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與是項籍的字,秦末下相人,在現在的江蘇宿遷市,他是楚國貴族名將項燕的孫子,有着西楚霸王項羽之稱,這個人也是英雄氣勢了得,有一定的智慧,他也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的代表人物,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早年跟着自己的叔父項梁,他在楚國想要招兵買馬,因為主將是項羽,所以大家都願意跟隨他。
項羽帶兵打仗是把好手,曾多次建下功績,在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等領導的秦軍主力,因此在當時是十分有名的,秦國滅亡以後,自稱西楚霸王,人一旦有了權力,就會有了變化,最後項羽就變成了容易猜疑、剛愎自用的人,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給自己造成隱患,因為猜疑范增,也不相信范增的話,後來項羽變得我行我素,就是要遵守鴻溝協定,導致自己想不開,在烏江自殺了。
劉邦這個人,他沒有什麼大本事,但是他有兩個優勢,想來也是流傳劉備的基因,如果把韓信蕭何視為千里馬的話,那麼劉邦就是他們的伯樂,劉備特別會看人,知道韓信是帶兵的好手,又特別忠誠,就特別放心讓他執掌軍權,蕭何是整理軍事政治的一把好手,所以就讓蕭何管了朝廷瑣事,讓善於謀劃的張良同時幫助蕭何,劉邦不但可取之處在於慧眼識人,還有一點就是劉備看待事物的發展是十分具有遠見的,能憑藉自己的猜想知道之後大致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這些優點是劉邦能夠成就事業的先決條件,而這些恰好是項羽沒有的。
歷史上有名的韓信,原先是打算投靠項羽,但是項羽識人不清,當時並不覺得韓信有多麼厲害,於是就錯失了這個優秀的人,項羽勇猛有餘而智慧不夠,善於帶領士兵打仗,但是如何做一個好皇帝就不是他擅長的,坐上皇位以後,生性多疑,該聽的話偏不聽,不該聽的話偏要去做,導致把自己的皇位丟失了,也完全是他個人造成的。
因為項羽不會用人,原本劉邦這一方勢力處於弱勢,因為後來英布倒向劉邦,導致兩方勢力持平,其實這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事實,想要一個國家長期穩定的發展,就必須要有一雙慧眼識人,比如劉備和劉邦不是特別優秀的人,但是最後都當了皇帝,但其實説到底,還是要看一個人的品行好不好,能不能夠得到民心,畢竟諸葛亮很早之前就説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