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厭惡的5種嘮叨,怪不得孩子討厭你!
為人父母后,我們會覺得有父母嘮叨是一件特別痛快的事情,因為這樣足以證明我們擁有雙親健在的幸福。可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説,可就不一樣了,他們往往會把父母的嘮叨當作令人厭煩的緊箍咒,時間長了更是覺得嘮叨離間了自己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
你是一個愛嘮叨的家長嗎?生活中,愛嘮叨的媽媽佔多數,但同樣有一部分爸爸是特別愛嘮叨的。長期生活在嘮叨裏的孩子,往往容易調皮和逆反,尤其是以下幾種被孩子公認為最討厭的嘮叨形式,家長們更應該儘早摒棄。
小事兒一提再提。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孩子玩了玩具之後,忘記收拾了,這個時候很多家長就開始説:“每次都只知道到處亂擺,卻從來不曉得歸類整理。昨天我才説了,你説你記得了,你記得了嗎?怎麼今天還在犯?上個星期也是,我因為這個問題給你上了一個小時的政治課,你是沒長耳朵還是沒長記性啊?還有上個月……”
小事兒一提再提,是很多家長的拿手好戲。他們認為我總是搬出過去的小事情來,越能夠讓孩子意識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孩子就越是能夠儘快改正。殊不知,你越是喜歡舊事重提,孩子就越是感覺到厭惡。請記住,話不在多,點到為止。你簡單的提醒孩子一句,孩子自然就乖乖去整理了,説那麼多話既浪費自己的口舌,也污染了大家的聽覺。
否定孩子的感受或想法。
“你這樣肯定不行!”“你就不應該那樣!”“我喊你做什麼,你照做就是,哪裏來的那麼多怨言!”“還敢跟我頂嘴?是不是不想活了?”“翅膀長硬了是嗎?還敢跟我頂嘴……”習慣於站在父母的高度,強制壓制孩子情緒和想法家長可以説是不計其數。
就在剛剛,我的女兒打碎了一瓶花露水,我聽見響聲之後,問她怎麼了,她並沒有回答我。我走進一看花露水打碎了,她正躡手躡腳地在清理現場,我並沒有立馬吼她,只是安撫她:“沒關係寶貝兒,碎了就碎了,下一次小心一點就行了。還有呢,下一次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情,不要瞞着媽媽,如實告訴媽媽就好。只要你不是故意打碎的,媽媽都不會胡亂批評你的。”隨後女兒告訴我,她的確並不是故意打碎的,是因為自己在玩玩具的時候不小心碰掉了。
孩子犯錯了,其他的內心是極度自責的,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再劈頭蓋臉的責罵,不僅不會讓孩子明白今後應該如何改正,反而會讓孩子覺得心裏很堵。
總是在孩子面前發泄壞情緒。
在公司,由於工作上的疏忽,被領導批評了,而接下來同事們也開始小聲的議論。這個時候,自己心中肯定就非常不痛快,於是回到家很多家長就開始拿孩子的小行為大做文章。比如:看見孩子坐姿歪了一點,就開始放大分貝一頓怒吼;看見孩子作業做完了沒有整理書包,就開始怒氣衝衝的要打人。
不管是在工作中遇到了不順心也好,還是在處理各種關係的時候有不順暢的地方也罷,我們都要學會控制自己的壞情緒,在進門之前將壞情緒拋開,用微笑的樣子迎接自己的孩子。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不至於情緒化,才不會把自己憤怒的情緒發泄到別人身上。
頻繁使用命令式嘮叨。
“還看什麼電視?再不去寫作業看我不打斷你的腿!”“作業寫不好還想給我提要求,趕緊給我寫作業去!”“我安排你做什麼事情了?啊?還不去做,是不是皮膚在癢了?”“三天不打你要上房揭瓦,再讓我提醒你一次,就有你的苦頭吃了……”
命令孩子,成為很多家長的專利,殊不知這種命令的口吻最初可能對孩子有效,但漸漸地孩子也不會那麼在意了,反而會致使孩子逆反。比如:家長總是命令孩子去寫作業,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感受到我寫作業好像就是跟父母寫作業一樣。因為我只要不寫,父母就暴跳如雷,如果我去寫,父母就喜上眉梢。既然寫作業是為父母寫,我幹什麼要逼着自己去寫呢?
轉換一下説話語氣,把命令的口吻改成期待的方式,比如:“寶貝兒,寫作業的時間到了哦,媽媽希望你能夠先寫作業再看電視。”“寶貝兒,媽媽安排你做的事情,我希望你能夠先去幫媽媽完成了。”
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孩子過不去。
“你看看誰誰誰,哪個方面不比你強?”“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不僅成績好,還不用父母操心!”“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每次都考第一,而你呢,成績不後退就萬事大吉了……”
別人家的孩子,成為中國孩子最大的敵人。很多孩子成長的過程,都被籠罩在別人家孩子如何如何優秀的陰影之中。這樣的做法,不僅不能激勵自己的孩子改邪歸正,反而會促使自己的孩子更加反叛。
把孩子現在的表現,同孩子去過的表現作對比,這樣既能發現孩子的進步,也能讓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父母的引導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