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功績有哪些 唐太宗論止盜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唐太宗功績

説起唐太宗功績,真是數不勝數,他稱帝的一生都在為國家為百姓努力。最經典的被傳頌的唐太宗功績,算是廣納諫言,他非常支持大臣進諫,有意見和建議就提出來,大家再權衡,所以即使出現魏徵這樣的,當中跟他吵得臉紅脖子粗的,他也未曾怪罪過,反而對魏徵非常器重。

唐太宗的功績有哪些 唐太宗論止盜

唐太宗雕塑

太宗也注重政治清明,官吏大多清廉奉公,所以百姓也無怨言。

太宗在任期間,他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即使是他本人下達的命令也會由門下省複核之後才會發佈,能夠保證及時發現錯誤,保證政策的可行性。減輕刑罰,不輕易判處死刑,並且曾經讓犯人回鄉過年,過完年再回到監獄繼續服刑,無人逃亡。

在民族政策方便,太宗也有很大的功績。他讓外族和海外人可以在唐朝疆土上生活、為官,湧現出一批少數民族功臣,如今海外存在的唐人街就是最好的證據。

太宗還興辦學校,重視教育,完善科舉制度,建立公平的考核機制,為朝廷提供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也為唐詩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此外,太宗在經濟方面的功績也很大。太宗並不歧視商人,反而給商人利好政策,保證他們的人身安全,帶動了當時的經濟發展。

綜合來看,唐太宗功績涉及了政治,經濟,民族,民生以及軍事方面,有人評價太宗是孔子之後中國數一數二的偉人,這評價對太宗來説,實至名歸。

唐太宗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同時也是唐朝的詩人,並且在政治軍事上也有非常出色的成績。

唐太宗的功績有哪些 唐太宗論止盜

唐太宗圖片

唐太宗在位期間,被各民族冠以“天可汗”的稱號,在對外和對內上他都有着一套方針。對外他積極開拓疆土不僅重創了高句麗,也將東突厥滅了,更是征服了很多部落。在國內他就勸課農桑,奉行節約,並且主張以文治天下。作為一代君王,能任人唯賢,多次聽取諫官魏徵的逆耳忠言,並作出相應的改變,這些使得唐朝能夠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唐朝在當時能夠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也正是因為他的勤政愛民,不懈努力。唐朝民俗開化,經濟繁榮,是當時各民族的大熔爐,唐太宗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繁榮昌盛的時代,“路不拾遺,夜不閉户”便是當時的社會現象的寫照。唐太宗在位了23年,他在位的時間並不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但確是歷代皇帝中貢獻最大的。他在位期間朝堂上下都是一派和樂。

玄武兵變,歷史滄桑,一將終成萬骨枯,唐太宗的皇位終歸來得不是那麼名正言順,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他在位時所作出的政績。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患病癱瘓在牀上,最終在終南山上駕崩,安葬在昭陵,廟號為太宗,唐太宗去世後,追封的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其創下的大唐盛世也為後人所稱道。

唐太宗論止盜

《唐太宗論止盜》一文出自於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相傳當時的唐朝雞鳴狗盜之徒甚多,百姓家家户户都擔心夜裏有小偷來偷東西,為了治理這一社會問題,唐太宗李世民與羣臣商討“止盜”的方法。

唐太宗的功績有哪些 唐太宗論止盜

唐太宗圖片

唐太宗問羣臣要如何解決盜賊猖獗這個問題,有的大臣主張用嚴厲的刑罰來處罰被抓住的盜賊。唐太宗認為:百姓中之所以會有人去做盜賊,是生活所迫,是因為國家不夠富裕,是因為貪官污吏太多。如果我們的國家沒有貪官,沒有繁重的苛捐雜税,百姓人人都有餘糧,吃得飽,穿得暖,那麼雞鳴狗盜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

