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認為萬物都需要正名 荀子非相的意義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荀子正名
荀子的正名是從古流傳至今的珍寶,下面我們來看看它的大致內容。正名講的是名稱與客觀現實的關係,做到名副其實是最好的。
荀子畫像
人們用自己的感知(聽力、嗅覺、思維、眼睛等)去感受這個世界存在的事物,用不同的名稱對不同的事物精心命名。哪怕是一位君主,也要根據客觀事實來命名,做到名與實相符合,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如果名不副實,豈不是歪曲了事實與真相。
有許多句子在使用名稱的時候產生了迷惑,從而搞亂了説法。像什麼被侮辱了而不以此為恥辱;聖人不愛惜自己,以天下、大眾為主;殺死盜賊不算是殺人。這些説法混淆了名稱與事實之間的聯繫,很多句子之間感覺上是自相矛盾的。所以,要根據事實來認識事物,從而來命名。
還有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想要的與不想要的,也要能認識到自己的能力。當自己的欲求得不到滿足,或着自身條件不能達到預期目標時,就會產生慾望。
雖然每個人都有慾望,但是要對其有所控制,不要執着的追求,有時候也要學會放手。過度的慾望會產生混亂,以至於危害自己,危害他人。過度地追求慾望,也會讓自己過得很累。有時候,適當給自己一點自在、放鬆的空間,過得快樂一點。這篇文章還告訴了我們一定要注重事物間的客觀聯繫,追求現實,不能忽視客觀的存在。
荀子非相
荀子生於公元前313年至238年,名況,字卿,因為西漢當時皇帝叫劉詢,為了避諱皇戰國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他認為“人之性惡”,思想體系中有明顯的唯物思想成份,可以説是個唯物主義思想家。
荀子石像
《荀子非相篇》開篇就立場鮮明地批駁了相面術,他指出“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看一個人的外表不如看他的內心思想,看人的思想不如看他怎麼為人處世。外表即使醜陋而思想道德和處世方法好,他仍然可以成為一個堂堂君子,而只有漂亮的外表而思想道德和處世讓人嫌惡,他在人們眼中只能是個小人。他説古代的人根本沒有這種相面之事,真正有學問的人也從不談論這個。
接下來,他舉了大量歷史名人為例,堯高而舜矮,周文王高而周公旦矮;孔子高而冉雍矮,孫叔敖外表醜陋卻為楚國稱霸立下汗馬功勞還有葉公子徐偃王等,都是其貌不揚甚至醜陋之人卻都成為讓人敬仰之人。進一步論述了不能只從外表來評判一個人,而要看他內在的思想學問。夏桀、商紂再次被荀子提到,他們都是儀表堂堂之人,但結果呢?只留下歷史罵名和恥辱。
舉了古代例子,他又舉當時社會的例子,許多做亂之人和輕薄之徒,大都長相英俊,衣飾華麗,女人看了沒有不喜歡的,國君不願有這樣的臣子,做父親的也不願有這樣的兒子。再次講到禮義的重要,並且認為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
荀子強國
荀子生於公元前313年至238年,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尤其在思想上頗有建樹,可以説是“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戰國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他認為“人之性惡”,因此必須以後天的教化禮儀來改造昇華人性,對儒家思想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荀子石像
《荀子強國》篇主要闡述荀子對強國的認識和觀點。他認為要使國家強盛,最根本的就在於教誨人民,推行禮儀之道,他指出“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
荀子首先以莫邪寶劍做譬喻,質地再好,鑄造技藝再好,如果“不剝奪,不砥厲,則不可以斷繩”,因此一個國家也只是一個強大國家的粗坯,要對人民進行教誨,才能使他們步調一致,守衞國家,國家才能真正強盛。教誨的內容猶如磨刀石,對於一個國家來説,這磨刀石就應該是禮義和法度。
接着他從分析三種威嚴入手,闡述只有重視禮制的道德的威嚴才能真正使一個國家安定強盛,而只靠權勢和懲罰去震懾控制民眾的的,稍一放鬆就會無法控制,最終使國家走向危險衰弱,為此他舉了商湯、周武王和夏桀、商紂王的例子,勸説齊國相國推行禮儀和道義。又以當時的秦國為例,民風淳樸,官民都謙恭有禮,朝廷處理事務卻看似輕鬆安逸,説明尊重禮義的重要性。
在此文中有一段關於“積微”的言論,他主要是闡述要使一個國家強盛,君主就要珍惜時間,注重從小事做起,但這道理其實對於每個人都是很重要的“積微,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後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於小事者矣!”只有從小事做起,抓緊每日每月每季每年,才能真正有所收穫有所成就!
荀子教育思想
荀子是周朝戰國時期的一名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無論是在政治上、經濟上、哲學上,還是在教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其獨特的教育思想,不僅在古代,對古代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影響,乃至當今,荀子的教育思想對當代社會政治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荀子畫像
縱觀我國的教育史,第一個注重“尊師重教”的價值觀念取向,並提出“天地君親師”的教育家即是荀子,但是荀子特別強調,一個人的好壞是受後天的環境和教育的綜合影響,而非先天決定。關於荀子的教育思想的精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在教育的作用方面。荀子認為,教育的最大作用或意義即在於將人“惡”的本性逐漸轉化為“善”,不斷提高人的素質。通過教育,使人的素質得以不斷提高,並改善或扭轉人的命運。因此,荀子認為教育才是改變人生命運的關鍵因素。
二是在教育的目的和內容方面。關於教育的目的方面,荀子認為,教育的目的就在於向學者傳播知識,不斷增加學者的知識底藴,使學者博學多識。
關於教育的內容方面,荀子特別強調《詩》、《書》、《禮》、《樂》、《春秋》和《易》等儒家經典名著的重要性,尤其是《禮》和《樂》這兩部儒家經典名著。因為這些儒家經典名著對於規範學者的行為規範,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荀子字
荀子,字卿,因此也可以尊稱荀子為荀卿。卿字,從古至今共有七種用法:
荀子畫像
一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後,特別是在秦漢的時候,“卿”字一直是用來代表一種非常貴重的職稱,或用來稱謂高級長官或爵位的一種代名詞。如廣為人知的“卿相”,即代表古代王朝中執掌職權的大臣。這在現如今就好比中央行政機關的部長一職。
二是代表對人的一種尊稱,以此來表示對人的一種尊敬或愛戴。如世人稱謂荀子為荀卿,即表示世人對荀子的尊敬之意。
三是從唐代時期開始,卿字是君主對於臣民的一種專用稱謂。如古代的君主稱臣民為“愛卿”。這種用法一方面主要得源於魏晉時期,“卿”字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稱謂,以表示二者之間一種親切的感覺;另一方面也是借鑑了唐朝時期,“卿”字被廣泛用於官場、宮廷之間國君對臣子的稱呼。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不難解釋,為什麼我們在觀看古代的影視戲劇時,總是能夠聽到皇帝稱臣民為“愛卿”,臣民之間互稱“卿家”了。
四是古代時期,朋友之間或夫婦之間的相互愛稱,用以表示男女之間非常親暱的感情,如卿卿。
五是在秦代以前表示“將領”的意思。如秦代以前的天子、諸侯和將帥,都可用卿稱之。
六是與“慶”同意,代表祥和、幸福、安康的意思。
七是百家姓中的一個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