現相比“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毫不遜色。而華東理工大學在國家傑青、國家優青兩項指標中均拔得頭籌,共新增選傑青7人,優青21人,取得了值得稱讚的佳績。
國家級科研項
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國家支持基礎研究的主渠道之一,能夠客觀反映高校承擔科研項目情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中,蘇州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南昌大學、暨南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均擁有相當不錯的項目承擔能力。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科技大學在4年間分別獲批8項資助金額在500萬以上的自科基金項目,而蘇州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與南昌大學獲批的項目數均在1000項以上。
國家級科技獎項
國家級科技獎勵無疑是對於一位學者成果價值的最佳認可,對於高校來説同樣如此。近些年,共有50餘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其中,南京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分別榮獲國家最高科技獎1項,實屬難得。其他高校同樣表現出色。北京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分別奪得2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獲得5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北京交通大學、河海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海軍軍醫大學等高校則在國家科技進步獎評選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雙一流”建設動態調整的機制,使得所有高校都置身於這一重要的國家戰略之中。
從國內一流邁向國際一流,從一流水平的學科邁向一流水平的大學,迎接即將到來的所有機遇與挑戰,中國高校已經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