自此,唐太宗開始自上而下的解決這一問題,對上,開始節儉以減少開支,懲治貪官,君主不驕奢淫逸,做官的清廉,百姓自然不用多交賦税來供養這些人;對下減輕百姓的賦税及勞役,兵役,百姓生活富足,自然不用以偷盜為生。推行這些政策幾年後,唐朝社會治安秩序井然,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户”的現象,可見唐太宗推行的這些政策是從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後來唐太宗常對身邊的侍衞説:自己不敢過於放縱自己的慾望,因為君主的慾望通常都要百姓來承擔,國以民為本,剝削百姓供養君主,國家也會隨之衰弱的呀!後人將唐太宗止盜的理論記錄下來,《唐太宗論止盜》成為了歷代君王拜讀的治國之道。


 

唐太宗知人善任

唐太宗原名叫做李世民,有人説他的名字暗藏着濟世安民的意思,他是漢族人,除了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之外,還是非常有名的詩人和書法家。他一生有很多功績,其中被很多人稱道的就是他非常知人善任。

唐太宗的功績有哪些 唐太宗論止盜

唐太宗像

他推行了眾人皆知的貞觀之治,在他繼承皇位之後,對大臣們非常尊重,努力學習治理國家的方法,非常積極地向愛卿們吸取經驗教訓,貞觀年間,他主張削弱地方割據勢力,但是又不是強迫他們服從他,而是知道包容的力量是無窮的,他積極聽取各個小國的治國方法,儘量讓他們都滿意,從而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他在位的時候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人才,設立了讓人才們自由學習的弘文館,以備不時之需,希望在國家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能夠儘自己的一份力。他受文人們敬仰的另一大原因是他不分貴賤,用人的時候以賢德為唯一的標準,這就為非官宦子弟的廉潔之士提供了為國家效力的機會。這些寒門弟子也為政界帶來了一些新鮮空氣。這對整頓政績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在對待大臣方面,李世明以隋煬帝為戒,成為皇帝之後積極鼓勵各位大臣給自己提意見,而且把諫言的權利放寬,這樣可以有力的減少他決策的失誤。有時候甚至有些大臣在朝堂之上都讓李世民有些下不來台的狀況發生了,他也不會因此怪罪他們而是與他們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就是因為他這樣的清明政策和用人之道才為國家帶來了國泰民安的時期。

唐太宗吞蝗

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統治下,唐朝民風開化,經濟繁榮,一派祥和,直到今天,我們提及他的“貞觀之治”都不免感嘆當時的盛況。而唐朝之所以能如此昌盛,與李世民愛民如子息息相關。其中唐太宗吞蝗講的就是他愛民的一個典故。

唐太宗的功績有哪些 唐太宗論止盜

唐太宗圖片

有史料記載,貞觀二年,長安城裏大旱,長時間的大旱必然引發蟲災,果然不久四處便開始鬧蝗蟲。李世民進入百姓的莊園看糧食的受災情況,看到蝗蟲遍地,便捉了幾隻放在手心,對着手心的小蟲子説道:“糧食是百姓的根本所在,你吃了糧食,百姓就會捱餓。百姓如果有什麼罪過,應當是我這個一國之君沒有做好,應該由我來承擔,如果你能顯靈的話,就吃我的心吧,把糧食還給百姓!”説罷,就要吞下蝗蟲,羣臣阻攔,説萬一吃了生病呢!唐太宗説:“我願意承擔百姓的所有災難,小小的疾病怕什麼?”説罷不等羣臣開口,就將蝗蟲吞了下去。説來也算離奇,自此蝗蟲不再成災,而唐太宗吞蝗的事蹟卻流芳百世。雖然這個故事可能有一點誇張,但是也從側面表示了唐太宗愛民的形象。

唐太宗吞蝗事件中唐太宗對蝗蟲説的那些話將唐太宗以民為本的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也將一個國家的君王的形象烘托的高大偉岸。在國家有難之際,唐太宗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擔憂的是民生,無怪乎當時的百姓對唐太宗如此的愛戴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61 字。

轉載請註明: 唐太宗的功績有哪些 唐太宗論止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