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管仲科學的分工和合理的佈局,齊國國力蒸蒸日上,齊桓公的的威望也逐日上升,然而上位後的齊桓公或許是個聚會狂魔,關鍵他喜歡的還不是一般的聚會,而是國際聚會。
史書中常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來概括齊桓公的霸業,然而進過統計:齊桓公為君四十三年,諸侯會盟竟多達17次,甚至有一年竟拉着諸侯們聚了兩次。當然,齊桓公的會盟,並不是糖酒聚會,對於齊桓公和管仲君臣來説,滿滿的全是政治謀略。並且齊桓公的霸業可以根據這些諸侯會盟分為大致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北杏會盟到鄄城之盟,齊桓公霸業初成。這個階段主要是遏制有周邊有爭霸可能的魯國和宋國,臣服周邊的小國,擴大影響力。在第二鄄城會盟上,齊國的霸業得到了宋、陳等國的認可。
第二階段:從幽之盟到召陵會盟,齊桓公的霸業逐漸興盛。這個階段主要是懲罰背盟之國,北御諸狄,南遏荊楚。齊桓公通過保護中原國家燕邢衞鄭、懲罰背盟的鄭國和魯國,樹立了會盟的權威性,擴大了在廣大諸侯間的威信。
第三階段,首止之盟到葵丘之盟,這是齊桓公霸業的頂點。齊桓公最為得意的“一匡天下”就發生在洮地會盟之上。第一次葵丘之盟上,齊桓公更是得到了周天子的尊重,霸業到達了頂峯。
第四階段,從鹽之會到淮水之會,齊桓公霸業凋零。葵丘會盟後,齊桓管仲君臣志得意滿,有些懈怠。數年間,齊國南不能扼楚國,東不能御淮夷,聽命的諸侯疲於奔命,中原小國屢受欺凌,齊桓公的霸主號召力實際上已經漸漸消亡。
一、遠交近攻,霸業初成
在內政完善、財賦日足的情況下,管仲為齊桓公謀劃的爭霸第一步是:安四鄰,則四鄰之國親我矣。····擇其淫亂者而先徵之。簡單來説,這就是一個早期版的遠交近攻。而齊國稱霸的第一步,便是遏制周邊的大國魯國、宋國。
先説魯國。春秋初年,魯國並不像後來那麼衰弱,反而是和齊國實力相當的大國。可以説,山東半島上的主宰,不是齊國,便是魯國。桓公之前,魯國曾在公元前699年率紀國和鄭國聯軍大敗齊國。後來齊襄公殺魯桓公,滅紀國,才逐漸超越魯國的實力。襄公死後,公孫無知之亂、護送公子糾回國即位,也是魯國在背後支持。因此,桓公登位之後,首戰便選擇了魯國,這便是長勺之戰。然而,曹劌的出現,讓齊軍吃了敗仗。
此戰,齊桓公意識到齊國還不夠強大,一方面聯合宋國,一方面吞併其他小國發展自己。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齊桓公藉口譚國無禮於先君,出兵吞併譚國;三年後,齊國藉口遂不參與北杏之盟,攻滅了與魯國友好的遂國。期間,齊國還三次戰勝魯國,魯國有些支持不住了。
魯國有兩次嘗試擺脱齊國的影響。滅遂當年,齊魯兩國在柯地會盟,卻不料魯國大將曹沫在會盟之上劫持齊桓公。桓公無奈,只得退回佔領的魯國侵地。前675年,魯國想與莒國建立聯繫,意圖打開齊國霸業的一個缺口。但此舉,立刻遭到了齊國的反擊。齊、宋、陳聯軍進攻了魯國的西部邊境。魯國兩次擺脱的嘗試失敗了。
在齊國連續打擊下,魯國日漸衰落,與越來越強大的齊國逐漸拉開了差距,不再具備爭霸的實力。公元前678年,魯國第一次參加齊國主導的會盟。前671年,魯莊公親到齊國納聘。兩年後,魯莊公親至齊國迎娶哀姜,回國後,又令命婦以絲帛為禮覲見哀姜。這一切自降一等的禮節,被認為魯國徹底認慫的表現。
再説宋國。長勺之戰後,魯國攜勝利之威侵略宋國。同是戰敗的齊國救援宋國抵禦魯國。不想魯公子偃偷襲宋軍取得勝利,齊軍只得撤退,這便是乘丘之戰。第二年,宋國再此起兵攻魯,再次遭到失敗。宋國勇將南宮長萬在乘丘之戰中被俘,回到宋國後遭到宋閔公嘲笑,惱羞成怒。兩年後,長萬叛亂,殺閔公及太宰華督及大夫仇牧,擁立公子游為君。後宋蕭邑大夫蕭叔憑藉曹國和宋國先君子孫反攻長萬,勝,立御説為君,便是宋桓公。
