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楊吉兒 唐太宗吞蝗

唐太宗李世民楊吉兒

在李世民的後宮中,其實有三位楊妃,大楊妃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隋煬帝的女兒,按照記載,這位應該就是楊吉兒,她是隋煬帝的掌上明珠。

楊吉兒劇照

李世民後宮應該是由三位楊妃的,大楊妃就是這位,其次是一位楊妃封號貴妃,生下了趙王李福,小楊妃就是李元吉的老婆楊氏,生下了曹王李明,李世民很寵愛這位前任弟妹。這裏的楊吉兒,根據後世猜測應該就是唐宮裏妃位中空缺的那一位“淑妃”,唐朝的妃制是“德賢淑貴”,缺失的應該是楊吉兒。

楊吉兒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唐宮妃子,首先她是隋煬帝女兒,屬於舊王朝公主,關於她的記載比起太宗的其他妃子屬於比較多的了,主要是因為她是隋煬帝女兒,絕不是什麼隋朝宗室公主,太宗的淑妃一直空缺,可見太宗有意讓其做淑妃,只是當時朝臣可能不同意,畢竟身份特殊,太宗應該還是很喜歡這個楊妃的,太子李承乾被罷免之後,立了李治,李世民懷疑李治太過軟弱,對楊妃的兒子李恪很是中意,應該説李恪也是最像李世民的一個人,不過被長孫無忌勸過去了。這説明李世民並不那麼在意楊妃的出生,因為他也不在意立楊妃之子為太子,可見楊吉兒雖為前朝公主,卻深受太宗喜愛。據説太宗彌留之際,要求將後宮妃子都送去削髮為尼,唯獨留下了楊吉兒,可見太宗對楊吉兒的深厚感情。

唐太宗時期以直言 失去一面鏡子的是誰

李世民在位非常的重用一名大臣,這個人就是魏徵。而他和魏徵兩個人在歷史故事中一直是明君與賢臣的代表,一個敢不畏生死直言進諫,一個不拘九五之尊虛心接受,不得不説,大唐的盛世與這二人的相輔相成不無關係。

魏徵畫像

李世民信任魏徵,甚至於在魏徵死後,他曾十分心痛的説魏徵不在了就等於是他失去了一面鏡子,這個鏡子的意思自然是指日後沒有人敢當面指責自己的不對之處。

魏徵,字玄成,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文學和史學家,他曾輔佐唐太宗開創了大唐的貞觀之治。魏徵這個人在歷史中是非常有名的,甚至於《西遊記》裏都有他的“夢中斬龍”的故事,而他本人也是相當的有能力有才華,最有名的就莫過於他敢於觸犯龍顏,當面指責皇帝的過失之處,毫不膽怯。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取得勝利,得了江山,有人就向他舉報魏徵,説他曾經為太子李建成出謀劃策,李世民便命人把魏徵找來對峙,沒想到魏徵直言不諱,竟然説出若不是太子當初不肯聽他勸告殺了李世民,也就不會有眼前的事。眾大臣全都嚇得不敢説話,反而是李世民覺得魏徵不僅膽識過人而且具有遠見卓識,非常的難能可貴,就將他留在身邊,並賜予高官,由此開始更加的重用於他。

這就有了後來魏徵去世後,太宗為何痛呼自己失去了一面鏡子的説法。

唐太宗吞蝗

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統治下,唐朝民風開化,經濟繁榮,一派祥和,直到今天,我們提及他的“貞觀之治”都不免感嘆當時的盛況。而唐朝之所以能如此昌盛,與李世民愛民如子息息相關。其中唐太宗吞蝗講的就是他愛民的一個典故。

唐太宗圖片

有史料記載,貞觀二年,長安城裏大旱,長時間的大旱必然引發蟲災,果然不久四處便開始鬧蝗蟲。李世民進入百姓的莊園看糧食的受災情況,看到蝗蟲遍地,便捉了幾隻放在手心,對着手心的小蟲子説道:“糧食是百姓的根本所在,你吃了糧食,百姓就會捱餓。百姓如果有什麼罪過,應當是我這個一國之君沒有做好,應該由我來承擔,如果你能顯靈的話,就吃我的心吧,把糧食還給百姓!”説罷,就要吞下蝗蟲,羣臣阻攔,説萬一吃了生病呢!唐太宗説:“我願意承擔百姓的所有災難,小小的疾病怕什麼?”説罷不等羣臣開口,就將蝗蟲吞了下去。説來也算離奇,自此蝗蟲不再成災,而唐太宗吞蝗的事蹟卻流芳百世。雖然這個故事可能有一點誇張,但是也從側面表示了唐太宗愛民的形象。

唐太宗吞蝗事件中唐太宗對蝗蟲説的那些話將唐太宗以民為本的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也將一個國家的君王的形象烘托的高大偉岸。在國家有難之際,唐太宗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擔憂的是民生,無怪乎當時的百姓對唐太宗如此的愛戴了!


