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仁(1903—1974),湖南省醴陵市洪源鄉洪源村(今南橋鎮洪源村)陳家嶺人。1924年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在革命生涯中,歷任國民革命軍少將旅長、中將師長、軍長、兵團司令官、湖南省政府代主席等職。1949年8月4日率部在長沙起義,後任第二十一兵團司令員、湖南省臨時政府主席、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第五十五軍軍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1974年5月21日在北京逝世。
據説,幼年讀私塾時,陳明仁就曾寫下這樣一段文字:“天下大椽者,皆拔萃於幼林。綠苗雖嫩,風雨中卻漸根深;小樹乃弱,朝露中可漸葉茂。吾輩雖小雖弱雖嫩,若挺直腰桿永遠向上,怎不愈大愈強愈堅?何愁不成高屋之大椽?”他的私塾先生看了大為驚歎,激動地對此語作了批註:“小塾悄然哺龍鳳,大嶺緘默育巨樹。”
在中國古代有一句話:“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意思很明顯,林中的鳥能“擇木而棲”,但樹卻做不到。中國古代還有一句話,即是:人挪活,樹挪死。意思是,人不能死死地盯着一個地方,特別是在走投無路的時候,要懂得改變,向更有潛力的方向轉變。而樹的生長位置不能隨便更改,人也不是樹。陳明仁幼年雖將自己比成了小樹,最終也長成了大樹,但人畢竟不是樹,也就一個比喻而已,關鍵的時候是需要“挪活”的。
1935年,蔣介石奪取了王家烈在貴州的軍政大權,將其所部改編為5個師,即:102師、103師、121師、新編第8師(師長蔣王緒)、140師。同時,任命馮劍飛為貴州省保安處處長,並把5個師調出了貴州。“七·七”事變後,全國上下,積極抗日,各省先後受命出師,但貴州已無兵可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保安處長馮劍飛被任命為預備第2師師長,招募兵源,組建部隊,並於1938年開往抗日前方。
預備第2師途經武漢時,蔣介石坐鎮漢口,師長馮劍飛被召見。蔣介石問馮劍飛:“部隊怎麼樣?”馮劍飛説,部隊是由保安團隊編成的,沒有經過正規訓練,一些士兵雖然被髮到了槍,但沒有進行過實彈射擊,幹部有戰鬥經驗的也沒幾個。更要命的是,一些官兵因為聽説要去前線,在路上逃跑了。蔣介石又問:“能打仗嗎?”馮劍飛説:“沒把握。”蔣介石很生氣,説馮劍飛“不中用、無出息”,撤了馮劍飛的師長職,由陳明仁接替。
當時,陳明仁未能到任,預備第2師由副師長陳泰運負責指揮,開赴九江前線,在九江外圍佈防。日軍陸海空聯動,預備第2師激戰4晝夜,未丟任何陣地,但終因九江城失守,腹背受敵,不得不撤出戰鬥,前往與江西接壤的湖北陽新縣休整。在那裏,師長陳明仁到任。
這中間有個小插曲,即是有次陳明仁給部隊訓話,大熱天的,有個營長站不住,左腳換右腳的歪歪斜斜,師參謀長看到後,立即撤了這個營長的職。陳明仁身着士兵服,每天都與部隊一起進行多個科目訓練的同時,他還將部隊營團一級的主官做了調整,把兵交給了能夠帶兵的實幹之人。提出“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的口號,在短期內將預備第2師這支新編而成的部隊變得訓練有素,使之戰鬥力得到了快速提升。蔣介石問陳明仁:“部隊打仗有把握嗎?”陳明仁也不謙虛,給蔣介石的回答是:“強將手下無弱兵!”此後,預備第2師參加了桂南會戰等著名戰役。
然而,到了1941年時,陳明仁卻因為這支部隊與陳明仁有了一些不快和“摩擦”。蔣介石與宋美年夫婦抵昆明後驅車西山,正好陳明仁部隊在西山構築國防工事。蔣介石看到士兵們一個個衣衫襤褸,穿着破爛不堪,根本談不到什麼軍容風紀,活像一個個叫花子,非常生氣,就説:“你們是誰的兵?叫你們的長官過來!”當他從士兵們的嘴裏知道,他們的長官是陳明仁時,生氣就變成了震怒。
見到陳明仁後,蔣介石説:“你這個師長沒當好,部隊穿成了那樣,公路上常有盟國人員經過,給外人看見有損軍容國體!”之後,竟劈頭蓋臉當眾給了陳明仁一通批評,陳明仁覺得有些委屈,脾性耿直的他居然與蔣介石“頂上了牛”:“這你也怪我?我的部隊也是你的部隊,部隊衣服沒穿好,只能怪你自己。衣服是你發給我們的,質料很差,一星期就穿破了!”
這下可好,沒面子的人成了蔣介石,而陳明仁又是黃埔軍校的學生,就變得非常惱火了起來,説陳明仁的“頂嘴”是“侮辱領袖”,要憲兵押他到重慶懲辦。憲兵進門後拉陳明仁出去,陳明仁站着就是不走,還對蔣介石説自己是站在黃埔學生的立場上,不願矇混欺騙蔣介石,才和蔣介石“頂嘴”説了真話。蔣介石覺得陳明仁説得有一定的道理,“頂嘴”也談不上什麼“侮辱領袖”,就改口説:“你回去,如果下次再這樣,我就要辦你!”
應該説,陳明仁此時有個台階下,收了場也沒什麼,但偏偏他的犟勁兒在那時上來了。據説,他將中將領章撕下來往蔣介石的桌前一擲,説:“我如果犯了國家哪一條法令,要辦你就在這次辦,幹嗎要等到下次呢……我這個中將師長算什麼啊?你想怎樣便怎樣,我現在不要這個官了!”蔣介石氣得臉色發白,後將陳明仁明升暗降,調任第71軍副軍長。
今天,有一些史料認為陳明仁與蔣介石的這次“摩擦”,為他1949年率部在長沙起義多少做了一些“鋪墊”,對此,我們不敢妄談,但卻知道陳明仁當年率部起義是為了讓3000萬父老鄉親免遭戰亂。這是一種大義,一種軍人應有的大義,在這種大義面前人是可以“挪活”的,是和木有質的區別的,才是人中之大椽。而回首陳明仁與蔣介石的那次小“摩擦”,分明是陳明仁説了實話,蔣介石卻沒能聽得進去。或許,這也算是國軍最終敗退的原因之一吧。
古人説:“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戰爭是國家大事,是國家興亡的緊要之處,是千萬生民存亡的關鍵,是必須要認真考察研究的。”但必須明白,人才是戰爭的關鍵,考察研究不了人,再多的考察與研究恐怕都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這個人除了將,還應該有兵,普通的士兵。
諸葛亮説:“為將而不通天文,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軍事,是庸才也。”意思是,作為帶兵打仗的將軍不知道天文地理情況,不知道奇門八卦,不知道陰陽五行,不看作戰圖,不知道用兵譴將是沒有用的。但是,學會了這些的將軍如果失去了兵會是怎麼的呢?所以,兵才是將的心,將的核心,是心就得關愛,有問題有困難就得解決,而解決不了的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