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何不放一槍一彈,棄守東北?晚年他道出實情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何不放一槍一彈,棄守東北?晚年他道出實情

1931年夏天,張學良患了傷寒,於是前往北平養病。經過幾個月的調養,張學良的身體逐漸康復。9月18日這天晚上,張學良與東北軍部分要員正陪同客人在戲院觀看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演出。戲演到一半,突然收到電報,張學良走出包廂,匆匆離去。一場震驚中外的事變,在奉天城外的柳條湖發生了。

當天晚上22點20分,奉天北面七八公里以外的柳條湖南滿鐵路傳來一聲爆炸。現場留下3具屍體,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蓄謀已久的日本關東軍誣稱中國軍隊破壞南滿鐵路,襲擊日軍守備隊。於是,日本關東軍以東北軍破壞鐵路為由,兵分兩路向駐守北大營的張學良軍隊發起襲擊。

東北軍上下羣情激奮,要求奮起還擊。然而,駐守北大營的中將參謀長榮臻令東北軍:“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裏,挺着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

不抵抗的命令,來自遠在北平的東北軍總司令張學良。第二天,張學良在北京協和醫院對天津大公報記者談話時説:“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

因為張學良不抵抗的錯誤對策,駐守北大營的8000多人東北軍竟然被僅有300多人日本關東軍擊敗。幾乎在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日軍佔領奉天,東北軍被迫向錦州方向撤退。

東北工業重鎮奉天陷落,全國最大的瀋陽兵工廠被日軍佔領,九萬餘支步槍、兩千五百挺機關槍、六百五十餘門大炮、兩千三百多門迫擊炮全部落入日軍手中。更令人吃驚的是,日軍佔領的還有東北航空處的二百六十餘架飛機,以及大批彈藥、器械、物資等。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何不放一槍一彈,棄守東北?晚年他道出實情

中原大戰後期張學良宣佈支持蔣介石,率軍10萬精兵入關,導致東北後方空虛,這才給日本關東軍有機可乘。日本關東軍不到兩萬人,而駐守東北三省的東北軍則有16.5萬人,在山海關內,還有十萬人的東北軍。然而二十多萬人的東北軍,最終未放一槍一彈,棄守東北,致使3千多萬東北同胞慘遭日本人14年的統治與壓迫。

手握重兵的東北軍總司令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竟至於率領手下部隊狼狽逃往錦州方向?後來的主流觀點一直認為,張學良是受了蔣介石的命令。不抵抗的政策,是蔣介石所下,張學良只是奉命行事。

但是張學良在晚年回憶錄中卻説:“我要鄭重地聲明,就是關於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變不抵抗,不但書裏這樣説,現在很多人都在説,説這是中央的命令,來替我洗刷。不是這樣的。那個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我下的所謂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跟他衝突,他來挑釁,你離開他,躲開他。”

張學良並非在為蔣介石開脱,因為事實就是如此。張學良親自下達了不抵抗的命令,蔣介石也在知悉東北事變後,於9月22日、23日發表講話,要求“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希望我全國軍隊,對日軍避免衝突”。蔣介石相當於默認了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

9月6日,九一八事變前夕,張學良對奉天駐守的部下做出指示,無論日本人採取什麼行動,都應該“隱忍自重”,不可因抵抗而挑起糾紛。老帥張作霖死於日本人之手,國仇家恨,按道理説少帥張學良應該與日本關東軍不同戴天。為什麼在對待日本人的態度上,選擇“隱忍自重”呢?

因為在兩個月前,蔣介石給張學良發了一封電報:“無論此後日本軍隊如何在東北尋釁,我皆不應予以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朝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

九一八事變前期,蔣介石對待日本方面曖昧不清的態度,導致張學良做出了不抵抗的錯誤政策。

但是在退守錦州之後,南京方面一再敦促張學良採取自衞行動,堅決阻擊日軍。顧維鈞和宋子文聯名致電張學良:“現在如日人進兵錦州,兄為國家計,為兄個人計,自當力排困難,期能防禦。”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何不放一槍一彈,棄守東北?晚年他道出實情

錦州,本可以成為東北軍據守翻盤的機會。然而張學良卻在11月29日,開始秘密從錦州撤軍。張學良一意孤行,率領二十萬東北軍從錦州撤回山海關內,錦州失陷。1932年二月,日軍佔領哈爾濱。不到半年時間,東北全境淪陷,1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3000萬東北同胞,遭受日寇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張學良為什麼不堅守錦州,20萬東北軍為何不與日軍血戰到底?其實,張學良有私心。

1929年7月,“中東路事件”張學良在面對蘇聯軍隊時遭遇慘敗。此戰讓張學良深受打擊,教訓是慘痛的。本來蔣介石實現答應戰端一開,就會派出10萬中央軍支援東北軍。然而在交戰中,東北軍一敗塗地,損失慘重,而蔣介石作壁上觀,沒有派出一兵一卒。

張學良是一方軍閥,如果沒有了軍隊,也就沒有了話語權。退守錦州,退回關內,都是為了保存實力。戰事一開,東北軍必將損失慘重,且無法得到來自中央軍的支援。這才是張學良投鼠忌器,選擇不抵抗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作為全國海陸空三軍正副總指揮的蔣介石和張學良都沒有能夠洞悉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兩人都以為,日本關東軍不過是常規的尋事挑釁,不可能發動實質性的侵略戰爭。張學良晚年説:“我作為一個封疆大吏,東北那麼大的事情,我沒把日本人的情形看明白。我就沒想到日本敢那麼樣來,我對這件事情,事前沒料到,情報也不夠,我要負這個責任。”

大戰當前,卻連情報工作都沒做好,張學良並非將帥之才。作為封疆大吏,如果張學良能意識到日軍發動侵略,他能重新選擇抵抗到底嗎?西安事變,張學良兵諫蔣介石,或許是對當年不抵抗的一種反思和彌補。

張學良晚年自我評價:“我們張家父子,若不是為了愛國,會有這種下場嗎?”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何不放一槍一彈,棄守東北?晚年他道出實情

張學良與他的父親東北王張作霖,愛國立場毋庸置疑。可惜,父子兩人統帥二十多萬東北軍,卻從未真刀真槍地和日本軍隊幹過一場。

老帥張作霖因為拒絕與日本人合作,1928年6月4日,在日軍策劃的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人預先埋下的地雷炸成重傷,回到官邸後因傷勢過重而逝世。而少帥張學良,則因為西安事變被蔣介石幽禁了56年之久,縱橫軍政兩界的一生戛然而止。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年僅30歲,在處理東北問題上缺乏老道經驗。如果換着其父張作霖,或許東北的局面會改寫。然而歷史沒有假設,張學良沒有看透的形勢,蔣介石也沒能看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77 字。

轉載請註明: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何不放一槍一彈,棄守東北?晚年他道出實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