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古代公冶長與鷂鷹的故事 公冶長背諾是怎麼回事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公冶長與鷂鷹

孔子的弟子公冶長,他具有一種獨特的奇異功能,就是能夠聽懂鳥類説的話。有一天,有一隻鷂鷹飛在了他的窗台上對他鳴叫,公冶長認真傾聽鷂鷹説話聲。原來這隻鷂鷹在對他説:“公冶長,公冶長,南方有一隻死了的獐子。你去吃它的肉,我來吃它的的腸子。”

公冶長畫像

公冶長聽了鷂鷹説的話,便放下書本走出屋,跟在鷂鷹的後面朝南面走去。果然在山坡上躺着一隻死了的獐子。公冶長見這隻死獐子肉非常的厚實就不想把腸子分給鷂鷹,於是他把獐子背出家,獨自一人烹吃了獐子。

鷂鷹見公冶長沒有誠信,它殷勤地告知公冶長結果卻沒有吃到一點東西,非常氣憤,決定找機會去報復一下公冶長。

隔了幾天,鷂鷹又再次來到了公冶長的窗前,熱情地公冶長説:“公冶長,公冶長,南方有一隻死了的獐子。你去吃它的肉,我來吃它的的腸子。”公冶長不知道這是個陷阱,放下書,拔腿就向外走。鷂鷹在公冶長的前面忽高忽低地飛着,公冶長卷起長袖,緊跟在鷂鷹的後面跑着。沒跑多遠,就看見一羣人聚集着,他們的中間似乎躺着一個什麼東西。公冶長以為是獐子,怕被別人搶去,於是就説:“各位不要動手!這個是我打死的!”人們聽到了公冶長的話就各自閃開了。公冶長跑到人們的前面,不看到是沒事,一看中間躺着的竟然是一個死人,而不是獐子。公冶長急忙申辯,但是已經沒用了,人們把他送到了縣衙。

公冶長背諾

公冶長背諾是説公冶長違背諾言,沒用履行之前所約定好的承諾。這篇故事主要是講公冶長與一隻鷂鷹的事情,公冶長之前答應鷂鷹的事情結果在後來卻沒用履行,最後因為違背的諾言遭到了鷂鷹的報復。

公冶長畫像

世上流傳着公冶長會讀懂各種鳥類的語言。有一天,一隻鷂鷹落在公冶長的窗前,對公冶長説:“公冶長!公冶長!南邊有一隻獐子!你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腸子!”公冶長答應了鷂鷹的請求於是便跟着鷂鷹前往有獐子的地方。果然在南面的山上有一隻死獐子,公冶長得到了獐子然而他卻沒有要把腸子給鷂鷹的意思。鷂鷹對此非常生氣,懷恨在心。

沒過幾天,鷂鷹又跟之前一樣來到了公冶長的窗前,還是對他説南面有一隻死獐子。公冶長想都沒有想就跟着鷂鷹去了。沒走多久,遠遠看到一羣人圍着一個東西在喧譁。公冶長以為是一隻死獐子,又害怕死獐子被別人拿走,遠遠地喊道:“我打死的,我打死的。”到了之後,才看到原來是一個死人。眾人逮捕公冶長把他送到了縣官的面前。縣官審問公冶長,他再三地進行辯解,縣官説:“你自己説是你打死的,難道是欺騙我的嗎?”公冶長聽了之後竟無言以對。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背信棄義,説話不算數的人遲早會得到應有的報應。公冶長在違背了自己的諾言之後,聰明的鷂鷹利用他貪婪的心理捉弄了他一番。這對於公冶長以及後人來説都是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

公冶長入獄

相傳公冶長能聽懂鳥類的語言,並且也因為這件事情無辜獲罪。關於他入獄的原因,有一部叫《論釋》的書中有記載,主要是講公冶長通過聽懂鳥聲找到了老婆婆兒子的屍體,但是卻被認為是殺婆婆兒子的兇手因此被入獄的故事。

公冶長雕像

公冶長從衞國返回魯國,在他走到兩國邊界時聽見了鳥兒相互招呼然後往清溪去吃死人的肉。不一會兒他又看見一個老婆婆在路上哭,公冶長走上去詢問婆婆,婆婆告訴公冶長説:“我兒子前天出去但現在仍舊沒有回來,恐怕他已經死掉了,但我又又不知道他在什麼地方。”公冶長説:“我剛才聽見鳥兒去清溪食人肉,可能那就是您的兒子吧。”

老婆婆聽了公冶長的話,就去清溪看,果然發現是她的兒子的屍體。婆婆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縣官,縣官問老婆婆是哪裏知道的,老婆婆便説是公冶長告訴她的。縣官認為如果公冶長沒有殺人那他是不可能知道屍體在哪裏的,於是就把公冶長逮捕關進了監獄。獄官問公冶長:“你為什麼要殺人?”公冶長回答説:“我是聽懂了鳥語,但我沒有殺人。”獄官説:“那我就試試你,如果真聽懂了就放了你,如果不懂,後果自負。”

