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蘇軾 高俅蘇軾
青玉案蘇軾
蘇軾是北宋一代大文豪,蘇軾的詩詞作品以豪放大氣著稱,因此蘇軾也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物。《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是蘇軾的代表詞作之一。這首詞是蘇軾寫給好友蘇堅的送別詞,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思念故鄉之情。
蘇軾畫像
全詞內容是:“三年枕上吳中路。遣黃耳、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鷗鷺,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輞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蘇軾寫下這首詞時,恰好是送行友人蘇堅回吳地的時候,這首送別詞別具一格,並沒有用大篇幅來寫出詞人對友人蘇堅的不捨之情。反而,言詞之間洋溢出羨慕之意。畢竟,友人今天就要回到故鄉,自己本和蘇堅同是吳地人,奈何身兼要職,遲遲迴不了家鄉。上闋中,蘇軾以“三年”點題,寫出蘇堅離開吳地已有三年時間,表示出蘇堅思鄉迫切的心情。蘇軾一面為友人今日能啓程回鄉而感到高興,另一方面,詞人此刻心情低落,他也思念吳地的一景一物。在詞的上闋中,蘇軾用用“黃犬”典故,表達出詞人希望好友回鄉能夠寫一封書信,告訴吳地三年的變化。
詞的下闋中,詞人以“老子”自稱,言詞之間略顯幽默,反映出作者對吳地友人的思念之情。蘇軾所作的這首詞,雖然是贈送友人的送別作。但是,字裏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思鄉之情。
蘇軾送別詞
大家也都知道,蘇軾一生仕途坎坷,一波三折,多有不順。而離別又是人這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離別,無法決定,無法選擇。有生有死,就會有離別。這樣一件具有濃重悲傷色彩的事情,對於仕途不順,人生坎坷的蘇軾來説,更是增添了一種憂思,是人生中的一大憾事,難免會生出許多的感慨。那麼蘇軾送別詞又是什麼樣的呢?
蘇軾像
歷史上,蘇軾送別詞,較為具有代表性的有三首:
1、《臨江仙送錢穆父》
2、《蝶戀花·雨後春容清更麗》
3、《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也非常著名的送別詩。
其實,仔細品讀蘇軾送別詞,不難發現一些共同點以及蘇軾的寫作技藝。比如,在蘇軾的送別詞中,出現過很多意象。很典型的是花木,例如:柳絮,茱萸和竹。在《滿庭芳》和《菩薩蠻》中,蘇軾就用到了柳樹和柳絮,而在《浣溪沙》和《西江月》中,又很自然地用了茱萸,而竹子,作為當時文人墨客所追捧的,自然少不了。另外,在蘇軾的送別詩中,也經常出現鳥獸,作為一種獨特的意象,構造意境。馬、鴻雁、鶴都曾被作為過意象,表達作者的感情。比較常見的是氣象,雨、雪、甚至是風都作為意象。例如,在《菩薩蠻》、《浣溪沙》和《青玉案》中都多次出現與,雪,和風這氣象類的作為意象。
蘇軾的送別詞每一首都是經典之作,給後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蘇軾被稱為什麼
李白被稱之為“詩仙”,杜甫被稱之為“詩聖”,這兩位的這兩個稱號對於現在的人來説可謂是婦孺皆知吧。可是有了“仙”有了“聖”還有個“神”應該是誰呢?人們是把蘇軾稱之為“詩神”。
蘇軾畫像
蘇軾能被稱之為“詩仙”不僅是因為他是一位傑出的文學,留下了無數為人稱讚的詩詞,還是因為他是一位很厲害的文學批評家,給他人的作品以見解,促使他們也成長成一位成熟的詩人。
蘇軾的“神”不是神在他是一位曠世奇才,而是“神”在他那獨特的文學見解。比起文學帶來的“風花雪月”他更加看重文學具有的社會功能。蘇軾一向反對“貴華而賤實”,覺得文學的創作者是要有一定的社會生活感受。他在《答謝民師書》中寫道“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這些,表明了他覺得寫文章必須敢於革新以及獨創。蘇軾也覺得文藝的創作技巧是需要探討的,他在《答謝民師書》用“求物之妙如繫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這樣的話來表達。蘇軾的文藝觀更直觀的感受就是在他的創作中。在作品中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感想還有對人的教導。
多去看看蘇軾的文學作品,體會他的獨特之處,有了這些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他才能被人稱為“詩神”。這是大家對於蘇軾的文學功底以及文學態度的一種最直接肯定。