經過兩次失敗和一次內亂的宋國虛弱不堪。齊桓公趁此機會在北杏召開了他為君後的第一次會盟,以解決宋國內部爭端為由,實則想要臣服宋國。第二年,不甘心的宋國便想要背盟,齊國邀請周王室和陳、曹兩國共同進軍,在此臣服宋國。此後,終齊桓公之世,宋國都對齊國亦步亦趨,齊國的每次會盟幾乎都有宋國參加。
征服了宋和魯,在周的東部,便幾乎沒有可以再與齊國爭奪霸主的國家。這個階段大致與與北杏之盟到鄄城之盟這段時間重合。鄄城之盟中,周天子派人蔘加,齊桓公霸業也得到了宋陳衞等國的承認。
二、攘夷戰爭,威信日隆
春秋初年,因為周室分裂,各諸侯不能集中力量對付四夷。長狄、山戎、荊蠻等又開始活躍起來。當齊桓公初步建立霸業之後,管仲建議齊桓公,利用手中的號召力,代替周王幫助弱小的諸侯攘除外夷。齊桓公從之。
齊桓公的攘夷主要有三大戰役:伐戎救燕、存邢救衞、南卻荊楚。
伐戎救燕:桓公二十二年,前664年,山戎侵燕,燕國一邊抵擋,一邊求救於齊。齊桓公與魯國商議之後,於當年冬出兵討伐山戎,第二年春方才收兵回國。關於這次戰鬥,史記記載十分簡略,通過查閲春秋三傳和管子等資料,有了一個比較詳盡的過程。
齊軍出兵約三百乘、萬餘兵力,於當年冬到達燕境。此時,燕國與山戎已經反覆交戰多次,雙方精疲力竭。齊生力軍加入之後,山戎大敗。齊燕聯軍緊追不捨,山戎殘軍先後投奔令支、孤竹。齊桓公本不想深入。管仲卻意識到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可以永久解決北部邊患問題,並提出,山戎曾越過燕國進攻齊國。齊桓公遂率聯軍連續作戰,滅山戎及令支,大勝孤竹而還。
此戰一直打到第二年春天,齊軍回師,燕莊公感激涕零,送還桓公時,過境。齊桓公當即表示,諸侯相送不出境,為了不違禮,當以莊公送別的終點為界,將北邊領土劃歸燕國。此舉為齊桓公贏得了很大的威望。當年,齊還曾向魯獻俘,可見此戰勝果很大。
存邢救衞:相比於北伐山戎,齊桓公存邢救衞之事要被動得多,成果也僅僅是使邢衞不至於滅亡而已,其國卻已大不如前。
前662年-659年,狄人多次進攻邢、衞兩國,於前661年破衞都,659年滅邢國。齊桓公再無法推脱的情況下,才在661年派公子無虧領兵重建衞國於曹。659年,齊桓公親自領軍逐狄人,立邢國於夷儀。第二年,又於諸侯一起築成楚丘,遷衞國於此。
可以看出,齊軍每次出擊,都是待中原國家與蠻夷相持消耗殆盡,或是中原國家已經敗亡,而後出擊,一舉成功。這樣,既輕鬆擊敗了戎狄,又能夠達到解救中原小國的目的,最後再裝一下君子,得到了中原小國的無限崇敬和跟隨。
山戎和長狄已經是軟柿子,但是南方的楚國方興未艾,可就不那麼好惹了。
南卻荊楚:嚴格來説,楚國不算是蠻夷,早在西周時,楚就與周時叛時服。齊桓公稱霸前後,新即位的楚成王結好諸侯,臣服周天子,天子賜胙,命鎮南方。然而,楚國卻從來不願意遵循中原的準則,想入侵誰就入侵誰。
公元前666年,楚國出兵六百乘伐鄭。前659年,楚國再次伐鄭,接下來的兩年內,楚國又兩次侵鄭。齊桓公為此分別在檉、貫、陽穀會盟3次,討論救鄭問題,沒有太大成效。眼看着鄭國馬上要投降楚國的懷抱,前656年,齊桓公率領魯、宋等8國聯軍進逼楚國。聯軍首先打敗楚附庸蔡國,然後進兵。楚王畏懼,遣使請和,齊桓公責楚以穆王南征不歸、不貢周室。楚王只承認不貢之事,齊桓公便進軍陘。楚王再次遣屈完求和,管仲從屈完不卑不亢的態度中看出楚國實力強大,便力主以貢周、勞軍為條件講和。
這便是著名的召陵之盟。從之前的遲遲不敢進攻楚國腹地、草草結盟來看,齊國的如意算盤有二:其一,楚國此時並未直接威脅到齊國,江淮小國難以兼顧;其二,楚國強大,貿然進攻,萬一不成,落得周穆王下場。
從後來晉文楚成爭霸來看,此時的楚國也沒有太強大,實力當不至於強於齊數國聯軍。因此,齊桓公不進軍可能更多考慮還是楚對自身的威脅不大,而此戰也透露了,齊桓公是以攘夷之名,行強大齊國之實。而此次未能給楚國實質性打擊也為後來齊國霸權衰落埋下了伏筆。
當然,這三次攘夷行動還是十分有效的,齊國的霸業更加穩固,召陵之盟齊桓公能招來8國之軍可見一斑。
三、尊崇周室,霸業巔峯
隨着齊桓公霸業越來越順,他開始把目光集中到周王室,而恰恰,此時周王室的變動給了齊桓公絕佳的機會。
