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忽視的“破窗”陷阱,成了孩子教育問題上最大的坑
身邊的朋友們組建家庭,有了孩子以後,朋友圈就變成了“孩子成長日記”。
最近,不少朋友在朋友圈裏吐槽,孩子每次在家玩耍都喜歡把家長收好的玩具全部倒出來,但不想玩的時候,根本不會自己把玩具收好,放回原位。常常家裏的沙發上,地上,廚房甚至衞生間都散落着孩子的玩具,這讓父母們非常頭疼。
在育兒上,有時候,家長對孩子過於“用心”,才會讓孩子“迷失”。
孩子成長中的“破窗效應”需要警惕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做過一個實驗:他把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放在治安環境好和治安非常差的兩個小區。在治安差的小區裏,他把汽車的車牌摘掉,頂棚打開,很快車子就被偷走了;而放在治安好的小區的那輛完好無損的車,過了一個星期也無人問津,直到他動手用錘子將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幾個小時後,車被偷走了。
這就是著名的“破窗效應”。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育兒。當家長不及時制止孩子存在的“不良現象”,那麼孩子慢慢的習以為常,以後就更容易變本加厲。
如果孩子一直處在“破窗”的陷阱裏,家長也沒能及時察覺,那麼孩子今後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所以家長一定要警惕。
給孩子建立秩序感十分重要
其實,不少家長總擔心自己如果一味地限制孩子做某些事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如早早地給孩子建立秩序感,讓他們從一開始就明確知道底線在哪裏。
有一個父親是這樣做的。他的女兒平時上學總是丟三落四,不是今天忘記帶作業本,就是明天忘記帶課本,大人們總是任勞任怨地給她送去學校,儘管反覆叮囑,女兒還是改不了。
於是,這位父親跟女兒説:“今後,爸爸只會給你送兩次了,一次是因為你忘記,第二次是因為不小心。”女兒滿心歡喜的答應了。
果不其然,很快女兒用完了2次機會。當她第三次因為忘記帶作業本而打電話時,父親拒絕了她,並且也不允許其他家人送過去,結果孩子因為沒有帶作業本還被老師罰站了。
經過這次,女兒終於知道父親是真的給她定下了“規矩”,於是,晚上回家以後,女兒自己整理了書包,把容易忘記帶的東西統統收拾好,整齊地放在家門口,這樣第二天出門前一定會看到。
後來,提前整理第二天所需的物品這個習慣,孩子一直保持着。無論是今後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都讓她受益匪淺。
可以試想下,如果這位父親沒有及時給孩子設定一件事情的“底線”,那麼孩子很有可能會一次次踩着父母的底線甚至突破底線行事。父親給孩子設定底線,就是為了給孩子塑造一種秩序感,讓她知道一旦破壞了秩序,就要自己承擔後果。
及時抑制孩子的不良現象,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才是對孩子真正的用心。
如何避免孩子“破窗”?
要知道,畢竟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家長不可能把“秩序”一條條羅列讓孩子遵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需要用自身行動來引導孩子,避免孩子陷入“破窗”陷阱。
現在的家長因為工作等原因,孩子常常都是爺爺奶奶等家中長輩照顧,那麼很容易就會出現面對同一種情況,父母和爺爺奶奶的處理方法會有不同。以孩子最容易出現的餵飯為例,爺爺奶奶自然是傾向於親自餵飯,甚至讓孩子一邊玩,一邊餵飯;可父母呢,要求孩子能獨立吃飯,不能一直讓家長喂。這樣一來,餵飯這件事在孩子眼中就有了不同的標準。
當同一事情有不同的標準時,不止孩子,大人們都會出現秩序混亂的感覺。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應該給孩子統一的標準,培養孩子從小遵守秩序的意識。
引導孩子主動建立秩序
面對孩子一味地給要求自然行不通,家長需要引導孩子,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你在建立秩序,這樣孩子會更加容易接受。
當孩子不主動收拾玩具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一起收拾,並且告訴孩子:“你看你的玩具都亂了,是不是可以整理一下呢?這樣你下次找玩具就容易多啦!”一旦孩子接受了“收拾玩具”能獲得的“好處”,那麼這個秩序就在孩子的意識裏建立起來了,下次孩子自己就會遵守這個秩序。
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
父母在為孩子建立正確秩序的過程中,一定要以身作則。因為,當父母沒有遵守時,就如同出現了“破窗”,那麼在孩子的意識裏,這個秩序就不需要遵守了,同時對父母的信任感也會降低。
言行一致,也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其實,每個孩子的“模樣”都是父母打磨而成的。儘管成長路上“破窗”陷阱總是存在,但家長的用心呵護,是正確引導孩子往好的方向發展的“護身符”。