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什麼不重用董仲舒 漢武帝求賢詔的內容
漢武帝為什麼不重用董仲舒
在漢武帝時期,有着很多傑出的人,都對於當時乃至之後的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比如司馬遷、張騫等等,然而這裏還有一個非常重要不容忽視的人物,那就是董仲舒。
大儒董仲舒畫像
董仲舒也是漢武帝時期有名的大儒,雖然在漢初的時候一直實行的都是黃老的無為而治,但是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種制度已經逐漸滿足不了漢武帝的需求,於是他決定重用儒學,因此董仲舒也終於有了一展所長的機會。在竇太后死後,黃老學説徹底走向末路,儒學開始走上了復興之路,如果説竇太后的死標誌着道家的沒落,那麼董仲舒的限量對策無疑就是儒家興盛的起點。
在前134年的時候,漢武帝選賢舉能,連問董仲舒三策,因為主要的問題是以天人之間的關係為主,所以也被稱為“天人三策”,並且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漢武帝雖然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但是很不幸的董仲舒還是沒有受到重用,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和很長時間以來的儒生中存在的光説不練的問題有着一定的關係,試想漢武帝時代,可以説是人才輩出,如果董仲舒真的有治理國家的能力,憑藉他在儒家學子中的威望,憑藉漢武帝的雄心壯志又怎麼會刻意不讓他執政呢?原因就在於他雖然説起來很好聽,但是都是一個比較空洞的東西,有着理論上的指導價值,但是讓他去做,他就做不到,所以漢武帝一直沒有重用董仲舒,雖然如此,董仲舒還是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和漢武帝兩人直接間接的促成了中國日後主流文化的格局。
漢武帝手下有多少大將
一般來説農耕文明面對遊牧文明總是很難佔據上風的,因為古代打仗騎兵總是要遠遠強於步兵,而遊牧文明兵強馬壯,來去如風,農耕文明很難和他們打陣地戰,因此很難勝利,後來的蒙古、女真等都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在西漢時期,這個慣例卻被打破了,面對着兵強馬壯的匈奴,漢武帝和他手下的一干名將頑強的擊敗了匈奴,使得從此勝利的天平向着大漢傾斜。
封狼居胥霍去病
提到漢武帝時期的名將,最有名的就是霍去病了,霍去病少年封侯,18歲的時候就一戰成名,威震四方,後來連年征戰殺得匈奴聞風喪膽,以一種“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氣魄在邊疆上奮勇殺敵,多次大敗匈奴,但是或許就是因為實在太過耀眼了,所以才會在人生最美好的時候一瞬即逝,年僅24歲就去世了,只留下了一個不朽的傳説。
第二個要説的就是衞青,和豪氣萬丈的霍去病不同,他從小吃過很多苦,因此在之後的日子裏都保持着恭謹温和的態度,他可以説是一個完美的將軍,對待皇上恭敬無怨,對待手下温和仁善,雖然生涯的後期因為受到了武帝的猜忌不得重用,但是衞青依舊是平淡的過完了一生,也算得上是圓滿了。
第三個將領李廣就帶上了濃重的悲劇色彩,他是一個愛兵如子的將領,但是也是一個不行的將軍,早年的時候碰上了景帝,正是休養生息,無仗可打,好不容易等到積極出兵的漢武帝上位了,漢武帝還喜歡任用年輕的將軍,而他已經老去,幾次帶兵打仗運氣都不太好,不由得讓後人感嘆“李廣難封。”
三個人,三種風格,三種人生,但是都在大漢的邊疆揮灑熱血,為大漢鎮守一方,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奮勇作戰才有了大漢的天朝威名。
漢武帝求賢詔的內容
自從李斯的《諫逐客書》之後,封建王朝對於人才的觀點就發生了變化,不再從出身等方面去看待人,更多的是選賢舉能。從漢朝開始就有很多的皇帝都發布了不少的“求賢詔”來招募人才,其中又以漢武帝的求賢詔寫得最好,效果最好,漢武帝很準確的抓住了問題的關鍵,表達了自己心中對於人才的渴望並且設計制定了更加合理公正的選拔標準。
漢武帝求賢詔書
漢武帝也是一個非常有文采的人,自然不會寫出那種大白話的詔書來,這篇詔書也是非常不錯。漢武帝這麼説:“要想建立不世的功勳,一定需要超凡的人才能成功,所以有的馬能夠日行千里,有的人承受着世俗的干擾卻能建立不朽的功名,而那些難以駕馭的寶馬,飛揚不羈的人才,只是人們不會用罷了,現在命令各個州郡的官員考察當地的傑出的人才,可以作為將相活着出使他國的人。”