唐太宗的妃子

唐太宗李世民,一身都在為國為民,創下了不朽的功績,而對於他的感情史,相較於其他帝王而言,也有為人稱道的地方。唐太宗的妃子中,史書上有記載的是八位。

文德皇后圖片

第一位是文德皇后,眾人可能更習慣稱之為長孫皇后。如果説唐太宗是千古一帝,那麼文德皇后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後。玄武門兵變,長孫皇后功不可沒。長孫皇后既有女子的温柔,又有男子的胸襟和氣魄。她一身都盡心的輔佐李世民,留下了三十卷《女則》。在她逝世後,葬於昭陵,李世民為她建造高台,每日遙望,李世民死後,更是與她合葬昭陵。

李世民的第二位妃子便是楊妃,楊妃是隋朝公主,很早就嫁給了李世民,為李世民生下了吳王李恪,李世民曾想立她為後,因為她的身份而被羣臣反駁,只得作罷!據説最後也葬在了昭陵。

第三位是陰妃,陰妃為李世民生了個兒子,叫李佑,李佑後來謀反被賜死,陰妃也受到牽連而死。第四位是燕妃,燕妃的記載不多,為李世民生下兩位皇子。第五位是賢妃,即徐慧,徐慧天性聰穎,對李世民死心塌地,最後隨李世民一起去世了,死時才24歲。第六位是韋貴妃,韋貴妃容貌傾國傾城,也是李世民做秦王時嫁入秦王府的。第七位是楊氏,她原是李元吉的妻子,楊氏沒有被封為妃子,卻成了李世民少有的人生污點之一。

最後一位便是武曌,即後來的一代女皇武則天。武曌原叫武媚娘,是唐太宗的才人,後來出了“武代李興”的説法,被貶出家做了尼姑。

唐太宗嘆曰

魏徵是比較有名的丞相了,魏徵死的時候,唐太宗嘆曰:“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這句話被很多後人用。唐太宗當時很難過,魏徵雖然平時跟太宗説話從不顧及太宗顏面,不過他都是為國家和百姓考慮才會直言進諫,太宗在失去魏徵的時候非常痛心,魏徵是他的一面鏡子,所以唐太宗才可以“明得失”,才沒有重蹈隋朝覆轍,開創一個盛世。他感嘆自己失去了重要的賢臣。

魏徵畫像

其實這句話後面還有,唐太宗嘆曰:“今魏徵逝,一鑑忘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書一紙,始半稿。”他感嘆,魏徵死了,他李世民就失去了一面鏡子,到魏徵家裏去又翻出了寫了一半的書稿,而這個書稿是魏徵留給太宗的治國用人之道,想到這裏唐太宗肯定更加傷心,魏徵到死都在為太宗出謀劃策,為大唐鞠躬盡瘁。

最後這一段是這樣的,唐太宗嘆曰:“朕顧思之,恐不免斯過。公卿侍臣,可書之於笏,知而必諫也。”中間一段是寫魏徵留下的書的內容,最後這句就是太宗對魏徵的肯定,意思是唐太宗一個人考慮事情肯定有不周全的地方,你們這些大臣一定要敢於進諫,魏徵的意思就是從任何人任何事那裏取長補短,任人唯賢,用人不疑,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唐繁盛。

唐太宗的這段感嘆,前三句經常被用作“座右銘”,是太宗對魏徵的高度讚揚。

唐太宗不徇私

唐太宗是歷史唐朝第二代君主,也是唐朝開國功臣,在他統治期間,唐朝是很興榮的,而當時的大臣也都很忠誠,有什麼事,都是敢於直言進諫,不會刻意阿諛奉承。李世民在要求羣臣時,也是很嚴格要求自己的,不會隨意徇私。

唐太宗像

一次,還是他做秦王時,就在門下做事的官員犯了錯,找來求他饒恕,李世民有些為難,念及舊情,想要赦免他的罪,不撤他的官職,可是遭到了魏徵反對,覺得他做秦王時,在他手下的人數頗多,如今都是天下四處都有,要是都犯點事,就找他徇私舞弊,他都要念及舊情,饒過他們,那那些進諫的官員不就無法聲張正義了,所以覺得那樣做可能讓進諫的官員寒心,以後不願直言提議事情了。

李世民聽了魏徵的話,不僅沒有生氣,反而還很贊成,覺得魏徵説的沒錯,自己以前是秦王,只是一個府邸的主子,什麼事隨意些,也沒什麼關係,可是做了皇上,就是全天下的主子了,就得為天下人做主,做事就不可以為了私人情面,而不估計結果,所以當即就將那個官員撤職,並送了些禮物,將他送出了宮去,讓那個官員只得含淚離去。

當然一批忠臣,就少不了一個明君,如果君主昏庸,作為如同陪伴老虎的臣子來説,為了活命,難免會虛言假話敷衍皇上,所以李世民對自己也是要求嚴格的,只要是忠言,都會採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17 字。

轉載請註明: 唐太宗李世民楊吉兒 唐太宗吞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