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揮師入京推翻明朝,建立大順。誰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李自成浴血奮戰十幾年,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都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關外的清朝坐山觀虎鬥,讓李自成和崇禎殺得你死我活,最後被他們輕輕鬆鬆摘了桃子。清朝的八旗鐵騎在山海關降將吳三桂的引導下,洶湧南下入關,入主中原成為天下之主。
清朝皇帝定鼎河山,一統天下,實現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數十年的夙願,然而他們最初面臨的局勢很不樂觀。中原王朝千百年來一直以儒家思想治天下,有着濃厚的崇尚“正統”的理念。而清朝前身是遼東邊塞的建州女真部族,歷來被視為“外夷”,在傳統觀念看來,他們並不具備君臨天下統治中原的資格,即使當了皇帝也是“夷狄之君”。
前明的士大夫集羣和民間百姓,雖然被迫屈服於清朝的強大武力,內心深處對他們卻並不認同,清朝初中期暗流湧動的反清復明運動即由此而來,成為危及清朝統治的一個極大隱患。清朝初年的幾位皇帝,都為此苦惱不已。在此背景下,清初幾位皇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都在竭盡全力為改變自己的“夷狄之君”的形象而努力。
清朝皇帝雖然文化底藴不足,但都有着很強的學習能力。他們自入主中原以來,就非常重視對傳統儒家文化的繼承學習,入關之後的歷代皇帝,從幼年時開始就接收到系統完整的儒家教育。清人趙翼《檐曝雜記》中記述過清朝皇子凌晨早起苦讀的情景:“皇子讀書一事,已迥絕千古”,每天五更入宮上早朝時,天色未明,“都院百官未有至者”,文武百官們還沒有來齊,“隱隱望見有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趙翼感嘆説,普通讀書人以書本為衣食父母,尚且很少有人能如此勤勉,“天家金玉之體乃日日如是”。
清朝皇帝的努力沒有白費,康熙、雍正、乾隆等幾位皇帝,都具備了極為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書法、詩文都達到很高境界,整體素質遠遠超出明朝皇帝。最為典型的要數乾隆,他力圖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無所不能的全能皇帝,不僅開創了戰功赫赫的十全武功,還成為清朝最為高產的詩人。
乾隆一生創作詩歌,據粗略統計達到四萬首之多,不僅在清朝絕無僅有,就是在整個古代歷史中也極為罕見。不過,後世對於乾陵的詩作水平卻評價不一,大部分持否定態度,認為乾隆的詩作都是粗製濫造、有數量無質量之作。那麼,乾隆的詩歌水平到底有多高?他的詩到底寫得怎麼樣?他的親兒子嘉慶曾經説過一句話,無意中説出了真相。
嘉慶十八年,滿朝文武都在為籌備嘉慶的誕辰慶典而奔忙。按照慣例,在京的王公大臣、六部九卿官員,都要向皇帝獻上祝壽詩文。一位八旗都統因不通文墨,就讓自己的家庭教師龍某代筆。龍某受命之後,冥思苦想不得要領。他在翻閲詩集時,忽然靈機一動有了主意。
他從乾隆的《御製詩集》中費盡心血摘錄了200多句詩,然後精心把它們組合在一起,這種文學形式稱為“集句”。這首與眾不同的集句詩果然力拔頭籌,引起了嘉慶的注意,他對這首詩反覆吟誦,連連稱讚,隨口説了一句話:“士子往往不屑讀先皇詩,此人熟讀如此,具見其愛君之誠”。嘉慶無意中説了一句大實話,原來他老爸乾隆的詩作水平,即使在當時也不被讀書人和文化界認可,甚至於到了“不屑讀”的地步,可見乾隆的詩確實寫得不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