前655年,周惠王想廢了太子姬鄭,立少子姬帶。按説這時周王室內部的事,在此之前,多有在位的周王易儲之事,犬戎破鎬京之事、周攜王之事均有這種原因在裏面。然而現在,霸權逐漸穩固的齊桓公不準備任由這件事的發生,如果能赴立周王,那他的霸業將無比穩固。
當年5月,齊桓公以諸侯尊周的名義,請出太子鄭,在首止召集8國諸侯。會上,齊桓公率諸侯擺件太子,以定君臣名分,姬鄭感激莫名。其後,周惠王不滿齊桓公支持姬鄭,但又忌憚齊國,不敢直接改立太子,便想讓鄭國牽頭,同時聯絡沒有參與首止會盟的晉、楚為外援,共立王子帶。
在這件事情上,齊桓公可謂雷厲風行。他馬上召集諸侯在洮地會盟,給鄭國以壓力,迫使鄭國放棄跟隨周惠王的想法。不久,周惠王在無奈中去世,姬鄭卻忌憚王子帶而不敢即位。齊桓公又召集諸侯會盟,共立姬鄭,是為周襄王。這件事説明齊桓公的霸業此時已經十分強大,連周王室都不得不屈服。同時,周襄王的王位都是齊桓公一手扶上去的,自然對齊桓公大力支持。
於是,齊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一生中最為榮耀的時刻到來了。
這年,齊桓公召集諸侯兩次在葵丘會盟,周襄王大力支持,派大臣宰孔賜祭肉,甚至要免去齊桓公下拜之禮。桓公雖然謙辭未受,然而齊桓公尊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在兩次會盟上得以完全實現。齊桓公甚至還代天子制定了諸侯之間的準則和天子禁令。
齊桓公的霸業在這兩次葵丘會盟上達到了巔峯。周王俯首於上,諸侯聽命於下,自周武王定鼎以來,還未有諸侯能享此榮耀。因此,齊桓公和管仲都有些飄飄然了。
鄭國叛齊歸附周王時出兵迅速、而楚侵鄭時卻遲遲沒有實質性進展,可以看出,齊桓公所謂“尊王攘夷”的本質,不過是齊桓公借用周王的政治正統,擴大齊桓公霸主的影響力,強大齊國自身而已。齊桓公改變了鄭莊公直接挑戰周王權威的方式,也改變了中華數千年政治鬥爭的模式,從此,陰謀政治、挾天子令諸侯成了政治鬥爭的主角。
管他後世如何,齊桓公奮鬥30餘年,終致霸業大成,可以説春秋霸業乃是齊桓首創。然而,齊桓公終於要為他的驕傲付出代價。
四、英雄遲暮,危機四起
並不是説,齊桓公霸業已成,齊國君臣就能夠高枕無憂了。
葵丘會盟之後5年內,晉國內亂,李克連弒兩君;狄人入侵,滅温國;王子帶聯合戎人攻破周王城。齊桓公君臣行動遲緩,屢屢得過且過,諸侯日漸不滿。
這都還不算,南方的楚國和淮夷卻讓齊桓公的霸權受到了極大的挑戰。不久,淮夷侵杞,滅之;楚國侵徐,齊率諸侯欲救,楚不為所動,大敗徐於婁林。為此,齊桓公不勝煩惱,先後召集諸侯進行了鹹之會、牡丘之會、淮水之會,然而疲於奔命,卻功敗垂成。桓公無奈,只得讓諸侯輪番戍守周、鄫、杞等國,並遣諸侯兵幫助築城守禦。在諸侯們的眼中,齊桓公老了,面對四方烽火,除了無盡的防禦,別無它法。因此,在最後的鄫國築城事件中,諸侯們集體發難,連城都沒有築好就撤了,
齊桓公幾十年建立起來的霸權,卻因為自身驕傲,在數年內逐漸被諸侯們棄之於地,令人唏噓。
史記記載,齊桓公“兵車之會三,衣裳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所以後人大多以為齊桓公一生九次會盟諸侯,然而經過多方查證,齊桓公所謂九合,當是有功之會,其餘無功之會未算在內。四十三年中,有明確記載的齊桓公會諸侯共計17次。
齊桓公諸侯會盟詳情
諸侯會盟是一場政治聚會,大國需要小國的服從來建立威望,小國需要藉助大國的威望和大國的保護來防止其他國家和蠻夷的侵略。所以,有能力有威望保護小國的時候,他們自然擁戴;然而一旦退縮,小國的不滿的另投他國也是無可奈何。
17次會盟,見證了齊桓公霸業的興旺,也見證了這位春秋首霸的衰落。不久,齊桓公在老邁昏聵中身死國亂,中原各國混亂不堪,楚國、淮夷對中原虎視眈眈,羣龍無首的中原等待着下一位救世主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