漢武帝在這篇“求賢詔”之中通過辨證類比的方式闡述了世上其實是有很多人才的,只是很多當權者不會使用罷了,所以希望那些官吏們能夠積極的發掘自己治下的賢能,成為大漢王朝的棟樑之才,正是這種唯才是舉、來者不拒的廣大心胸使得漢武帝一朝人才輩出,無數能人紛紛入朝為官幫助他建立了不朽的功業,使得漢武帝時期成為了大漢最鼎盛的時候,成就了漢武帝雄才偉略的帝王之名。
關於漢武帝的小故事
漢武帝的一生豐富多彩有着很多的精彩故事,這裏小編就為大家講述一個漢武帝和王母娘娘的故事。在西漢初期,黃老思想非常的流行,漢武帝雖然推行儒家治世,但是其實自己對於仙神也非常信奉,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喜歡尋仙的皇帝。
漢武帝的幾個扮演者
據説漢武帝剛當上皇帝之後,曾經在皇宮之中專門開出一些宮殿來供奉神仙,王母娘娘看到漢武帝這麼真誠就決定祝福漢武帝,顯顯靈,讓他能夠建功立業。於是就先派了自己手下的青鳥前去,在七月七的夜晚,漢武帝正在供奉神仙的時候,就看到一隻從未見過的青色大鳥飛到了自己的宮殿中,賴着不走了,感到很困惑的漢武帝就召集了羣臣,問這隻鳥是什麼?當時有個叫做東方朔的,很有才學,就告訴漢武帝這是青鳥,是王母娘娘的使者,是天降祥瑞,於是漢武帝就連忙招待青鳥等待王母的降臨,果然王母娘娘來了,看到漢武帝真人也這麼真誠就很開心的賜福於他。
果然自此之後漢武帝百戰百勝,不但是將帝國內部分裂的勢力聚合在一起,甚至還南征北戰大大的擴大了版圖,但是後來功績迷失了漢武帝的眼睛,開始變得好大喜功,不顧老百姓的死活,甚至還貪圖美色,讓妃子的哥哥去打仗,到處徵召民夫,導致國內怨聲載道,結果漢朝的情況讓天上的神仙都震驚了,王母娘娘大怒,就降下了災禍,於是漢朝能征善戰的良將一個個病逝,宮中的美人也病逝了,外面那些將軍也是連戰連敗。漢武帝就慌張了匆忙的前去泰山建立祭壇請求上蒼的原諒,連着好幾年,但是再也沒有見過王母,但是撿到了王母留下的玉釵,將它收藏在了宮中。
漢武帝繼承人是誰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而他的繼承人也是非常的出色,沿襲了漢武后期的政策,休養生息,使得大漢的國力進一步上升,統治下的百姓安居樂業,史書上稱之“高祖、文景皆不及也。”
漢昭帝劉弗陵
在漢武帝的後期,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太子和皇后受到了別人的誣陷而且難以洗清罪名,不得不清兵造反,兵敗之後自殺,之後的好幾年裏面漢武帝都沒有立下太子,然而一個成熟的帝國不可能長期沒有一個繼承人,所以在數年之後,漢武帝選擇了自己的小兒子劉弗陵為繼承人,並且命人畫了一幅“周公輔成王”的畫像給了當時位高權重的霍光,還暗示羣臣好好輔助劉弗陵。
在漢武帝死的時候,劉弗陵只有八歲,基本上很多事務都是霍光和一干大臣在處理,但是這時候的劉弗陵已經顯現出非凡的智慧,在公元前80年的時候,幾個輔政的大臣勾結了燕王想要造反,但是卻被當時年僅14歲的劉弗陵識破,劉弗陵聯合霍光一起誅殺了這羣叛臣賊子。
在這羣大臣的輔助之下,劉弗陵沿襲武帝時期的政策,對內減少賦税,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安定,對外也是積極和親,免除了不少的戰事,可以説是天下太平,四海臣服,深受民眾的愛戴,只可惜劉弗陵死得太早,年僅21歲,正值風華正茂的時候,還沒有來得及一展胸中抱負就病逝在了長安城中,也為他短暫的執政生涯畫上了一個句號。
漢武帝的推恩令的內容
西漢建國之初,因為覺得秦朝之所以滅亡是沒有諸侯王支持的緣故,所以劉邦大封天下,封了很多的同姓王,來確保劉姓能夠坐穩天下,之後的幾代也是如此,但是這樣的決策對於之後的幾代皇帝的統治產生了一定的威脅,尤其是景帝之時,地方的諸侯王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讓景帝感到非常為難,雖然有過一次想要削藩,但是卻受到了諸侯的反撲,導致七國之亂的爆發。
新版的漢武帝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諸侯的地方勢力更加強大,但是景帝時期的教訓還歷歷在目,讓人不能不引以為戒。當時諸侯王聯合起來的實力遠遠強於中央政府,雖然景帝時候已經削掉了諸侯的行政權,讓他們不能在治理封地,但是土地、軍力上來看諸侯還是要比中央強大的。漢武帝認識到不能蠻幹,必須有技巧的來,他知道之後內部也是有着矛盾的,主要是繼承權上的矛盾。
於是《推恩令》應運而生,這個政策的實施阻力並不大,它照顧到了那些沒有繼承權的子嗣的權益,得到這羣人的支持,而且也沒有剝奪爵位,只是封地變小了,乍看之下對於諸侯王沒有什麼損失,但是其實影響是巨大的。它使得當時的主要矛盾從中央和地方改到了地方內部,雖然諸侯中可能也有智者看出了其中的問題,但是其中的利益卻讓人們無法抗拒,這種堂堂正正的陽謀就算諸侯們知道了之後的結果也沒法抵抗。所以這一次推恩令的進行是非常順利的,為之後漢武帝的進一步削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