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郡國並行制實行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漢初郡國並行制地圖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郡國並行制實行的原因
郡國並行制不過是我國漫漫歷史長河的一種治國制度,伴隨着時間的流逝,現已從歷史長河中消失。然就算是如此,它曾經的輝煌也永遠的被世人所銘記。而由於郡國並行制的實行為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所以關於郡國並行制實行的原因也一直成為人們想要探索的問題之一。
郡國並行制資料
説到關於郡國並行制實行的原因,這便要結合當初郡國並行制剛確立時的國家格局説起。據説楚漢之爭時期劉邦和項羽各自為王,誰也不服誰,戰鬥在所難免。然而,當時的劉邦和項羽實力卻是旗鼓相當,無論是任何一方想要戰勝都是極為困難的事情。因此劉邦為了分化項羽的實力,鞏固自己的陣營,於是便想出了郡國並行制的方法。通過給各位得力大將封王來增加他們的忠心。劉邦不斷給手下的諸多大臣封王,這確實將軍心不斷凝聚起來,為後來和項羽的戰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過這只是關於郡國並行制實行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便是當時的漢初時候的國家經濟並不發達,且發展十分的遲緩。主要原因便是在於百姓的積極性不高,一直安於現狀。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態,劉邦只能在諸人的提議之下給各位重臣封王,讓他們自己治理管轄之地,從而提高百姓對於勞作的積極性,提升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得不説,劉邦這樣的做法是十分的重要的,隨着郡國並行制的實行,漢朝國家的經濟逐漸地發展起來。
漢初郡國並行制地圖
關於漢初郡國並行制地圖的施行,這是漢初時候的君主劉邦為了將敵人項羽的陣營和自己的陣營給區分開來而施行的郡國兩制並行的制度。這一制度既很好的將秦朝時候的制度給繼承下來,同時也有了自己的制度。兩種制度的執行將漢朝很快的發展起來,為漢高祖劉邦凝結了很大部分人的忠心。從而使得漢初郡國並行制地圖的版圖不斷的擴大。
郡國並行製圖片
關於漢初郡國並行制地圖的擴張固然是好事,但是這也為國家的凝結做出了極大的挑戰。由於在郡國並行制地圖施行之初,漢王是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而想出的辦法。但是隻待問題解決,新的危機便來臨。隨着各個郡國的不斷髮展,但是受到國家的管理的地方越來越少,這使得想要將天下緊握掌中的皇帝十分的憂慮。雖然這是國家的制度,但是由於各個諸侯王國的君主都並非是國家君主嫡系,但是又雄踞一方,十分的受到國家君主的忌憚,但是由於諸多原因,想要做出改變也是有心無力。然而儘管如此,漢王為了手中集權,仍是不斷的削減各個諸侯國手中的權利。
雖然關於漢初郡國並行制地圖的最後結果並不樂觀,但是這兩種制度的施行卻是為漢初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兩種制度的施行使得地方有了很大的發展積極性,對於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大地促進作用。同時因為這些地方擁有了自主發展的權利,人們對於生活有了希望,勞作時候更加的積極,為國家的穩定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
郡國並行制的主要特點
在西漢初期的時候,出現了一種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叫做郡國並行制,這種新出現的制度是為了適應剛剛建立的朝代萬廢待興的狀態。郡國並行制的主要特點是在實行秦朝就已經出現的郡縣制的同時還實行分封制。而郡國並行制的主要特點是兼具了兩者的優點。
劉邦雕像
分封制的特點是國君至高無上,可以説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這句話中就能看出國君掌握的權利是至高無上的,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美好的嗎?國家的土地被分成一塊一塊的,每一塊是一個封國,每個封國有自己的封君,而這個人才是這塊土地上的領導者,封君是直接被國君管轄的,但是國君對於封地內的情況卻不是很清楚的,很容易出現各諸侯王分封割據的局面。
郡縣制的特點則是它能夠消除掉分封割據狀態帶來的可能出現的問題,因為全國被分為十幾個郡,每個郡下面設置幾到十幾個不等的縣,統一由皇帝進行任免,沒有了中間封君的統治,皇帝可以直接控制地方上的行政事務,極大的集中了皇權,也因此,郡縣制成為了以後兩千多年以來封建專制統治的最主要的制度。
在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的漢朝,郡國並行制的主要特點就是為西漢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好處,一方面封君擁有權力可以促進各個郡國對於本封地內的經濟人口發展,另一方面由於封國逐漸增多,封地面積越分越小,又可以減少封建割據的可能。
郡國並行制的後果
郡國並行制是漢朝時期特有的地方政治管理制度,所謂郡國並行制,就是劉姓嫡系封國與外姓列侯並存的地方管理政策,在漢朝的發展過程中郡國並行制發揮了諸多作用。但史學家對郡國並行制及郡國並行制的後果有不同層面的見解。在對郡國並行制的後果的研究中,史學家主要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對其進行了評價。
漢武帝畫像
一方面,史學家認為由於漢朝建立後疆域擴大,漢政權推行郡國並存制,擴大了地方封國的自治權利,雖是無為而治的表現,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封國的經濟發展。郡國並行制使各封國維持其地理環境的界限,因地制宜的發展地方經濟,並且各封國王擁有相對獨立的財權,使得羣國並行制在促進地方經濟的同時也推動了漢王朝的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一部分史學家對郡國並行制的後果持批判態度。郡國並行制給各郡國一定的兵權和財權,同時又疏於對地方的管理,使一部分郡國擁兵自重,造成割據勢力出現,郡國並行制的實行不利於中央集權,為漢朝滅亡埋下伏筆。
隨着漢朝的發展和郡國並行制的全面實行,全境郡國數量也不斷的增加,文景時期,實行“以親治疏”、“眾建諸國”的政策以達到削番弱國的目的,緩解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武帝之後諸侯國的地位幾乎都在郡國之下,郡國並行制也逐漸演變成了單一的郡縣制。對郡國並行制後果的評價可謂仁者見仁,但不可否認的是郡國並行制無論好壞,都是中華文明史上特有的地方政治制度,為中華文明譜寫了獨特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