後來有一天,有麻雀停在了監獄的柵欄上,互相嘰嘰喳喳地叫,公冶長聽了之後笑了,獄卒見此情景便告訴了獄官,獄官問公冶長為什麼發笑,公冶長説:“麻雀説白蓮邊有糧食車翻了,糧食收拾不盡,互相招呼去吃。”獄官不信,派人去看,果然是像公冶長所説。


 

 

公冶長簡介

公冶長,公冶氏,名長,字子長,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之一,排名第二十位。公冶長自小家裏就十分貧窮,所以他非常節約。從小聰明好學,精通詩書禮節,德才兼備,終生專注於治學育人因此始終沒有做過官職。

公冶長畫像

相傳公冶長精通鳥類的語言,並因為這個奇特的功能而被無辜獲罪,但是又因為懂得鳥語而被釋放,所以説他的奇異功能既能給他帶來好運,同時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被判罪。公冶長懂鳥語的的故事雖然都只是傳説,但是歷史上確實有這麼一位人物,是孔子的弟子,同時也是孔子的女婿。

孔子最終將自己的最寶貝的女兒嫁給了這個貧困的窮小子,當然不是他能聽懂鳥類的語言,而是因為公冶長知書達理,德才兼備,終身致力於治學的方面而深受他的老師孔子的賞識。公冶長雖然出生貧寒但是他擁有刻苦努力的精神,有着終生治學而不出仕的高尚品德,對以後的莘莘學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公治長》是《論語》中的第五篇內容,一共有二十八章,主要是評論人物的品德,所評論的人物既有自己門下的弟子也有其他的歷史人物。從文章中可以看出孔子對於“仁”方面的要求十分高,但是他卻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公冶長,從而也能看出孔子對他的仁德十分肯定,公冶長至少已經具備了孔子所要求的仁德了。

公冶長書院

在山東省安丘市的保國山村中有一座景緻幽雅的傳統古文化名勝古蹟,這個旅遊勝地就是城頂山公冶長書院。城頂山的四周環抱着叢林,眾多樹木聳立,是省級的森林公園,也是非常少見的天然氧吧。因為山的陽面有公冶長書院,所以城頂山又叫做書院山。

公冶長書院

公冶長書院是在城頂山的前坡,相傳這裏是孔子的弟子公冶長讀書的地方,後來因為後人思想先人,便在這個地方建造了公冶長祠堂,又在祠堂的西側建立了一座寺廟,叫青雲寺,那個時候有許多的碑碣,後來祠堂和寺廟都廢棄了,但是碑碣仍舊屹立着。為了保護文物,在1988年的時候政府撥款來修復祠堂。

公冶長的祠堂正殿一共有三間,裏面有公冶長的雕像,在東西兩個房間中陳列着很多書畫。院子內的碑亭中有清朝和明朝立的石碑,石碑上面記載着修復公冶長祠堂的歷史資料。

青雲寺與書院之間有兩顆銀杏樹,傳説是孔子來看女婿公冶長的時候帶來的苗子,是公冶長親手種植的,距離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可以説是看盡了人間的滄桑,歷盡了艱難,但是兩棵樹還是形影不離,彼此站立,枝條相互纏繞,根部連在了一起,像是一對夫妻,所以也稱做是同心樹。樹非常茁壯,四個人一起圍起來環抱都不能把它圍住,是中華雌雄銀杏樹。經過多年的植樹栽培,現在的書院有萬畝的槐林,四周種滿了蘋果、梨、杏、板栗等果樹,鳥語果香,空氣非常新鮮,環境十分優美。

公冶長的故事

在孔子的七十二個賢子中,其中有一個能識別鳥語,這個人是一個打柴郎,複姓公治,名叫長。公冶長的家裏只有他和他的母親二人,生活十分貧困。公冶長從小就非常的聰明,經常跟着母親去山上砍柴。

公冶長畫像

有一天,公冶長的母親生病了,不能去山上打柴,可是家中又沒有可以下鍋的米,小小年紀的公冶長很擔心,於是便揹着母親,着繩子和砍刀獨自一人拿去山上打柴。公冶長來到了山上,感到非常害怕和孤單,於是就難過地哭了起來。他的哭聲越來越大,驚動了山上的鳥兒,鳥兒從四處飛過來落在了公冶長的身邊。公冶長看到這麼多不同種類的小鳥,感到很奇怪,其中有一直黑色的鳥問公冶長説:“你在哭啥,你在哭啥呢?”公冶長更加覺得奇怪了,心裏想:小鳥怎麼會説話呢?於是他便問小鳥:“你是什麼鳥,你怎麼也會説人話呢?”小鳥聽了回答他説:“我叫八哥,本來就會説話的。”這時八哥又問公冶長:“你叫什麼名字阿,為什麼會在這裏哭泣?”於是公冶長便把自己的名字,母親生病和自己山上打柴的事情都告訴了八哥。

小鳥們聽了公冶長説的話,覺得公冶長挺可憐的,決定幫助公冶長一起拾柴。小公冶長聽到鳥兒的話非常開心,他也不害怕了,和鳥一起拾柴。很快,柴就堆成了一座小山。公冶長用繩子捆好柴正準備回家,冶長,讓他帶回去給母親吃。小公冶長非常感激,於是就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