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的資料
元稹的資料中記載他的家族世代都是文官,他小時長相十分清秀,父母非常寵愛他,三四歲的時候父親就帶着他讀書。但好景不長,在他八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幾個哥哥不願意供養他,母親只得帶着孩子去投靠孃家,日子變得非常困難,但母親非常堅強,一方面照顧孩子的生活,另一個方面也沒有放棄對他的教育。
元稹畫像
母親的孃家比較安定,元稹的童年雖然艱難,但在母親的保護下,仍舊很快樂,母親持家有道感染了元稹,他很好學常常向別人借書或去姐夫家求教,他的表兄又教他騎馬射箭,不滿十歲的時候,元稹在作詩方面的天賦就顯示出來,在民間的生活讓他對農村的環境有所瞭解。
元稹的資料上提到在他十五歲的時候,就投入考試之中,但是奪取了功名的元稹並沒有得到官,只能一直閒居在長安裏。但這並沒有讓他停止學習,京城的文化和廣泛的興趣讓他的文化修養得到了提高,開始大量的作詩。後來元稹再次參加考試,與白居易同登榜單,兩人成為好友,入仕之後有了結婚的資本,於是元稹將這件事提上了日程,不久後便成婚。
元稹當官後不停的上疏獻表,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受到召見,他的勤懇鋒芒畢露,引起他人的不滿,後被貶官到河南,這時元稹的母親去世,他悲痛欲絕,守孝三年。以上便是史料中記載的元稹的資料。
元稹會真記
據史料記載,元稹會真記應創作於公元804年,又名《鶯鶯傳》,主要是講述了張生與崔鶯鶯的悽美愛情故事,後人多認為這是元稹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而作,但因為其中很多修飾虛構的語言,所以並不能當作其個人傳記而論,而是當作文學作品來評價。
元稹畫像
元稹會真記中介紹了貞元年間,窮書生張生路過蒲州時恰巧遇到了暫住在普救寺的崔家母女,在蒲州發動兵變時,張生救下了崔家母女,崔家為表謝意特意設宴款待張生。宴席上張生見到了崔家小女崔鶯鶯並被其美貌所吸引,隨後張生託丫鬟紅娘將親筆所作《春詞》轉贈予崔鶯鶯以示心意,崔鶯鶯也回贈情詩並委婉約張生夜會,在紅娘的牽線下,張生最終抱得美人歸。但是好景不長,數月朝夕相處後張生便因赴京趕考離開了鶯鶯,思君心切的崔鶯鶯千里寄去信物,卻得不到張生肯定的答覆,歸期未有期。同時張生還將自己與崔鶯鶯之間的情事告訴了自己的朋友,在張生的口中,崔鶯鶯是一個美豔的女子。
元稹會真記通過描繪崔鶯鶯與張生的相識、相戀及最終被拋棄的悲劇愛情,細緻的刻畫了崔鶯鶯這樣一個敢於衝破封建束縛、努力爭取自由愛情的女性形象。
該作品後來被改編為很多版本,其中王實甫的《西廂記》是以“大團圓”結局,在墨客文人的意淫之下崔鶯鶯的悲慘愛情反而成就了王實甫。
遠望元稹
元稹是河南人,其父是元寬,母親鄭氏非常賢能而且文采斐然。元稹自幼聰慧,在母親的親身教授下,15歲便擢第,25歲時和白居易同期中進士併成為終身摯友,兩人更是以推動新樂府運動而被世人尊稱為“元白”,其詩號為“元合體”。元稹的優異創作中尤以詩的成就最大,現存於世的大約有八百三十餘首,其中《菊花》、《遣悲懷三首》等都是他的代表作,那麼《遠望》元稹寫的是什麼呢?《遠望》元稹表達的主要意境是什麼呢?《遠望》元稹又是在什麼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呢?
