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來講,明朝是有明太宗的,這個人就是朱棣。那麼肯定就有人要説了,朱棣不是明成祖嗎?為何又是明太宗了?
那麼這事兒就説來話長了。
這涉及到廟號禮制這麼一個知識。
什麼叫廟號?皇帝在宗廟裏供奉牌位上的名號。也就是咱們常見的什麼太宗、太祖這些。
原本這個廟號評選是很嚴格的,不是誰都可以評得上的。比如西漢王朝,十幾個皇帝裏面評上廟號的也就四個。分別是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漢中宗劉詢。因為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所以咱們在稱呼這些皇帝的時候,一般是稱諡號,也就是漢文帝、漢武帝之類的,因為每個皇帝是有諡號的。
然而在隋朝以後,廟號氾濫每個皇帝都會有廟號。而諡號則變了味道,不斷地加諡,導致一個皇帝地諡號越來越長,比如清朝隨便一個皇帝都是二十幾個字。為了稱呼記錄地方便,大家開始改用廟號相稱。而這個廟號該如何稱呼也是有規矩的。廟號一般分兩類,一類稱之為“祖”、一類則稱之為“宗”。
誰該稱祖、誰該稱宗,稱什麼祖,稱什麼宗,那都是有着相應的評價標準。
一般古人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這麼一個標準來給予祖或宗的廟號,至於中間的字也是有講究的,例如功高者曰“高”,中興者曰“中”。
一般來講,只有開國之君才會才會稱“祖”,因為他們有着開國之功嘛,而其餘的皇帝一般稱“宗”,靠的是所謂地守成之德。
所以其實每個朝代基本上就只有一個“祖”,因為只有一個開國之君嘛。當然,出於對父輩德尊敬,一些開國之君門往往會追封自己的父輩。比如隋朝開國之君隋文帝楊堅,他的廟號是高祖,而他的父親則是太祖。還有唐高祖李淵,其追封祖父李虎為唐太祖。
至於子孫後輩,那就只能是稱宗,這個定律連漢武帝、唐太宗這樣的開拓帝王都未曾打破。
但是在明朝,卻出現了兩個祖。一個是開國之君明太祖朱元璋、另一個則是他兒子,明成祖朱棣。
那麼朱棣為何敢稱祖呢?是他太膨脹了嗎?
顯然朱棣沒那麼傻,要知道他這靖難之役搶來的帝位可不光彩,低調都還來不及呢,如果稱祖,很明顯是在標榜功高。
所以朱棣死後,其被評的廟號是太宗,即明太宗朱棣。這個廟號太太廟裏供了上百年。直到一個叫朱厚熜的小屁孩兒當皇帝,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嘉靖皇帝。朱棣這個廟號才被改成了明成祖。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話説明朝有個痴情皇帝,乃是一夫一妻制的嚴格踐行者,他叫朱祐樘,也就是明孝宗。其一生只娶了一個張皇后,自此後宮再無其他女人。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朱祐樘身為皇帝,一生只娶一人,確是一段佳話。但就皇帝角度而言,朱祐樘此等作為,未免欠了些大局考慮。
因為他只娶了張皇后一人,而張皇后僅僅只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明武宗朱厚照。這導致他這一脈,人丁稀少,有斷絕之危險。比較就朱厚照這一個獨苗,沒了也就沒了。
果不其然,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年僅三十一歲。而朱厚照死後並沒有留下子嗣。甚至連兄弟都沒有。什麼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樣傳統的繼位法則,在這裏都不管用。
但國不可一日無君啊,嫡系中沒有,那就去旁系中找。而按照朱元璋定下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朱厚熜便被推上了前台。他朱厚照的堂弟,其父興獻王乃是明孝宗親弟,而且按長幼順序來算,興獻王一脈乃是現存於世最長的一脈。
於是年僅十五歲的朱厚熜便糊里糊塗,毫無準備的成為了皇帝。當時張太后與楊廷和也是看中了朱厚熜年幼,而且他父親興獻王已經去世,這樣一個毫無背景的孩子來當皇帝,再好不過。
可是他們沒想到,這個孩子,雖然是半路出家,沒有受過什麼帝王權術的教導。但的心智城府卻超乎常人,他似乎就是一個天生的皇帝。
當初從封地來到京城,朱厚熜還未正式登基稱帝,便給所有人來了一次下馬威。
當時朱厚熜在城外由禮部負責接引,按照禮部的章程。朱厚熜還未稱帝,要以太子之禮接待,從東華門入,居文華殿。朱厚熜當即就不幹了,這不是硬生生的將他矮了一輩兒嗎?他説自己以皇帝身份來正式上崗的,而不是皇子。
“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最後禮部沒辦法,只能是按照朱厚熜的意思,以天子禮儀接待。當然,這還僅僅只是前菜,朱厚熜登基之後,才是眾位朝臣的噩夢開始。
朱厚熜繼位後邊開始發難,在自己生父尊號和皇后人選的問題上,和以首輔楊廷和為首的大臣們發生了分歧。
楊廷和等人認為朱厚熜乃是繼承明武宗皇位,自然要歸明武宗一脈,即使與不尊明武宗為父,那麼也要以其為親兄,奉明孝宗為皇考,即名義上的父親。換句話説,就是讓朱厚熜換父親,稱伯父明孝宗為父親,稱自己生父興獻王為叔叔。
對此,朱厚熜自然是不答應。在新科進士張璁等人“繼統不繼嗣”的理論支持下,朱厚熜手段並用,最終讓楊廷和等人屈服。贏得了為時三年的“大禮議”之爭的勝利,其也自此正式掌控朝堂,從一個外來者,真正意義上成為了明朝的掌控者。
而這個和朱棣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就得從大禮議之爭的結果來講了,朱厚熜力排眾議,將自己的生父興獻王尊為興獻皇帝,並追尊廟號為“睿宗”。
既然尊了廟號,那就得進太廟供奉啊。而當時明朝太廟正殿,也就是家廟的牌位數量是有限的,總共九個。即一祖四昭四穆,是為天子九廟。而多出來的,那就是往祧廟放,史稱入祧。
而這個入祧也是有講究的,除了稱祖者以開國之功享受萬世不祧的待遇之外,其餘稱宗者,則要按照輩分親疏關係依次入祧,誰的輩分高,誰先。
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除去沒有供入太廟的建文帝和景泰帝,當時太廟中就差了一位。而興獻皇帝被追尊廟號後,這個天子九廟就滿了。也就是説朱厚熜死後,得移出來一個。按照規矩,明太宗朱棣輩分最高,自然會被移走。
原本正常情況下這麼擠走朱棣也沒多大問題,但興獻皇帝這身份有點兒尷尬,若是因此就要朱棣少被供奉一世,朱厚熜怕是愧對先祖,更會落人以口實,畢竟朱棣乃是他們這一脈得先祖,且乃一世明君,聲威太盛惹不起。於是朱厚熜就另闢蹊徑,給朱棣改了廟號,從明太宗改成了明成祖,這麼一來,朱棣同樣可以享受萬世不祧的待遇。
這就是明朝為何沒有明太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