高俅 蘇軾
蘇軾與高俅這二位都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單獨拿出來一位大家都清楚是什麼人,但是把這二位放一起大家又知道是怎麼回事嗎?個人認為這二位之間的故事其實也是一段美談。
高俅畫像
話説那個時候高俅還是一個破落子弟,在蘇府(蘇東坡家)當個小官,與蘇東坡很是熟識,大家都知道蘇東坡是大文豪啊,這高俅也是會舞文弄墨的,寫好了文章也是會拿給蘇東坡看讓蘇東坡給指正的,於是蘇東坡就發現,這高俅文采不錯啊,也是個人才啊,於是就高看他一眼,有合適的機會也會想着他。
蘇東坡曾將高俅推薦給翰林學士承旨曾布,但是由於曾府門客已經很多,高俅被人給退了回來。蘇東坡又把高俅推薦給當朝駙馬都尉王晉卿,為高俅在駙馬府謀得了個小官。高俅在駙馬府一呆就是小十年,估計也是夠鬱悶的,終於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認識了當時的端王即是後來的宋徽宗,因踢得一腳好球而使二人混個臉熟,後來端王繼位,高俅因得這層關係再加上會做人情商高一路高歌官路亨通,官至節度使後來又升為樞密使,他爹他哥也雞犬升天高官厚祿享受着。所以高俅打心裏是感激蘇東坡的。
在那個時代政治派系鬥爭是很激烈的,不巧蘇東坡就是那個犧牲品,連番貶職、流放,讓蘇東坡飢寒交迫,可憐一代大家就這樣客死他鄉。
這兩個人在政治上意見相左,人生取向也是背道而馳,一個人飛黃騰達的時候正是另一個人落魄失意的時候,那麼這兩個人又有什麼交集?在仕途上高俅幫不上蘇東坡或者説是蘇家人的忙,但是由於蘇家的落魄,在蘇家人(蘇東坡子孫後代)進京的時候,高俅總是會親自接待並好吃好喝好住的供着,還給予錢財幫助。就是因為高俅一直顧念着蘇東坡對他的知遇之恩,愛屋及烏的一直對蘇氏後人加以照顧。
歷史上對高俅的評價咱們先不用管,就高俅與蘇東坡這一段故事咱們完全可以相信人性的美好存在於任何人的心中。
蘇軾陽關曲
陽關曲•中秋月: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軾畫像
《陽關曲·中秋月》敍述的是蘇軾與弟弟蘇轍中秋重逢,共同賞月的情景。這首詞產生於蘇軾兄弟二人暌別七年首次相聚並共度中秋這一背景,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寫情,抒發了蘇軾對親人相聚後又要分開的哀傷與感慨。
《陽關曲·中秋月》沒有直接寫圓月,而是先從遮住月亮的雲開寫,撥雲見月才更顯月亮的光明與清幽,詞句中並未出現月光等字樣,卻讓人可以感覺到想象出月華如水的神韻。月朗星稀宇宙空闊整個銀河顯得非常悠遠,中秋時節月亮顯得格外明亮圓潤,猶如玉盤掛在天上。以玉盤做比喻寫出了月亮的冰清玉潔,此情此景賞心悦目,完全是從一個賞月人的角度出發。
結合創作背景,中秋節正值兄弟二人團聚,蘇軾自然是心中愉悦,讚歎此夜之好。但是蘇軾感嘆的是“此生此夜不長好”,大有佳期難得理應盡興,只有這樣才能不辜負當空明月的意思。但是月有盈虧人也如此,兄弟二人分別已久,好不容易相聚又要分開,蘇軾又感慨時間之短,引出離別之情,“明月明年何處看”是他的感慨,身不由己相逢無期啊,同時也是對自己的嘆息,朝局不定自己漂泊不已。“此生此夜”對“明月明年”疊字唱答佳句天成。
蘇軾的這首《陽關曲·中秋月》從月團圓寫到人團圓,從今朝想到明朝,再歸結到離別情,有情有景讓讀者回味無窮。
沁園春蘇軾
蘇軾有幾首《沁園春》,其中一首寫給自己弟弟蘇澈的《沁園春·孤館燈青》應該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因為對自己的弟弟的思念還有朝廷中的種種雜事堆積在心頭,蘇軾也變得憂鬱了起來。將這樣的思緒寫下來,變成了一首詞,這詞就顯得比較特別了。
蘇軾畫像
蘇軾的《沁園春·孤館燈青》有着蘇軾以往的風格,又有着不同於蘇軾以往的感覺在裏面。蘇軾的《沁園春·孤館燈青》的開頭是:“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這句詞只能看見憂愁,不能看到蘇軾以往的豪邁。不過這也是難怪的,與自己的弟弟蘇澈兄弟情深卻分隔兩地,向上面請求調到與弟弟相近的地方去被批下來,可是卻需要和朝中的新黨周旋。這能不煩惱嗎?這能見到弟弟的喜悦之情和要為朝中之事煩惱的鬱悶交雜在一起,就寫下一首這樣的詞。
有一點有趣的是蘇軾的《沁園春》都是表達一種憂愁的情緒。比如蘇軾早期的作品《沁園春·情若連環》也是帶着一絲愁苦的心緒在裏面的。“情若連環,恨如流水,甚時是休。”這樣的詞如果不説是蘇軾寫的,只怕很多人會覺得應該是出自李清照之手吧。可見蘇軾早期也不是那麼的豪放,也是帶着一絲少年的氣息的。
蘇軾《沁園春》一首給自己很思念着的弟弟,一首給一段悽美的愛情,這《沁園春》見證了蘇軾少有的柔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