元稹劇照
唐大和三年九月,元稹主要擔任尚書省左丞一職,正是因為此職務的便利,他開始在朝野中整頓吏治,為了恢復諫官的作用、整頓政府官員,他採取了嚴格措施並將當時受人非議最多的七名官員貶謫出京,這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一番熱議,更多的官員並不認可他的這種行為,而且因為元稹平時就沒有操行,上下官員心裏對此並不認同。恰巧宰相王播突然病逝,李宗閔正再度掌權,元稹受到排擠最終於大和四年正月被迫辭去尚書省左丞職務,轉而出任檢校户部尚書,兼任御史大夫等職,這首《遠望》便是他在此背景下於武昌仲宣樓裏有感而發。
這首詩直譯過來便是,滿眼望去盡是蕭索的冬天風景,落葉散落遍地被雪覆蓋,山間寺廟被漫山遍野的紅樹裹在其中,此時站立在仲宣樓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就像漳水緩緩向東流去。
元稹韋叢
在歷史上,元稹是寫詩給妻子最多的人。他的一生寫了很多關於自己妻子的詩,僅流傳下來的就有着三十多首,而在這些詩之中寫給他的妻子韋叢的就有着十六首。由此可見元稹對於韋叢的深厚情感。也正是因為在元稹寫給妻子的詩中,給韋叢寫的最多,所以人們對於元稹韋叢的故事也是有了極大的興趣。
元稹韋叢畫像
元稹的家族在隋朝的時候是名門望族,但是在後期逐漸衰弱,到了唐朝的時候,已經沒落了。而元稹就是生於這個時候。雖然家族沒落,但是底藴卻還是存在。從小元稹就接受着大家少爺一樣的教育,因此成為了一個富有學識的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元稹來到了長安,之後認識了京兆伊韋夏卿的女兒韋叢。在元稹的心中,韋叢是一個很好的婚姻對象,因為韋叢不管是身世背景,樣貌品行都是很好的,無論是作為妻子,還是對他將來的仕途都有着很大幫助的。於是元稹對韋叢展開了追求。而韋叢對於這個風流倜儻,才華橫溢的年輕男子也是有着很大的好感。漸漸的將自己的一顆心放在了元稹的身上。
而韋叢的父親也相信元稹是一個有才華的人,將來一定會大展拳腳,於是便將自己的小女兒韋叢嫁給了他。在婚後韋叢就跟隨着元稹過起了清貧的生活,無怨無悔,將家裏打理的井井有條。不讓元稹有後顧之憂,專心的讀書。從元稹韋叢的生活中處處體現出韋叢的知書達理,端莊賢惠。因此再後來的時候,元稹總會不由想起自己的結髮妻子韋叢。
為了紀念自己的結髮妻子,元稹寫下了很多的詩句,讓後世的人們記住了這對恩愛夫妻,這就是關於元稹韋叢愛情故事。
元稹的愛情
唐朝著名詩人元稹除了和摯友白居易所流傳百世的“元白之誼”,其愛情故事也讓後人津津樂道,世人多以痴情不專情來形容他,對於元稹的愛情獲得這樣評價的原因及發生的故事具體如下。
元稹畫像
元稹的愛情故事女主人公之一是其結髮妻子韋叢,貞元十八年出身官宦家庭的韋叢嫁給了秘書省校書郎的元稹,他們婚後的生活雖然拮据,但習慣安逸高門生活的韋叢並不貪圖榮華富貴,相反她任勞任怨、賢惠持家,韋叢和元稹七年的貧賤婚姻生活雖不富裕但相敬如賓、温馨甜蜜,無奈造化弄人,元和四年元稹升任監察御史,困苦生活終於熬過、幸福生活即將開始時,韋叢卻因病去世,元稹悲痛交加寫下了《遣悲懷三首》等悼亡詩來追思亡妻。
元稹的愛情故事女主人公之二是薛濤,元稹在31歲時相識了大他十一歲的薛濤,但年齡的差異並沒有阻擋他們洶湧的愛意。在薛濤自稱自己已經老了時,元稹在寫給她的詩中寫道: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在薛濤早已忘了自己的字時,元稹對她説:當朝女詩人並不多,但洪度(薛濤的字)你是最傑出的一個。這些字字句句深深打動了韋叢,自此他們開始日日談詩、遊玩各地,這場轟轟烈烈的姐弟戀後元稹返回京城,他不僅帶走了薛濤所贈之詩更帶走了薛濤一生中唯一的愛情,後來他又做了乘龍快婿,而薛濤回到了浣花溪,這也是元稹的愛情痴情不專情的原因。
元稹怎麼讀
這個問題的矛頭應該指向“稹”,作為一個明顯的形聲字,它的讀音不麻煩,即使不知道怎麼讀,也會莫名其妙地讀成“真”,但其實,人家讀三聲“珍”,這字一般很少見,但在唐代文學史中出現頻率頗高,只因為唐朝有個大詩人叫元稹,這也算是字憑人貴的一個典型吧。
元稹雕像
元稹,唐朝大詩人,“曾經滄海”的男主角,“巫山不是雲”的感嘆者,寫詩很走心,淺顯易懂,但情感真摯,而這種感情真摯的詩句大多是悼念亡妻韋叢所作,也正是因為這些詩,才使元稹在唐朝幾萬多詩人中脱穎而出。
但元稹詩名流傳,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他有一個更有名的好基友白居易。説起白居易來,從小學開始我們就把他李白、杜甫一起説,但其實白居易和元稹才是一個年代的人。白居易大元稹八歲,二人同年考取功名,結下了友誼,而且二人的文學主張也很合拍,經常詩歌唱和,絕對是絕佳的好基友。
另外元稹還和兩個比較有名的女人發生過關係,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崔鶯鶯,因為崔鶯鶯這個文學形象就是出於元稹之手,而這個故事正是元稹經歷的真人真事,崔鶯鶯也有其人,只不過,年少時的元稹為攀高枝,劈了崔鶯鶯的腿,現在看來,這段情史算是元大帥哥人生中的一個污點。
另外一個女人那更是聲名在外,唐朝三大美女詩人之一的薛濤,當年那可是和元稹流傳了一段眾人皆知的“姐弟戀”,二人曖昧由來已久,但最終沒能廝守一起,很遺憾,但也並不可惜,畢竟命運之手,變幻無常,薛濤沒嫁給元稹,也算是薛濤的另一種美好的結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